周云祥 蔡全法
磁州窑是我国著名的瓷窑遗址之一,它烧造源远流长,影响之大,分布之广,都是我国其他民窑所不能比拟的。
在磁州窑的影响下,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产品以白地黑花为主要装饰方法,也兼烧单色釉瓷器和丰富多彩的其他品种。尤其是白、黑两釉色或白釉与其他彩釉、剔花、划花等装饰手法的巧妙结合与运用,不仅为广大民众所喜爱,也是对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创新和贡献。这一创造不仅使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勤劳智慧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灿烂的艺术珍品,还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窑业及釉下彩的兴旺与发展。磁州窑以地处古代磁州而得名,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观台镇和彭城镇一带。烧造历史宋代文献缺乏记载,明初文献始有提及,但又过于简略。此后记载日多,则评价颇不公允,反映不出该窑的本来面貌和实际烧造水平。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和邯郸陶瓷研究所对磁州窑址的调查与发现,才使世人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其窑址的年代,据观台窑址发掘报告,上限年代不会超过宋元丰年间,下限则定为元代。说明磁州窑主要烧造于宋、金、元三时期。这一民窑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继承传统,博采众窑之长而逐步形成的。但它的源头在哪里,是受了哪些窑的影响,又影响了哪些窑口,则是学界研究磁州窑极为重视的课题。
磁州窑的产品以观台窑品种最丰富。单色釉瓷器有白釉、黑釉和白釉划花、白釉剔花。彩釉品种有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釉绿彩和低温铜釉三彩等12种之多。从这些品种看,该窑是以白瓷为主的窑址。在烧白瓷的基础上兼烧黑釉品种,并将两者结合,又运用划花、剔花等技法,增强了黑白釉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又促进了对其他彩釉装饰方法的应用。白瓷也自然成为磁州窑溯源的首要品种。白瓷的烧造,从产生到发展,主要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白瓷窑址多分布在今河北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中北部一带,以及陕西的耀州窑、安徽的萧窑、山西的浑源窑和平定窑。河南有白河窑、巩县窑、鹤壁集窑、密县西关窑、登封窑、鲁山段店窑、禹州扒村窑等。一般认为,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1976年以后邯郸陶瓷研究所在彭城镇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隋唐时期的青瓷窑址,表明磁州窑创烧之前,已有較久的烧瓷历史,代代相传,必然造就一批技术精良的工匠。但目前,还没见到当地在隋唐时期已有白瓷的烧造报道。所以,我们认为磁州窑白瓷是唐代传下来的青瓷工艺,借鉴其他窑口烧白瓷技术,或外来工匠来磁州烧瓷,并进一步发展了白瓷的装饰技艺,创造出白瓷的新品种。在黄河中游的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这些窑址都在唐代就已开始烧白瓷。尤其是河南中北部地区是北方白瓷的发源地。
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白陶产品,但烧造成为白瓷,则是从北朝时期开始的。最早的实物,发现于今巩义北魏白河窑,不仅发现有大量的白瓷碗,而且还发现有窑具和烧瓷窑址。从出土白瓷碗的胎釉观察,出土瓷器还没有使用匣钵和化妆土,这种白瓷颜色还不够成熟,或作青绿色,或青中泛黄,或为褐黄色(图1)。安阳北齐范粹墓的白瓷比较细白,当时的白瓷料经过淘练,虽仍然没有使用化妆土,但釉层清丽滋润,乳白色釉中仍普遍泛青,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带有白瓷的原始性,较北朝的质量显然已有所提高。到隋代的安阳张盛墓白瓷,其胎质较白,釉面光润,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证明白瓷进入了成熟时期。唐代河北的邢窑、曲阳窑,山西的浑源窑,河南的安阳窑、鹤壁集窑、巩县窑、密县窑等的白瓷各具特点,在我国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特别是邢窑白瓷,在唐代曾与越窑的青瓷并肩齐名。而后曲阳窑白瓷后来居上,也成为唐末北方具有代表性的白瓷窑口。这无疑为宋代白瓷烧造和装饰工艺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但这些创新往往不完全是从磁州窑开始,而是磁州窑兼收并蓄,拿来发扬光大,而逐渐形成体系的。
