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迎旗 王嘉逸
[摘 要]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重心已逐渐转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环境对学前教育的承受力与支持力,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地发展学前教育。本研究借鉴OECD所提的DPSIR模型,经文本分析、理论建构、专家咨询阶段,建构了包含驱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类因子,共25个指标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综合计算了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结果发现,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水平差异较大,且普遍有明显短板。为提高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各地应坚持公平原则,均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应加强动态监测,构建资源持续保障机制;应因地制宜,充分开发本土资源,同时厉行节约,高效利用环境资源。
[关键词] 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承载力;DPSIR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
一、问题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逐渐由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即学前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发展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即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包括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面对压力的韧性等。[1][2][3]因此,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各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当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相匹配,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学前教育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结构与质量既要符合当地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合理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当地区域环境对学前教育的承受力与支持力,权衡地区环境各方面因素对学前教育提供的最大可能发展空间与阈值,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地发展学前教育,并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适配的环境条件。故研究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对于教育承载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承载力领域。马鹏媛使用承载力指数模型分析法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4]石丽构建了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成熟度的概念对其进行了量化评价。[5]彭妮娅构建了高等教育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各地高等教育综合承载力和匹配度进行了实证分析。[6]柯文进采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对全国37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及其贴进度进行了实证研究。[7]许浙川构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不同省份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量化评价与分析。[8]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对于教育承载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资源承载力,较少关注综合性更强的环境承载力,在学段上更多集中于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领域。教育承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实证研究较少,鲜有对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对山西省晋中市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以期为各地区评估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提供可资借鉴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并为各地区科学评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周遭环境的支持能力与承受能力,合理地规划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结构与质量提供依据。
二、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
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领域,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的情况下所能承载的最大载荷。环境承载力是在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一同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以及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9]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它分为推动系统运行的“资源系统”,对系统运行产生压力的“压力系统”以及反作用于资源系统并对资源系统产生约束作用的“环境系统”。[10]学前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生存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区域环境系统的承载。一旦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超出其资源及相应环境的承载能力,那么就会对学前教育运行造成破坏进而导致系统的失衡,从而失去可持续性。[11]简言之,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的承受能力,是环境赋予事物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阈限。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即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学前教育环境系统确保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与阈限。
驱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框架模型(简称DPSIR模型)是OECD在1993年提出的一種基于因果关系来组织相关指标的评价模型,是在综合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与DSR(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模型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被广泛应用于对环境系统的评价中,并逐渐成为判断环境系统状态及环境问题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DPSIR模型将评价一个自然系统的指标划分为五个方面:驱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12][13]将DPSIR模型应用于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中,有助于厘清学前教育区域环境系统运行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建构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有利于把握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14]
本研究主要基于DPSIR模型的框架,结合学前教育环境的现实状况与学前教育区域环境系统运行的因果关系链来选择能够反映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各影响因素与指标,从而建构出符合区域特征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DPSIR模型应用于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其区域环境系统运行的因果关系链表现为驱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这五种类型的因子。五种类型的因子反映了学前教育区域环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五个方面并通过具体的评价指标进行表征。[15]
指标的选择遵循完整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经过了文本分析、理论建构、专家咨询三个阶段。
第一步,文本分析阶段。对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法规与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析出与学前教育发展相关的区域环境指标和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模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因此提取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郑益乐认为“全面二孩”政策会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产生重要影响,[16]因此提取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变动等相关指标。
