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慧
摘 要:“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统一。“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四史”的主题、主流、主线,“四史”的基本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四史”所蕴含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建立健全高校“四史”教育的领导体制机制、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要把握好“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针对性、求实性、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成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56 — 05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需要,是落实思政课本质的需要。
(一)“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逻辑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国古代就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的古训。孔子作《春秋》,提出“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经典精辟的历史见解,直指历史之本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旨在“穿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王夫之作《读通鉴论》,旨在“知治知乱”“力行求治之资”。中华民族有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尊重历史、学习历史的传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言:“距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明史籍是人类一切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部分,史学与一个国家的兴旺密切相关。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以古鉴今也是中國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研究学习过去中国的历史才能认识今天中国的现实,他要求全党学习和借鉴李自成等农民战争领袖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要求全党总结借鉴历史教训,增强改革开放的自觉性,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坚定性。所以,以史育人,鉴古知今,大可资鉴国家社会的发展道路,小可分辨善恶,为个人成长所鉴戒。
历史教育本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抑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都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源泉,成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载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是历史教育的理论逻辑,如钱穆所言:“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鲁迅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毛泽东曾号召全党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教育全党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邓小平强调加强历史学习教育。
2014年3月,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百科全书”,“四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是共产党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开展好“四史”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成为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二)“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历史逻辑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当时中国有影响的“史学大家”和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等校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等课程,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青年毛泽东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即发现历史规律,以史为镜。青年毛泽东、彭湃等人创办工人夜校,担任过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兼任历史课教员,讲授《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中国农民问题》等课程。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高级和初级党校,开设有《中国共产党略史》《阶级斗争史》等课程。1933年,党在瑞金创办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开设的主要公共课有《苏维埃运动史》《中共党史》等,毛泽东、任弼时等人亲自授课。抗日战争时期,在毛泽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党上下掀起学习研究历史的热潮,党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成立了历史研究室,翦伯赞主编的《历史哲学教程》、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等教材陆续出版,对广大青年和干部进行广泛的历史教育,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他指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8],“52”方案增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等课程。1955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强调从适当补充师资、加强培养工作、加强学校进修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80年,邓小平号召全党学习“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989年“六四”风波发生后,邓小平指出: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9]邓小平反复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历史教育。2005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使得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综合性、针对性加强,以史育人的作用更加彰显。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高校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必修课要进一步深化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
(三)“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逻辑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事关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问题,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始终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威胁,没有硝烟的战争此起彼伏。美国一些政客将“修昔底德陷阱”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对中国大打贸易战,扶植反华势力,宣扬中国威胁论,插手香港问题;面对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断“甩锅”中国,肆意挑衅,妄图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打压遏制中国。美国欲将打败苏联的经验复制在中国问题上,对中国打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战”——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项看不见的战争的策略”,它在全球的扩展充满了暴力和血腥,不同程度引发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对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科技信息化背景下,在我国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的状况下,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增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而“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还没有形成体系和常态化机制,只是碎片化地体现在上述五门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中;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和高校对“四史”教育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还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四史”教育内容上还不规范,方式方法上还不够先进;相应的领导体制、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不够健全;高校在“四史”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样融入等问题上还缺少清醒的认识,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
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既紧密相连,又自成体系。“四史”内容博大精深,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四史”教育內容要有取舍,突出重点,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素可以总结如下几点:
(一)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就不会有共产党的创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就没有巴黎公社起义、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革命运动,就没有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融入“四史”内容,一定要将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普遍性)和中国具体国情(特殊性)的有机统一,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阐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阐明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等基本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阐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与方法,阐明全面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阐明“古为中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和方法,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共产党宣言》阐明的“两个必然”的真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等等,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校“四史”教育首先要将“四史”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融入“四史”的主题、主流、主线