磁州窑的黑釉瓷器及其装饰仅次于白釉瓷器。黑釉瓷器最初是汉代利用黑色的釉彩遮盖有色炻器的胎坯,从而达到粗料细作,显露光泽和比较莹润的目的。但早期的黑釉不够纯正,北魏白河窑的黑釉常见的有两种,一种黑釉纯正,另一种釉色介于黑酱釉的中间色。到北齐墓葬中的黑釉瓷器,釉色仍介于黑酱二者之间。经长期实践,加重了铁釉着色,到隋唐两代终于成功地烧制出漆黑光亮的黑釉瓷器。这时期的北方大多白瓷窑都兼烧之,为宋代利用黑、白釉在色调上的强烈对比装饰效果准备了条件。白地黑花瓷器在磁州窑的出现,是民间陶瓷艺术的一种创新(图2)。但这一装饰方法的最早使用,则是从隋代开始的,实物见于安阳隋张盛墓。张盛墓的白釉黑彩俑,是在白釉的人物身上用黑彩绘眸子、眉、须以及服饰沿边,其方法新颖巧妙,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图3)。张盛墓瓷器应是安阳相州窑的产品。磁州与安阳是近邻,这一工艺比较容易传播或影响。唐代,随着彩绘陶瓷器釉下彩绘、釉下青花等新的装饰方法的出现,为宋代磁州窑工匠开拓了装饰工艺的新思路。尤其是白釉釉下黑花应是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传统,烧的白地黑花瓷器成为窑口的代表品种之一,并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的出现提供了借鉴。
磁州窑器中的诗与画,是磁州窑白地釉下黑花瓷器装饰之又一创新,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著称。特别是瓷枕画面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不仅保存了宋代民间绘画的史料,也保存了宋代民俗学的资料,另外磁州窑的陶枕和瓷枕上题写宋、金两代流行的词牌、曲牌也不少。在瓷罐上题写通俗的诗句与民谚作装饰开创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釉下黑彩器继承了这一传统。
磁州窑的白釉刻花、剔花、划花品种,是用刀笔完成的刻、划、剔花工艺,也是磁州窑常见的纹饰形式,在磁州窑没烧制以前的北方青瓷和白瓷窑址中,就已有刻花、划花工艺,如河北的定窑、 河南的安阳窑、 陕西的耀州窑等。但它们的早期初烧可能都是受浙江余姚越窑刻花装饰的启发。宋代,南北方的瓷窑亦大都采用。剔花,则是定窑在宋代早期就使用的装饰工艺,与刻花、划花同为当时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观台窑在宋早期还不见有烧造,所以到宋中期以后其烧造装饰工艺有可能是直接受定窑的影响。大概出于这种原因,磁州窑的白釉剔花较本窑系的其他窑口为多(图4)。黑釉剔花是借鉴白釉剔花工艺而出现的另一种装饰形式(图5),观台窑第五层出土的剔花罐,是在器胎上施黑釉留花纹形状将部分釉剔掉,成各种花纹,使纹饰更醒目,例如缠枝牡丹等,有的在花纹上填白釉,使纹饰更亮丽。
磁州窑白釉中的另一品种是珍珠地瓷器。这一装饰工艺是以白釉刻花、划花为特征,然后在花卉或动物图案的衬底上画出密集的小圆圈,因类似珍珠而得名。其工序复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民窑中的高档产品。这一工艺最早出现于河南密县(今新密市)西关窑。该窑址烧造于唐宋时期,各种瓷器相当丰富,其中珍珠地划花装饰始于晚唐,工艺主要是受唐代金银器上的贴花装饰的启发。北宋时从河南传到了河北、山西两省,但各窑自有独特作风。观台窑珍珠地色调为橙红色,色彩鲜艳为诸窑同类装饰中最美者。河南登封窑在宋代也有不俗的烧造。显然珍珠地在磁州窑系中已提高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平(图6)。
磁州窑的低温三彩釉陶的出土数量也较多,特别以枕和炉的素烧较多见,说明它也是两次烧成。釉以黄、绿、褐三色为主,应是唐三彩的继续。器物装饰有印花和划花两种,也有黄绿釉器物标本,尤以绿釉色泽鲜艳。其印花和划花工艺是直接受定窑的影响。唐三彩是由黄、绿、蓝三色作基调,入窑烧造,经过复杂的窑变,进行自然调染,以使其流滴成多种色调。一般釉色呈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形成光彩夺目、五彩缤纷的艺术瑰宝。宋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但又不是完全照搬,而是随着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宋三彩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装饰,常见有刻花、印花、模印贴花、镂空、捏塑、浮雕等装饰工艺。釉色是按照印花、刻划花的花朵、枝叶各种器表图案轮廓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以黄、白、绿、红各种色釉,形成色彩鲜丽、清新高雅的三彩新品种(图 7)。唐代三彩窑址,发现于河南巩县大、小黄冶,也是我国目前为数极少的三彩窑址之—。窑址稀少,似说明当时三彩的烧造技术还不普及。北宋时,情况就有了较大的改观,在河南的济源、密县、登封、禹县、临汝、鲁山、宝丰、内乡、修武、焦作、鹤壁、安阳等地窑址中都有三彩器的烧造。