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涛
[摘 要] 传统幼儿音乐教育没有充分考虑幼儿音乐学习的心理发生机制,让幼儿的音乐学习以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为主,无法真正激发和释放幼儿的音乐潜能。脑科学研究显示,幼儿音乐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由大脑相关神经网络对进入大脑的音乐刺激进行逐步分离、识别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左右半脑共同作用,并调动听觉皮层、运动皮层、视觉皮层等多个脑区广泛参与。这表明幼儿音乐学习须与其大脑发育同步。基于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幼儿音乐教育应遵循大脑发育规律,为幼儿精心选择音乐学习内容,并创设丰富且安全的音乐学习环境。
[关键词] 幼儿音乐学习;幼儿音乐教育;脑科学
音乐能力是人类个体较早就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能力。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对音乐表现出天生的偏好,能对音乐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初步的感知。[1]这种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是幼儿进行音乐学习的生理基础。然而,对于幼儿究竟是如何感知音乐和进行音乐学习的,人们一直知之甚少。近年来,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脑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涉及音乐学习脑机制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些问题,为我们反思传统幼儿音乐学习与教育的不足,重新认识其本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传统幼儿音乐学习与教育的不足
虽然人们都认可幼儿音乐学习不同于追求技术精湛、表演完美、艺术性强的专业音乐学习,而旨在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使他们学会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但是在实践中大家往往更关注幼儿的音乐表现,强调幼儿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这使得幼儿音乐学习演变为以歌唱、舞蹈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活动或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活动较少。幼儿对音乐对象的直接学习较多,对基础听觉、节奏素养的学习较少。在集体教学时,教师通常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向幼儿讲述音乐、解释音乐,并最终以集体或个体展示结束教学。虽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会采取故事导入、卡片记歌词、绘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和表现音乐,但总体而言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音乐的机会。此外,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还经常被教师当成协助管理教学常规的工具。教师通过弹奏某段特定的音乐提示幼儿集中注意力,或者转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虽然幼儿对此种音乐掌握较好,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随乐而动,甚至会自发地在其他情境下进行迁移运用,但是其用于常规管理的工具性目标决定了它不是真正的音乐学习,幼儿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音乐愉悦。可见,在传统的幼儿音乐学习与教育中,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控制着幼儿音乐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没有尊重幼儿音乐学习的规律与特点。这与教师不了解幼儿音乐学习的生理发生机制有直接关系。
二、幼儿音乐学习的脑发育基础
大脑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大脑的功能。对于幼儿的音乐学习来说,其发生发展同样需要以幼儿大脑的相应发育为基础。
(一)幼儿音乐学习依赖大脑活动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是人类个体为适应生存、满足情感和认知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特殊结构。它会对收集到的身体内外部环境信息进行特定加工,然后做出适应环境和有利于生存的决策与反应。[2]就幼儿的音乐学习来说,有研究者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音乐知觉发生时的大脑活动,提出了音乐知觉神经认知模型。该模型将音乐知觉过程分为了如下基本阶段:首先是听觉脑皮层对音高、音值、音强等具体声音特征进行提取,然后是大脑对节奏、旋律、空间组群进行加工,最后是进行更具体的音程分析。也就是说,个体在聆听音乐时,大脑首先会通过听觉器官觉察出环境中“音声”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信息,并将其传递到知觉系统,然后进一步对因“音声”运动变化而形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曲式、织体等复杂信息进行辨析、加工与综合确认,在感觉“音声”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深入意识层面,进行从“声”向“音”的转化,赋予其某种意象,由此最终知觉为“音乐”。[3]幼儿音乐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由大脑的听觉中枢、被激发的相关脑区以及神经突触连接、胼胝体等共同构成的脑神经网络对进入大脑的音乐刺激进行分离、识别与加工的过程,只有直觉的音声感应在大脑中进行重构组合,才有可能实现从简单的听觉表征到复杂的意义表征的飞跃,进而引发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对音乐的认知。
(二)幼儿音乐学习的神经基础