第二步,理论建构阶段。结合DPSIR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与学前教育环境的运行特点,界定学前教育环境系统五种类型因子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并将文本分析中所析出的指标按照其在学前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分别纳入到各因子中,同时剔除一部分與本研究相关度不高的指标。
第三步,专家咨询阶段。分别与14名幼教专家、17名幼教专干和教研员、39名园长进行座谈与访谈,对指标体系进行遴选,并根据幼教专家、幼教专干和园长的建议,对指标进行微调并最终确定各项指标。
五种类型因子具体包括:
第一,驱力。“驱力”是区域环境赋予学前教育系统的推动力,也是造成学前教育系统发生变化的潜在原因。对学前教育而言,驱动学前教育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而社会经济与文化对学前教育的驱动作用又可分为直接驱动与间接驱动。直接驱动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直接投入,它是推动学前教育系统发生变化最显著的因素。间接驱动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学前教育的驱动,比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变革,导致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发生改变,促使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与完善。它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对学前教育系统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由于驱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因素难以量化且数据不易获取,所以本研究主要考虑驱动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与社会经济因素。“驱力”可选用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等相关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
第二,压力。“压力”即区域环境给学前教育系统带来的需求压力。“压力”是导致学前教育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来源,同时也是“响应”产生作用的主要对象。[17]学前教育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各种压力,这种压力包括现实压力和发展压力两个部分。现实压力指的是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当前已有的规模与质量所施加的压力,主要包括因需求过高造成的供给压力以及因资源投入不足造成的资源压力等。发展压力指由于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持续提升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提高学前教育的规模及质量所造成的压力。如果学前教育系统运行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与调整,就会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发展压力由于涉及各地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方面的诸多发展规划与变化,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且具有较多不确定性,所以本文重在介绍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本研究也主要考虑影响学前教育系统运行的现实压力部分。若确要估算发展压力部分,则加入未来发展相关数据即可。如我国法定幼儿3岁入园,而当年出生的幼儿3年后就会转化为入园压力,即发展压力,当然还要考虑未来3年后的幼儿入园率、3年内出入本区域的幼儿人数等人口变迁因素。学前教育所受到的现实压力集中表现为对学前教育的供给需求及资源压力。因此,“压力”可选用人口数、在园幼儿数等相关指标。
第三,状态。“状态”是区域环境系统承载学前教育的现实状态,是区域环境系统在“驱力”与“压力”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承载学前教育系统时所表现出的状态。“状态”是对“驱力”与“压力”进行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影响”及“响应”进行分析的出发点。[18]“状态”可通过环境中的人力资源与财政投入对在园幼儿的承载状态来进行反映,因此可选用幼儿教师与在园幼儿比、教职工与在园幼儿比、生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进行计算。
第四,影响。“影响”是区域环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区域环境作用于学前教育系统的最终结果,也就是学前教育系统在区域环境“驱力”“压力”和“状态”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最终变化及效果,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质量水平以及学前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作为区域环境影响学前教育系统的最终结果与表现,是检验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标准。结合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指数和统计数据,本研究中的“影响”维度可选用班师比、班级规模等指标反映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每十万人口在园幼儿数来反映学前教育需求的满足程度。
第五,响应。“响应”即区域环境对学前教育系统的反馈与调节状况。为了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疏导区域环境系统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必须对学前教育系统的运行进行不断的调整,这种调节能力也是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响应”可选用新增教师数、新增教职工数、师幼比降低程度、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率等相关指标来反映区域环境系统对学前教育的调节状况。
其中,凡是在学前教育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释放压力的指标均为负向指标,即数值越大,对学前教育系统的压力越大,如人口数、在园幼儿数等。此外,师幼比为每个幼儿教师所对应的幼儿数量,班级规模为平均每个班级的幼儿数,数值越小越好,因此师幼比改善程度与班级规模也为负向指标。最终构建出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25个指标,如表1所示。
三、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所构建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熵权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19]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综合计算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的环境承载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计算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计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在尽可能多地反映其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并计算综合得分的一种方法。[20]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中,可以较为客观地对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其具体步骤包括: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并建立标准分数矩阵。本研究采用极差变换法对所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排除量纲的影响。
对于正向型指标,其计算公式为:Zij(i=1,2,…,n; j=1,2,…,m)
对于负向型指标,其计算公式为:Zij=i=1,2,…,n; j=1,2,…,m)
式中,Z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xij为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max xij与min xij分别为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原始数据中的指标值无论是正数还是复数,其标准值都满足0≤Zij≤1,即最低值为0,最优值为1。
2. 计算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同时计算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其累积贡献率,从而确定主成分个数。
3. 求出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系数矩阵及各主成分单因子得分。
(二)熵权法
为了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综合得分,本研究将熵权法引入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中。熵权法是一种根据所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来进行赋权的客观赋权法。若某项因子的变异程度越大,则该因子信息熵越少且权重越大。[21][22]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 对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并且为了避免计算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进行坐标的平移。公式为:Yij=(i=1,2,…,n; j=1,2,…,m)
