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瑞
摘 要: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不断彰显等。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波浪泛起、线上课堂状况频出、学生心理问题复杂程度加剧;另一方面,疫情在客观上促进了线上教学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型。我国的抗疫斗争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众多教学素材。在经历疫情大考后,青年学生的家国之情更加浓烈。面对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辟发展新局,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教学体系,提高教学应急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9 — 0034 — 0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当前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在社会各方面更新蜕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困难与阵痛,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适时进行路向调整,以更好引导学生成长成材。
2020年,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专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成为季节性流行病,人类也会在不久进入“后疫情时代”。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国出色的表现再次让世界瞩目,中国社会也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所谓后疫情时代是指疫情过后的时代,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时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社会生产生活逐渐恢复;二是后疫情时代依然离不开疫情,疫情并没有完全消失,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伴随人类社会而存在。这就决定了后疫情时代既是恢复与继承的时代,也是重塑与超越的时代。
以“疫情爆发期”为中间阶段进行划分,那么所谓“后疫情时代”就与“前疫情时代”相对,是指疫情过后的时代。然而“前”“后”两个时代并不是相对称的,“后疫情时代”是对“前疫情时代”的对抗与超越,它经历疫情洗礼,脱胎于“前疫情时代”,既带有传统特点,又拥有疫情留给它的新印记,是社会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又一阶段。以此为划分,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也处于继承与超越的转型阵痛期,既有传统特点,又有新的时代特征,是一个正在快速变化转型的时代。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表征具体如下:
第一,社会生活转型加速。疫情首先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冲击。受疫情影响,部分产业被迫停产停工,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业务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是指利用互联网数字处理方法,让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被更综合性地迅速剖析,让业务流程运用越来越智能化。疫情期间,居家隔离成为常态,人们的生产生活均需通过网络进行,这在客观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促进了科技的迭代更新,加速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此外,技术的转型也加快了行业的重构,产业更替加快,新型职业蓬勃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产业停产停工,还有部分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然而互联网行业却发展迅速:疫情期间的网上超市、直播带货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模式,成为生活新趋势;网络办公、网络课堂也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常态;新型电竞职业迅猛发展,电竞体育赛事也逐步走进大众视野。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人心。在疫情初始,专家猜测新冠肺炎病毒来源于自然界,与人类买卖、食用野生动物有相互关联,震惊与愤怒的背后是思考与行动,这一方面促使人们进行生态反思,另一方面也唤醒了人们的生态自觉。一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谐共生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应有之道。如果过分沉醉于所谓“人类中心论”,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顾眼前利益,就会使生态失衡,造成灾难性后果。疫情进一步表明,人类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而不能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发展,要想获得永续发展,必须保护生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自觉保护环境,倡导健康生活。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出台相关政策,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我国人民也积极响应,坚定生态自信,提高生态自觉,自觉践行文明环保生活方式。当今,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成为新时尚,铺张浪费破坏生态则成为旧恶习。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不断彰显。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今,面对突发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再次彰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疫情,即使再強大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不能独善其身,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积极主张全球合作、共同应对,展现出了磅礴的胸怀,不断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各国团结合作、攻克时艰。
总体来说,后疫情时代的总特征就是“变”,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各种变化,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传统教学方式遭遇困境、学生心理复杂程度加剧,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困境;另一方面,疫情也在客观上夯实了思政课教学基础、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推动了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型,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挑战
疫情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打个“措手不及”,不仅传统教学方式遭遇困境,学生心理问题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来说,后疫情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如下挑战:
1.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性增加,监管难度加大
一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借机泛起。疫情期间,部分西方媒体断章取义,片面夸大治理短板,刻意抹黑中国、抹黑中国共产党,试图引发社会矛盾,唱衰中国。部分西方媒体把中国的封城隔离政策说成是对人权的侵犯和践踏;把疫情期间暴露出的问题指向党和政府;把新冠肺炎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对华人进行种族攻击,他们故意歪曲事实,渲染中国威胁论,试图在全球引起反华舆论。后疫情时代各种思想涌现、纷繁复杂,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蛊惑。二是远程教育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难度。受疫情防控影响,按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大部分高校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授课。疫情防控的封闭与网络的开放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在一方面增加了网络意识形态监管的难度,要高度警惕网络不良言论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防止教学视频被恶意剪辑、恶意传播,从而误导青年学生。
2.传统教学方式遭遇困境,线上教学课堂状况频出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致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采取线下授课形式,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然而在疫情期间,受疫情防控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困境:一方面由于学生聚集,课堂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疫情传播,实践教学也要被迫暂停。面对这些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线上教学的发展,虽然线上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远程交流互动,打开了新的教学方式,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线上教学课堂也依然状况频出:一是网络崩溃、平台瘫痪、故障频发,线上教学硬件设备不能得到保证;二是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线上教学;三是师生无法近距离交流,没有肢体与眼神的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疫情之下的社会百态,加剧学生心理复杂程度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人们的心理状况造成了一定危害。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青年学生在疫情期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慌,并对毕业前景、未来选择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此外,疫情所呈现的社会百态、所显现的一些“社会悖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复杂程度:疫情期间我们是否应该照顾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让一部分人为他人做出牺牲?抑或是寻求中庸之道?若是折衷,又该做出怎样的取舍?我们是否应该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对公众撒谎?是否应该无视规定去帮助家人和朋友?疫情期间的我们面临着大大小小的关乎道德的抉择,而不同的抉择也每天在我们的面前不断上演:有人为了家人朋友选择“大我”;也有人为了家人朋友选择“小我”。面对选择,我们又该如何抉择?总体来说,学生心理问题较疫情发生前更加多元和复杂,心理问题的进展也呈现加速趋势。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机遇