脑科学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了人脑对音乐进行认知加工时的神经基础,发现个体对音乐的感知需要右脑和左脑神经通路的相互作用。[4]有研究者通過双耳分听实验发现右侧脑半球(包括颞叶、顶叶、枕叶、额叶)承担了对旋律轮廓的加工,在音高、旋律、音色及和声感知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大脑左半球则承担了对音乐结构的加工,在时间序列、节奏辨别等方面起关键作用。[5]此外,个体在从事音乐活动时还需要调动大脑的听觉皮层、运动皮层、视觉皮层等多个脑区的广泛参与。[6]如演奏乐器、跳舞、用脚打节拍时,会牵涉到运动皮层、感觉皮层和小脑。对音乐产生情绪反应的脑区则涉及伏隔核、杏仁核。海马体不仅参与了音乐体验,而且还与音乐记忆有关。听觉皮层参与了对音调的感知与分析。[7]一项ERP实验表明颞上回在音高辨认中起着突出作用。[8]对儿童加工不规则音乐和弦过程的脑成像研究表明,有丰富音乐学习经验的儿童,其前额叶皮质、眶额皮质、脑岛前部、腹侧前运动区、颞上回、颞上沟和边缘皮质区上部的激活程度都较高。这些脑区共同组成了音乐认知加工的重要神经网络,[9]幼儿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这些重要神经网络的成熟程度息息相关。
(三)幼儿音乐学习须与大脑发育同步
由于大脑在发育的某个时期会对特定的外部刺激非常敏感,表现出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所以人类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会在此时期表现出更容易发展或发展得更好的现象,即出现所谓发展的敏感期。对于幼儿的音乐学习来说,也表现出了这种与大脑发育相协调的一致性。如有实验研究发现,对胎儿播放5分钟的摇篮曲后,28至32周胎儿的心率会增加,35周以上的胎儿会出现胎动的改变,显示了生命早期就能对外界的音乐刺激做出反应。[10]婴儿对和谐的音乐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而对不和谐的音乐则会出现注意力分散。[11]19至40个月大的婴幼儿愿意花更长时间探索那些能够发出和谐的音乐声响的玩具。[12]婴儿已能觉察出音乐从三拍子变为两拍子的变化以及简单旋律的变化。[13][14]对于重复出现的音符的变化,4个月婴儿的脑电图已与成人的相似。婴儿甚至能够区分本土音乐和非本土音乐。[15]1岁以下的婴儿喜欢敲打玩具(节奏),随音乐做动作,模仿歌曲演唱。但是,如果没有后续的支持,这种音乐能力会很快消失。[16]进入幼儿期,随着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增加,大脑结构与功能日趋稳定和成熟,幼儿的音乐认知也会进入跳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对绝对音高能力的培养就存在关键期,越早让幼儿进行音乐学习,其获得绝对音高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17]早期音乐学习之所以会让幼儿的音乐感受与表达能力更容易获得增长,就在于大脑早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
三、對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遵循大脑发育规律,精心选择幼儿音乐学习的内容
如前所述,由于幼儿的音乐学习是建立在相应的大脑活动与神经网络成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时就应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幼儿发展中的大脑需求相适应。如脑科学研究表明,和谐的音乐信息既能诱发皮层下前注意水平的基础神经反应,又能调动高级认知资源的参与,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和执行功能,故而大脑更容易处理嗓音般的和谐声响,进而引发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大脑偏好和谐的有规则振动的音乐的生理原因。所以,教师将声音舒缓(与脑频率相适应)、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和结构规整(规律性重复)、音色丰富的古典音乐作为幼儿音乐学习的内容都是不错的选择。那些极具生命力,用最简朴的旋律和最简单的节奏、最熟悉的语音语调构成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童谣等原生性音乐更是幼儿不可或缺的音乐食粮,它们也是让幼儿的大脑最自然地感知音乐的绝佳载体。教师可以通过有节奏地念唱儿歌、模仿童谣一问一答的歌唱、身体有节奏地律动、即兴歌舞表演等方式强化幼儿大脑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发展幼儿对音乐的认识与体验。
(二)创设丰富且安全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幼儿大脑的音乐学习潜能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除受遗传基因影响外,还会因外界环境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这意味着其大脑对音乐刺激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关键期。教师要促进幼儿的音乐学习,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和释放幼儿的音乐潜能,为幼儿的大脑提供丰富的音乐刺激,为幼儿建构音乐认知与生成音乐体验创设丰富的音乐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在正式的幼儿音乐学习中,也即在精心准备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符合幼儿认知与能力水平的教育情境,用优质的音响设备、丰富的音乐素材和有趣的音乐体验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和情感,吸引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感知、体悟与交流中。在非正式的幼儿音乐学习中,教师应精心布置班级音乐活动区域,为幼儿探究不同音响与乐器及自由表达对音乐的感知提供便利。此外,教师还应将音乐与幼儿的一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清新的晨间入园音乐、温馨的用餐音乐、舒缓的睡前音乐、活泼的运动音乐、欢快的游乐场音乐等方式使幼儿浸润在音乐环境中,让幼儿的大脑自然而然地接受环境潜移默化的刺激与影响,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不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或对当众表演扭扭捏捏的幼儿。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会责备幼儿,认为是该幼儿不认真所致。然而,脑科学研究显示,幼儿的这种表现可能与其大脑为适应生存需要预先设置了优先处理自我生存和情绪信息的程序有关。大脑只有在规避了生存危险之后才会启动其他功能。否则,大脑的杏仁核就会做出“逃避”的反应。这也就意味着,幼儿的大脑只有在感觉到身体安全和情绪安全之后才能开始学习。为此,教师还应为幼儿的音乐学习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当幼儿还未做好音乐经验积累与心理准备时,教师应给予宽容,并耐心等待,让幼儿感受到被关注与被接纳。只有这样,幼儿大脑的激励系统才会分泌诱发快乐的神经传递物(内啡肽和多巴胺)来缓和与激励自身,使大脑感到愉悦和自我良好,从而让幼儿在“最低能耗”的情况下调整身体机能,愿意接受挑战,在主动参与和探索中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结,从而达到激发大脑的音乐潜能和提升音乐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南云,陈雪梅,刘文利,等.音乐教育的脑认知机制与国民素质的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12(09):53-59.