式中,Yij为非负化后的数据;yij为第i个地区第j项主成分的得分;max yij与min yij分别为各主成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计算第i个地区第j项主成分占该主成分和的比重:Pij=(i=1,2,…,n; j=1,2,…,m)
式中,Pij为第i个地区第j项主成分占该主成分和的比重。
3. 计算各主成分的熵值:ej=-Pij ln Pij(i=1,2,…,n; j=1,2,…,m)
式中,ej为第j项主成分的熵值。
4. 计算各主成分的熵权:wj=-(1≤j≤m,j=1)
式中,wj为第j项主成分的熵权。
5. 计算综合得分:Si=wj Fij(i=1,2,…,n; j=1,2,…,m)
式中,Si为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Fij为第i个地区第j项主成分得分。
(三)案例概况及数据来源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北与太原市毗邻。晋中市下辖2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19年晋中市总人口约为338.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 447.6亿元。在学前教育方面,2019年全市共有幼儿园611所,在园幼儿106 286名,专任教师5 680名,师幼比为1 ∶ 19。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方面,2019年晋中市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为20 618万元,占教育财政性经费比为3.8%。截至2020年,晋中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97.1%,公辦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为57.16%,普惠覆盖率为82.5%。《晋中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晋中市学前教育总体上发展较为迅速,但在经费投入保障及保教质量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均衡的问题。适龄儿童“有园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入园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来源于《2020晋中统计年鉴》《2019晋中统计年鉴》、晋中市教育局以及晋中市各区县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使用SPSS 27进行数据处理。
四、晋中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示例
下面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根据前文所构建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晋中市各区县2019年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熵权法计算晋中市各区县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
(一)晋中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首先使用极差变换法对所评价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排除量纲的影响。使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及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前四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均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超过了80%,这说明前四个主成分基本能够代表原始指标对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最终确定主成分个数为四。由于主成分原始载荷矩阵中有些变量归属的主成分不够清晰,因此采用四次幂极大法对原始主成分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求主成分的系数矩阵,并根据各指标的主成分系数计算各主成分单因子得分,得出晋中市各区县在四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将主成分分析所得各区县在四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熵权法计算的原始数据,依次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熵权。利用所得四个主成分的熵权计算出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以及各因子类型的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
主成分得分越高,说明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其中,正值表明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处于平均水平以上,负值则表明在平均水平之下。[23]如图1所示。
(二)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差异分析
将晋中市各区县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的均值加减0.4个标准差和1.2个标准差作为分界线,可以将各区县的环境承载力水平相对划分为五个区间:高承载力地区(综合得分大于0.605)、较高承载力地区(0.202<综合得分<0.605)、一般承载力地区(-0.202<综合得分<0.202)、较低承载力地区(-0.605<综合得分<-0.202)、低承载力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605)。[24]由此可知:
第一,榆次区为高承载力地区。榆次区是晋中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因此其压力指标得分较低,但由于榆次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驱力水平以及响应水平等方面表现较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承载状态,因此取得了较高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
第二,较高承载力地区:灵石县、寿阳县、介休市、太谷区。介休市与灵石县作为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榆次区的两个地区,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特别是灵石县的驱力水平为全市最高分。2019年灵石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53万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28 994元,均远高于晋中市其他地区。可见,较高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灵石县的状态水平不高,且压力与响应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当地学前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太谷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导致其驱力水平较低,但由于太谷区的环境承载状态良好,其师幼比为10.95、班师比为1.93,均为全市最优值,且“压力”“影响”与“响应”都高于平均水平,因此也取得了较高的综合得分。
第三,和顺县为一般承载力地区。和顺县的驱力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但和顺县的压力、状态与响应都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其中“响应”为全市最高水平。2019年和顺县的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率为1.44%,同时其生均财政性经费为5 088元,均为全市最高。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当地仍然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并对学前教育予以了极大的支持,从而有效提高了当地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水平。
第四,较低承载力地区:昔阳县、左权县、平遥县。昔阳县的压力得分较高,可见当地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压力并不大,但由于昔阳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其人均收入不高,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全市最低,没能有效驱动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昔阳县的承载状态较差,其师幼比为37.69,因而导致昔阳县的总体环境承载力得分较低。此外,平遥县是除榆次区外人口最多的地区,但由于平遥县的环境支持水平不高,其“驱力”“状态”“影响”与“响应”都低于平均值,因此导致其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水平相对落后。
第五,低承载力地区:祁县、榆社县。祁县与榆社县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是晋中市最低的两个地区,其中,祁县的生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為晋中市最低值。同时,祁县与榆社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晋中市多数地区相比都较为落后,因此两县的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与驱动力度都较低。此外,祁县与榆社县的“响应”得分也都远低于平均水平,2019年祁县与榆社县的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均为负增长。其中,祁县2019年新增教师仅2人,其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调节与反馈力度远远不足以改善当地学前教育的现状。
(三)晋中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总体分析