“四史”之间的关系好比是江河的“源”与“流”之间的关系,也好比一个参天大树的“干”与“枝”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已有100年的历史,新中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已有40多年的历史。“四史”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它是“四史”的源头活水,也是一棵参天大树的主干,社会主义发展中衍生出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发展中诞生出新中国史,新中国发展中孕育出改革开放史。“四史”之间的关系既水乳交融,相互渗透,又独立成篇,自成一体,都有自己的主题、主流、主线,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四史”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提纲挈领,重点“灌输”“四史”的主题、主流、主线。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共党史的主题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共党史的主流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而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人民执政党;新中国史的主题是立国为民、执政安民、发展富民、强国兴民,主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就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主线。改革开放史的鲜明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主线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鲜明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解放运动,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的四次飞跃。“四史”主题、主流、主线的融入思高校政课教学,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开阔世界视野、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融入“四史”的基本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
历史是具体的阶段性演进,搞清楚历史分期是“四史”研究和教育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史的基本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新中国史可以划分三个大的阶段:1949年—1976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站起来”了的阶段、1978年—2012年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富起来”了的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而“强起来”的阶段;改革开放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1978—1992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1992—2000年“南方谈话”后的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阶段、2000—20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阶段、2020年至今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划分为六个大的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阶段、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传播阶段、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阶段、苏联模式形成及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四史”目的之一就是让青年学生认清历史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李大钊曾提出历史教育功能在于“能示之以规律,俾得有所准绳”。“四史”教育要将“四史”的基本进程、重大事件、重大人物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大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刻了解“四史”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
(一)建立健全高校“四史”教育常态化的领导体制机制
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再到高校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步调一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年12月中宣部与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指导,建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机制。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四史”教育,要亲自给大学生讲授“四史”课,党委宣传部结合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建精炼宣讲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发挥“四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在高校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要把握“四史”宣传教育内涵,注重内容上融会贯通、逻辑上环环相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四史”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二)建立健全高校“四史”教育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和师资队伍
科研实力具备的高校学科办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设置中共党史或新中国史等研究方向,促进“四史”教育相关人才的培养。“四史”不会也不应该取代“05”方案为高校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公共政治理论课,有条件的高校教务处可增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方面的选择必修课,选择必修课所用教材以教育部组织教师编写的“四史”教育相关教材为主,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自主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因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可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三门必修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四史”的基本要素。“四史”教育首先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五门公共政治理论课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以线上课堂教学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比如关于“四史”的辩论赛、知识竞赛、学生自导自演的微视频、校外实践基地考察,等等。再次,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有条件的高校可扩大“四史”方面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高校人事处负责引进“四史”教育的相关高层次人才,培养大批“六要”“四有”好老师。树立大思政理念,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起来,将各级党委书记、副书记、团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纳入思政课教学队伍,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将“四史”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增加“四史”教育在高校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机制。
(三)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针对性、求实性、整体性
第一,把握政治性。“四史”教育不仅是历史教育,更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乳交融的思想洗礼,以史鉴今、立德树人就成了“四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四史”教育要把政治性放在的第一位,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立场,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让“四史”教育成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利剑”,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路“明灯”。高校“四史”教育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要任务,以立德树人为灵魂,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抓手,做到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大学生坚定深刻理解“四史”的主题、主流、主线,全面把握“四史”的基本进程、基本经验、基本规律。
第二,“四史”教育要体现人民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博大精深,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其初衷和使命无不是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通过“四史”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动力,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实践中坚定不移践行群众路线,不负韶华,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第三,“四史”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四史”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四史”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时代。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要结合那个时代背景和条件,才能作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第四,“四史”教育要有针对性。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他们生长在和平时代和信息时代,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对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缺少感性认识,一知半解,思政课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和大学生做知心朋友,走近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五,“四史”教育要坚持求实性。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四史”教育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唯物史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正确把握历史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四史”教育要有整体性。“四史”既有交叉融合,又自成一体,中共党史是“四史”教育的重点,但不能用中共党史取代其他三史,思政课教师要对“四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这样在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入“四史”才能得心应手,前后贯通;学生听了茅塞顿开,精神振奋,受益匪浅,真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5.
[2][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M].王以铸,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5.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
[4]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7](西班牙)马丽雅·何塞·雷哈斯.新自由主义是一项看不见的战争的策略[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11).
[8]靳诺.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
[9]王炳林,刘奎.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8).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