[2]商卫星.论认知科学的心智观[D].武汉:武汉大学,2004:32.
[3]王锦.由《声无哀乐论》谈音乐的感知与美感经验的获得[J].戏剧之家,2014(03):89+69.
[4]BRANCUCCI A, SANMARTINI P. Laterality in the perception of temporal cues of musical timbre[J]. Neuropsychological chologia,1999,37(13):445-451.
[5]宋蓓,侯建成.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
[6]ZATORRE R J, CHEN J L, PENHUNE V B. When the brain plays music: auditory?鄄motor Interactions in Music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J]. Neuroscience,2007(07):547-558.
[7]DANIEL J LEVITIN, ANNA K TIROVOLAS. Current advances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usic[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9,1156(1):211-231.
[8]ANDRADE P E, BHATTACHARYA J. Brain tuned to music[J]. Journal of Roy SocMed,2003,96(6):284-286.
[9]KOELSCH S, MAESS B, GUNTER T C, et al. Neapolitan chords activate the area of Broca: a magnetoencephalographic study[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10,930(1):420-421.
[10]陈霰,南云.音乐与个体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08):1231-1235.
[11]SOKEN N H, PICK A D. Infants perception of dynamic affect expressions: do infants distinguish specific expressions[J]. Child Development,1999,70(6):1275-1282.
[12]STEFANO N, FOCAROLI V, GIULIANI A, et al. A new research method to test auditory preferences in young listeners: results form a consonance versus dissonance perception study[J]. Psychology of Music,2017,45(5):699-712.
[13][16]TRAINOR L. Science & music: the neural roots of music[J]. Nature,2008,453(7195):598-599.
[14]TREHUB S E. Musical predispositions in infancy[C]//PERETZ, ZATORRE R J.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mus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3-20.
[15]HANNON E E, TREHUB S E. Tuning in to musical rhythms: infants learn more readily than adult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35):12639-12643.
[17]宋蓓,侯建成,駱丹,等.音乐训练的“关键期”与“敏感期”及其教育启示[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0(04):278-285.
The Brain Basis of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and
Its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s
FANG Tao
(School of Music & Dance, Changsha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410148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mu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takes music knowledge and skill as the goal of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Researches of brain science have shown that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is based on childrens brai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nspire and utilize childrens music potential, mu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should move from teachers external control 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select elaborately music suitable for children to learn and create a kind of rich and safe music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s music learning, music education for children, brai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