通过对晋中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晋中市各个区县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水平内部差异较大,各个地区普遍都有较为明显的短板。通过对表3中的指标载荷值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了解各指标对晋中市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大小,具体包括:
第一,“驱力”中反映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指标载荷值普遍较高,人均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载荷值分别为0.956、0.834。其次为反映政府财政与预算的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其载荷值分别为0.828与0.895。两者构成了驱动学前教育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这反映出晋中市存在学前教育家庭成本分担比例过高的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且民办园的比例较大,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长期处于40%以上。[25]因此,居民的个人收入与消费水平就成为其是否能够接受学前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水平的学前教育的一个限制条件。同时,较高的家庭分担比例也使得居民个人收入与消费水平会对幼儿园的收费与资金来源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压力”中的人口数与在园幼儿数的载荷值分别为-0.972、-0.983。可见,人口是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产生压力的最主要因素,对晋中市的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晋中市各个地区规划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并未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如:和顺县与榆社县的人口数较为接近,但和顺县的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为榆社县的1.84倍。外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资源投入与人口压力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区域学前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投入水平长期高于当地的人口压力,就会造成学前教育资源利用率和边际效益的降低;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入水平长期低于当地学前教育的人口压力,则会影响学前教育供给平衡并制约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而损害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
第三,“状态”中的幼儿教师与在园幼儿比的载荷值为0.808。这反映出承载学前教育最重要的主体为幼儿教师。此外,生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的载荷值仅为0.705。根据晋中市各区县的具体数值,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榆次区与介休市,其生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都较低,但其“驱力”与“状态”水平仍然较高,结合“驱力”中反映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指标载荷值高于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尚无法独立支撑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也能够再次印证当前晋中市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过高的问题。
第四,“影响”是区域环境系统作用于学前教育的最终结果,而“影响”中最重要的指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其载荷值为0.856。其次为班师比,其载荷值为0.757。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由此可知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水平会对学前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第五,“响应”中较上一年新增教职工数与较上一年生均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率的载荷值最高,分别为0.919与0.956。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加快人力资源与财政经费投入是对晋中市学前教育发展进行调节的最有力方式。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利用DPSIR模型构建了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熵权法对山西省晋中市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可以有效确定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资源的优势、特色与短板,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承载学前教育的核心主体是环境中的资源,而环境中资源的投入、使用、状态以及调节等因素则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只有对环境中的资源予以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并综合利用学前教育资源,才能有效提高区域学前教育的环境承载力,从而为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与条件。承载学前教育的区域环境资源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人力资源与经济资源,也包括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等。本研究出于对数据的可获取性与推广性等因素的考虑,仅纳入了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而在具体实践中,应当综合考虑并挖掘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来,用以支持当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为了提高各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下文将从环境资源的配置、监测、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提出系列建议。
(一)坚持公平原则,均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
均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不仅是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26]政府应当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通过多层次举措对学前教育的环境资源予以合理的分配。第一,地方政府要均衡配置整体教育资源,改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比过低以及学前教育经费占GDP比过低的现状,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27][28]第二,要统筹安排区域内不同片区以及不同类型幼儿园之间的资源投入,[29]按照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来合理配置各园所经费投入,按照师幼比来配置教师资源,以保障各地区及各类幼儿园之间的公平。第三,要构建面向弱势幼儿及其家庭的资助体系,通过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资助来降低低收入家庭的学前教育成本家庭分担比例,[30]从而保障幼儿之间的公平。
(二)加强动态监测,构建资源持续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环境中的各项要素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这种变化趋势对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全面二孩”政策会改变适龄幼儿人数的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与压力。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环境各要素的动态监测,通过建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数据库、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等措施来了解、判断并预测学前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31]同时,根据相关信息提前规划与筹备学前教育资源,及时调整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案,适时、适度调配资源,确保维持资源动态平稳、平衡和持续性供给。如根据生育率与地区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预测适龄幼儿人数的变化趋势,并提前规划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布局与投入,从而避免因需求的变化而导致的学位供给不足或资源浪费。
(三)因地制宜,充分开发本土资源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不仅体现着当地的环境特点,同时也是支撑其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当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各项资源条件,调动一切可以获取的有形或无形资源来为学前教育提供保障。因此,各区域的学前教育应当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不仅要重视人财物等物质资源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还要重视利用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社区生态等多种地方资源来丰富学前教育的资源底蕴,[32]从而为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此外,各区域的学前教育在充分发挥当地环境资源的长处来促进自身发展时,也要客观地分析当地环境资源的弱点与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补齐短板,从而实现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稳定发展。