又传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甚至影响到了南方的吉州窑。在各窑竞相烧制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宋加彩瓷器。观台窑的白釉上红绿彩器不仅在宋三彩中,而且在宋瓷装饰中都是十分珍贵的品种。临水县窖藏出土一批白釉加红、绿彩文殊菩萨塑像,坐于象或狮背上,塑像高大,色彩鲜艳,特别是大面积加金彩,难能可贵。由于临水地近观台,被视为观台窑产品。其他烧釉上红绿彩的窑址还有河南禹县扒村窑、新安城关窑,山西长治八义窑,山东淄博窑和江西吉安永和窑等,大体南北风格辐染接近,色调鲜艳,釉色明快,成为彩釉中的新装饰工艺(图8)。有的则和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器同窑烧制,显示出宋加彩多与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装饰工艺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图9)。磁州窑经北宋时期的烧造与发展,成为陶瓷品种丰富,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陶瓷品种,也影响了其他窑口的竞相仿烧,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系,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延续烧造到金元两代。甚至影响到南方的吉州窑系,安徽巢县出土的宋代吉州窑黑地白花瓶,就是一件艺术性较高,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图10)。
磁州窑系的流布,多在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民间窑业发达地区,特别是河南省烧磁州窑系瓷窑址最多,烧造延续时间也最长。它们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的白河窑,到隋唐时期北方烧造白瓷或白釉蓝彩、白釉加黑彩瓷器的窑址渐多。如安阳的相州窑、巩县的苇园窑皆从隋唐开始创烧,甚至早在北朝烧青瓷的同时,已开始烧制白釉和黄釉、白釉加绿彩瓷器。宋代,河南属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器已很盛行。其中较著名的有禹县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密县窑沟窑、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等。
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州市城北12.6公里的扒村村北。据《禹县志》卷三·山志记载:“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产陶土及煤铁。宋、金时期的东张镇旧瓷场也……”
后更名八里村,今名扒村。烧瓷的上下限为宋、元间的数百年间。该窑不仅烧造磁州窑系的品种,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如白釉划花、剔花、刻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填彩,白釉红绿彩和低温铅釉三彩器等,产品丰富,种類繁多。并独具特色,成为磁州窑系中的重要窑场之一。
登封曲河窑位于登封市告成镇曲河的河旁台地上。该窑创烧于唐后期,盛烧于北宋,是河南规模较大的烧瓷窑场。窑址附近庙内一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说:“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场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窑创于何时,蚤无可考。”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曲河为宋时登封的三大名镇之一。因地近颍河,水陆交通便利,碑文所记“商贾云集”是可信的。曲河窑的烧造品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珍珠地划花及白釉刻线为主要装饰。珍珠地划花创烧于密县西关窑。登封与密县毗邻,曲河窑不仅承袭密县西关窑的装饰技艺,并且在匣钵上留有调节火候的小孔,这些烧造工艺上的改进,也使烧瓷质量得到了提高。曲河窑的产品主要有白釉碗、盘、壶、注子、罐、盂等,另外除珍珠地划花和白釉刻线纹瓷器外,还烧白釉绿彩、褐彩、珍珠地刻花、白釉刻花和黑釉瓷器等。
密县窑沟窑位于密县(今新密市)城东南约18公里的双洎河(洧水)南岸,1961年冬调查发现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为鼎盛时期。装饰方法有珍珠地划花和白地黑花等。珍珠地划花是直接继承密县西关窑的烧造工艺,白地黑花的绘画技法则是受磁州窑的影响,也和禹县的扒村窑绘画风格相似。但一些花卉和碗心枕面书以姓氏为主的碗铭、吉祥语和酒令文学有其自身的风格特征。