挑战中蕴含着机遇。疫情大考使人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夯实了思政课教学基础;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了大批感人抗疫故事,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素材;线上教学的推广与应用也创新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1.夯实了思政课教学基础
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是思政课进行理论教学的首要基础,疫情大考进一步加深了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夯实了思政课教学基础。疫情大考再度彰显了中国制度、理论、文化、道路的无比正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迅速采取行动进行工作部署,科学分析疫情形势,动员群众全民抗疫。一方面组织人员冲在“前线”:组建新冠疫情防控小组、派遣援鄂医疗队、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另一方面出台政策稳住“后方”:严控疫情期间物价、疫情期间贷款延期偿还、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等。反观部分西方国家,面对疫情无所作为,任由病例数不断上升,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人民的生活福祉、生命健康。
2.豐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政府的强大力量。同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大批抗疫英雄人物与他们的感人事迹,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国精神,“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中国担当,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在这场疫情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也在这场疫情中得到充分彰显;疫情下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也呈现得无比清晰。疫情带给我们灾难,也带给我们启发与思考,中国的抗疫行动便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大课,努力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
3.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模式
受疫情防控影响,我国高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形式,思政课教学也由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转化为线上“面对面”教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另一方面,疫情的封闭与网络的开放形成鲜明对比,在客观上使得教师进一步熟悉网络教学技术,也进一步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利于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以一种更加开放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挑战与机遇,应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化危为机,从被迫应对到主动变革,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对思政课教学路向进行改革调整。同时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常规与动态相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提高教学应急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时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新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前提,把握时代脉搏、聚焦意识形态、加强心理疏导,这对于全面认识新情况,把握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是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1.把握时代脉搏,注重价值引领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变化多端;从国内来看,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生产生活逐渐恢复,但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依然存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状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把握时代脉搏,从理论高度把握解读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面对疫情之下的社会百态,引导学生做好价值判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疫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文化的巨大优势,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鲜活素材;三是要捕捉时代生机,彰显青年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我国青年挺身而出,肩负起战斗的重担,不计其数的90后、00后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思想积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捕捉这个时代生机,不断汇聚青年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做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奋斗者,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聚焦意识形态,强化思想教育
在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各种思想状态错综复杂,好的坏的一齐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课程”,在复杂的疫情形势间更要适时调整、及时辨别,要分清思想领域的红色、黑色和灰色三个地带,更新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提升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守好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学的“红色地带”。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不忘本色、不忘本源,面对疫情期间错综复杂的形势,应始终坚持高扬“红色”旗帜,在课堂上讲好抗疫故事,传播抗疫正能量;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反对“黑色”疫情思想。疫情期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不断泛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敢于亮剑,有理有据、旗帜鲜明地分化、打击“黑色思想”,使其不断“褪色”。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动员,争取灰色地带。面对疫情期间纷繁复杂的思想状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善于观察,抓住根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其能够为我所用。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聚焦意识形态,同时要动态地、发展地看问题,让红色“更红”、让黑色“褪淡”、让灰色“转红”,守好高校思想阵地,强化思想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3.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疫情期间,部分大学生呈现出焦虑、恐慌、迷茫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一环。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其引发原因,这是进行心理疏导的首要前提;二是要因人而异,进行分类疏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掌握资料,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进行心理疏导;三是要宣扬健康心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健康的心态、乐观的情绪,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身作则,涵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讲述抗疫感人故事,做好人文关怀,帮助青年学生缓解焦虑情绪。
(二)重组教学内容,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教学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调整工作重点,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讲好抗疫故事、抗疫精神,引导学生担当时代重任。
1.立足抗疫实践,讲好抗疫故事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抗疫故事中挖掘教学素材,把感人故事转化为教育資源,立足中国抗疫实践,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突出党的领导,讲好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党迅速采取行动,出台相关政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这再次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讲好抗疫故事,必须把党放在突出地位,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信任和热爱,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突出人民力量,讲好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故事。中国的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疫情期间,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有人争分夺秒驰援抗疫一线、有人志愿服务凝心奉献、有人居家隔离自觉践行公民责任,更有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排除万难,寄来抗疫物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在此刻体现得无比清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抓住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故事,突出人民力量,讲好抗议故事。三是注意反面教材,适时进行思想引导。疫情期间世界局势复杂多变,社会思想纷繁不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敏锐观察,注意各种抗疫反面教材,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讲好中国抗议故事,使其更有说服力、可信力与感染力。
2.推进理论宣传,讲好抗疫精神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支撑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抗疫精神是我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中所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思政大课中讲好抗疫精神,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引领力,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与内在需要。一是要讲好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并得到升华的新时代中国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多方位多角度,用温情用真情讲好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给青年学生以精神力量、精神动力;二是要讲好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力量与担当,它是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形势下,应充分发挥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引导青年奋勇前行,争做时代弄潮儿。