(四)厉行节约,高效利用环境资源
尽管自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且学前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例偏低,学前教育的总体资源仍然不足。[33]因此,在规划和使用环境资源时,必须坚持经济适用、高效节约以及“实用”“够用”“耐用”等原则,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杜绝铺张浪费、资源的过度聚集和偏废,确保区域学前教育环境资源的公平配置、持续供给、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从而充分挖掘和提升区域学前教育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龔欣,曲海滢.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基本构成、主要特征及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34-42.
[2]NAIDU S. Building resilience in education systems post COVID 19[J]. Distance Education,2021,42(1):1-4.
[3]祝智庭,彭红超.技术赋能的韧性教育系统:后疫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向[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5):40-50.
[4]马鹏媛,米红.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定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09):48-52.
[5]石丽,陈万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成熟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9):21-29.
[6]彭妮娅.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综合承载力及匹配度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9):37-44.
[7]柯文进,王军.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36(18):50-53.
[8]许浙川.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0:105-147.
[9]彭再德,杨凯,王云.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1996(01):6-10.
[10]雷勋平,邱广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314-323.
[11]贺祖斌.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02):14-17.
[12]孙晓蓉,邵超峰.基于DPSIR模型的天津滨海新区环境风险变化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68-73.
[13]李天霄,付强,彭胜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128-134.
[14]王晓玮,邵景力,崔亚莉,等.基于DPSIR和主成分分析的阜康市水資源承载力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15(3):37-42+48.
[15]高超,梅亚东,吕孙云,等.基于AHP Fuzzy法的汉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9):21-28.
[16]郑益乐.“全面二孩”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及建议:兼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教育科学,2016,32(3):83-89.
[17]许浙川,柳海民.论资源承载力支撑下的区域学前教育合理有序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57-61.
[18]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宏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70-74.
[19]邵磊,周孝德,杨方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演变趋势评价方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26(2):170-176.
[20]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4(11):119-121.
[21]周文华,王如松.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05(12):3244-3251.
[22]陶晓燕,章仁俊,徐辉,等.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05):38-41.
[23]查木哈,吴琴,马成功,等.基于DPSIR模型评价内蒙古水环境承载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6):65-73.
[24]焦露,杨睿,郭琳.国家级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以贵安新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87-100.
[25]刘焱,郑孝玲.关于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属性定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20,41(1):4-15.
[26]郑楚楚,姜勇,王洁,等.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区域配置的空间特征与均衡程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7(02):17-26.
[27]李芳,祝贺,姜勇.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特征与对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教育学报,2020,16(1):43-54.
[28]庞丽娟,杨小敏.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思考与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8):3-13.
[29]蔡迎旗,冯晓霞.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2):21-24.
[30]洪秀敏,马群.澳大利亚学前保教财政资助体系改革的动因、进展与特色[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1):41-54.
[31]王艺芳,姜勇,林瑜阳.“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基于Leslie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3):59-66.
[32]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33]柏檀,王水娟,李芸.外部性视角下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政策的选择[J].教育与经济,2018(05):65-72.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 Calcul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I Yingqi, WANG Jiayi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its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region should have the proportion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PSIR model, and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of Jinzhong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It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varied widely and had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in all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Jinzhong C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preschool education,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e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balancing alloc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ensuring sustainable resource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fully developing local resource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tly using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DPSIR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ntropy weight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