鹤壁集窑位于鹤壁市北的鹤壁集,也是我国唐宋以来北方规模较大的民窑之一。遗址面积达84万平方米。唐代晚期主要受安阳窑的影响,中经五代到北宋时吸收磁州窑系的风格,金元时注重仿制,继承宋钧工艺。烧瓷历史达五百年之久。北宋时烧造品种较多,釉色以白釉为主,黄釉次之,黑釉较少,有属于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褐釉划花、白彩篦划纹及剔花器等,也烧钧窑系青蓝釉和紫斑器,是烧造磁州窑系品种较有成就的窑口之一。
当阳峪窑,当阳峪在河南修武县西北22公里,在河南黄河以北,窑址规模仅次于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的烧造时间,据《怀州修武县当阳村土山德应侯百灵庙记》为“大宋崇宁四年岁次乙酋(酉)阔二月十五日建”。为1105年修建窑神庙,这时正是当阳峪窑的兴盛时期。其产品以白地绘画黑花为代表。以烧白釉瓷器为主,酱釉次之,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及绞胎瓷等。其釉面光润明亮,为其他窑口所不及。纹饰流利洒脱,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工艺有刻花,刻画间作,填彩、三彩、绞胎等,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
山西省介休窑,创烧于北宋,有近千年的烧瓷历史,是北方民间瓷窑之一。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以后受河北定窑及磁州窑影响,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烧造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器等。介休窑釉下彩绘多为折枝叶纹,褐色的色调有深浅咖啡色、黑褐色和橘红色。由于彩绘时用料较多,纹饰部分凸起,并罩以透明玻璃釉,把咖啡色和橘红色的简练纹饰烘托出来,形成了独有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受白地黑花启发而创烧的白地红花,色彩非常美丽,是介休窑生产的精品之作。
江西吉安吉州窑,北宋时期烧青白瓷。靖康之变,北方窑业遭受破坏,部分窑工南迁,有些工匠在吉州窑烧制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釉釉下彩绘品种,尤其是白地黑花釉下彩,应属于磁州窑系,略晚的品种中可见到定窑的影响。反之,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又影响了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烧造。
以上诸窑仅是磁州窑系中较有代表性的窑口,受其影响的不限于一个朝代和数处窑址。10到14世纪的宋金元时期北方瓷窑几乎很少烧造单一品种,任何一个瓷窑除烧本窑特有品种外,几乎都烧制定窑、磁州窑、钧窑和耀州窑瓷器。如金元时期山西浑源窑,也仿烧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器。山西交城窑,曾烧与介休窑相同的釉下彩绘。山西霍县陈村的霍窑“金代已烧白瓷,……元代……主要产品是胎细釉洁的白瓷和一部分白地黑花器”。在宋代磁州窑的影响下,河南各地的窑口也都在烧制磁州窑系的品种。“元代磁州窑类型产品的窑场主要有安阳、鹤壁、焦作、新安、登封、禹县、鲁山、郏县等地,产品仍以烧造白地黑花器为主。”山东淄博坡地窑是金、元时期的窑址,“该窑口受磁州窑系白地黑花典型风格的影响较明显”。山东枣庄市发现了五代至金的中陈郝南窑,宋金元的柏山窑、宋元清的雷村新村窑,均烧磁州窑系的白釉黑花瓷器。
在徐淮地区,安徽的萧窑,为金代瓷窑遗址。其“产品的釉色主要为白釉,还有黑白釉、白釉黑花、黄釉器,……黑白釉瓷则有磁州窑产品风格”。这些窑址并不是磁州窑系中的全部,从分布地域看,以河北、河南、山西为中心,辐射陕西、山东、安徽,甚至南方吉州窑。烧造时间达宋辽金元多个朝代,却是其他窑系难以比肩的。
综上所述,巩义白河窑在北魏时期已经烧造黑白釉瓷器,经北齐到隋才臻于成熟,唐代使之有所发展。所以,磁州窑瓷器的渊源根植于北朝、隋唐以来的众多窑口。其白釉瓷器及装饰受本地区的邢窑、曲阳窑乃至定窑的影响较深,彩釉瓷器与河南的安阳窑、巩县窑、密县窑、鹤壁集窑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磁州窑系品种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庞大。白地黑花瓷器则是磁州窑窑工在长沙窑的釉下彩基础上的创新,并影响波及北方地区的大多数窑口和宋金元三时期。他们的成功就在于陶瓷品种富有乡土气息,民间色彩浓郁,题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社会需要,受到民众的欢迎,所以供求量日益剧增,仿烧窑口也不断增多,不仅为元代青花瓷的出现作了准备,也为明代彩瓷的昌盛开了先河。這是磁州窑工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古陶瓷史写下的光辉篇章,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