3.汲取榜樣力量,勇担时代重任
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向优秀抗疫事迹看齐,自觉践行抗疫精神,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以鲜活事例为切入点,以多元主体为支撑点,以自觉践行为落脚点,引导学生汲取榜样力量,担当时代重任。一是要讲活事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媒体资料,全方位、多层次对抗疫事迹进行讲解;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讲述相关抗疫故事,增强学生情感认同;三是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践行,并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向抗疫英雄人物看齐,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融合,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
(三)优化教学方法,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
受疫情影响,全国高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转入线上教学,一直以来,思政课积极推动教学网络化、数字化,疫情危机在客观上促进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这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然方向。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关键”课程,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在整个思政课堂中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是连接教材与实际、教材与学生,落实教学理念、管理要求等的关键环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关键在教师。一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把握时代契机。有不少教师认为,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只是“一时之需”,不必进行深入学习。在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体化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线下线上教学相衔接的混合教学模式也是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保持的“常态”。因此,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必须首先转变传统观念,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把握时代契机。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综合运用网络资源能力。受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同,相比之下,年长教师开展网上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且线上教学资源的运用也不够充分。针对这一问题,应充分利用疫情防控契机,开展线上教学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信息素养。
2.着眼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课堂内容的接收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教学的评价者,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要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一是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生放在教学改革的主体地位;二是要以学生反馈评价为着力点。现阶段,思政课线上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注意学生的体验性、感受性,以学生反馈评价为着力点,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3.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改革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既要发挥教师关键作用,立足学生主体地位,也要依靠制度保障机制支撑。制度可以为人们提供相对标准化的范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依照标准,使其有准可循,有度可依。一方面,各高校要出台思政课教学目标规划,将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建设融入目标章程;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学反馈评价机制,对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情况进行评价反馈,不断发展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
(四)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教学体系
创新教学思路、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是我们面对新情况时应做出的调整。未来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无法估计,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常规与动态相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1.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保持教学工作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根本教学目标,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始终坚持“一个引领”,抓住“一个主线”,守好“一个阵地”,在党的领导下回应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伟业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是要坚持“一个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的“思想引领”课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做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二是要抓住“一个主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抓好育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方位多层次构建思政课育人大格局,牢牢把握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三是要守好“一个阵地”。当前世界形式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更为激烈,高校思政课要守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回应各种错误思潮,让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
2.建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因时而变随事而治
面对复杂多变的学情,高校思政课应建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因时而变随事而治,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一是建立思政课教学“信号枪”。高校思政课应组建“学情收集小组”,关注学生线上线下的学习动态、关注国内外局势动态,收集有益教学资料,注意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动态,并及时向思政教师反馈,做好思政课教学的“信号枪”;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学“急救箱”。面对重大突发情况,应组建高校思政课“应急讨论小组”,面对突发状况及时商讨相应对策,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做好思政课教学的“急救箱”。
3.以动态维持常态,稳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当今,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以动态维持常态,稳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要动态监督常态化。面对复杂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动态监督常态化,以敏锐的知觉、最好的状态应对学情变化;二是要主动求变,以动态维持常态。面对新变化,高校思政课应主动求变,依靠改革创新应对新局势、新变化,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积极探索,主动求变,稳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初始阶段的恐慌紧张,到现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的从容与自信,我们在失去一些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责任、团结、自信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面对这种深远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在众多的不确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必将如凤凰涅槃,焕发新生”,变局中的中国挺身而出,不断奋进,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高校思政课教学也紧紧跟随,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時代新人建功立业。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
[3][德]克劳斯·施瓦布[法]蒂埃里·马勒雷 后疫情时代:大重构[M].北京:中信集团出版社,2020.
[4]郑永廷.论社会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6):17-31.
[5]佘双好.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态和状态[J].人民论坛,2020(S1):90-93.
[6]张雷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理论与改革,2021(01):20-25.
[7]李辽宁,倪圣茗.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与新作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4-8.
[8]滕立新,李晓溪,牛琴.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06):12-17.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0]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05-19
(02).
[1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3]习近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19-03-19(04).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