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会大课堂 提升思政课实践性

2022-05-30 16:14:01刘咏燕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

刘咏燕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兴山县委党校副校长(挂职),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乐园村的“医”靠》等多项课题。率先探索思政课与智媒深度融合,以网评写作为突破口,将思政理论与时事热点、日常生活进行“超链接”,引领学生“做时代新人,为时代发声”;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创新,“沉浸式”思政课教学案例登上学习强国平台。领衔组建的工作室聚焦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思政课、“五个思政”等课题,被三峡大学党委授牌“刘咏燕网评工作室”,是促进思政研究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022年暑假期间,全国高校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上千支社会实践队伍,走进红色基地、企业、农村,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五彩”社会大课堂中增强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深刻体悟党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

寻根“中国红”,传承红色基因。思政课肩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假期去参观红色基地,瞻仰革命先烈们的遗物,这些红色文化所呈现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象,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增强了学生主动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品格。

如,武汉城市学院、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青马工程”学员走进红安,汉口学院“追寻红色记忆”实践团队走进罗田,接受生动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如火如荼,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实践团队分批来到延安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如,长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学员来到延安参观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11处,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红色地标”、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颇具感染力,撬动了青年学生的情感脉搏,写下一笔笔有力的“理想信念中国红”。

深植“泥土黄”,助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日,文旅部推出“全国12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为新的“打卡”地,聆听红色故事,领略田园风光,感受乡村振兴的新风貌,让游客直呼惬意。儒家思想里的“天下大同”,文人笔下的“世外桃源”……所有对乡村的诗意畅想都有了具体的承载。中国农业把“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纪之问拉直成感叹号:中国人的饭碗要装“中国粮”。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华中师范大学“青禾”实践队聚焦“同辈英语教育”与“农村人居环境”主题,走进黄冈市黄梅县枯竹村50多户人家访农户、察农情;三峡大学民族学院“谱写新村”实践队在福安市传统古村落调研“乡村发展成就”;武汉东湖学院“鸿鹄逐梦”实践队带着“粮食热点”问题来到新洲区仓埠镇。

为什么会有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什么农村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学生带着问题而来,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一个个像黄文秀一样的驻村扶贫干部“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感人故事。“一片丹心映黄花,两袖清风拂泾河。”在黄花乡,马新娟书记的故事传遍泾河源头,胭脂峡谷。来这里开展“向榜样致敬,与楷模同行”调研活动的“红熠”实践队员齐琪说:“马新娟书记的先进事迹,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场景让大学生认识到农业是有前途的产业,农民是有前途的职业,农村将成为美丽的家园,而这些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这是祖国的需要、时代的召唤,激发青年学生将青春热血挥洒到黄色的泥土地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力量。

点燃“希望绿”,打开儿童新视野。假期要让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示,重点进行家庭养成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锻炼、去旅行、去博物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健身、健心、健脑,开阔眼界、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暑期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小老师”的到来,不仅可以教授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玩儿”:大学生社会实践队成员通过网络等线上形式开阔孩子们的眼界,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去点燃孩子的内心,打开儿童新视野。

如,武汉科技大学“浇灌彩虹未来”支教团来到宜都市姚家店镇红湖社区,与48名小学生开展为期10天的“牵手一带一路”活动。武汉纺织大学青春工程队将3D打印技术以及VR项目带到罗田县胜利镇,让孩子们切实感受科技的魅力。武汉工程大学“梦想绽放·赤壁支教”实践团为爱接力,坚持在赤壁中学支教已经有八年,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湖北师范大学“夜伴倾音”爱心陪伴团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心理关爱。

这些活动留下了“永恒瞬间”,把温暖传递到儿童心窝,为他们播种下绿色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堂生动思政课,为乡村公益事业贡献了一份青春之力。

深根“专业蓝”,致力知行合一。学生只有贴近基层,贴近专业,贴近实际,深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不断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习的动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书本的效果,育才育人,这是社会实践的又一个特色。

如,“强国有我,‘核你一起”是共青团中央指导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趣味知识趣味讲,武院学子懂核能”“祖国的花朵向阳开,能源发展在未来”“历史传承不能忘,绿色生活更精彩”,武汉学院的“Gan”碳号志愿宣讲队自5月起开讲,涉及多个主题的课程。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青柠”志愿服务队创作了200余幅作品,集中展示了青年马克思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伟人、悟真理、树信仰”。“长江大保护”实施以来,宜昌市生态环境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渔悦长江”实践队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水柏枝”生态调研团队寻“山”问“水”,赴一场生态之约,调研长江大保护政策对鱼类资源、生态环境、长江沿岸居民生活状况的影响,旨在为长江大保护的精准施策提供建议,并制作科普作品。学生表示:“一江碧水绿,两岸春风急。守护一江碧水,我们都是长江大保护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触摸“非遗金”,弘扬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许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我们要让它永远焕发金色光芒。为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发展问题,探索非遗文化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武汉东湖学院“筑梦经济人2022”实践队前往神农架林区探访“堂纺叠绣”的前世今生;湘绣、汉绣、汉剧等,同样引发大学生的关注。近年来,“国潮文化”不断走向大众视野,无论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文创产品“冰墩墩”,还是同影视IP融合的文化创意《新神榜:杨戬》等国漫系列,频频出圈都是传统文化成功“转型”的案例,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参与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大学生零距离触摸非遗,感受非遗魅力,无疑给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也让大学生在学习与了解中坚定文化自信。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触摸时代脉搏的途径;是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的大课堂;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炎炎夏日里,行走在全國各地“五彩”社会大课堂的大学生实践队注定是最美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杨亮亮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문학을 통한 과정사정(课程思政)교육 방안 연구
如何搞好“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4: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