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媛烁
起初我们班的评价机制是按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的五个维度,用班级优化大师加减分,直接在教室的白板上进行操作,随加随减倒也方便。但是时间一久,孩子们竟然越来越“佛系”了:加分或减分都与我无关。慢慢地,班级评价和孩子们的日常量化成了“两张皮”,班级评价竟变成了老师的“附加题”:既耗时又耗力,还不讨好,没有效果。于是我们开始寻求改进班级评价的方式。
机缘巧合,要从去年十一月的运动会说起。当时家委会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小点心、牛奶和糖果,可是按学校规定,孩子們是不能带零食入校的,如果奖励吃的,是不是带头犯规?而且,孩子们可能处理不好包装袋的丢弃,从而影响卫生。更有可能相互攀比,为了获得零食而做面子工程,这样不是得不偿失吗?
怎样在可控制范围内用美食激励孩子?我和章老师商量,可以以延迟满足的方式奖励孩子们,也就出现了目前正在实行的班级评价机制:
以花瓶为容器,在不同高度设置不同的目标线,以派发小石子的方式代替零食发放。孩子们将小石子投入容器,期待着小石子攒够一定数量达到目标线,再以全班为单位统一课上派发奖励,一起吃,一起清扫包装垃圾,并期待下一次目标的达成。这样既不会让食物扰乱了学习,也让吃东西这件事情可控可操作了,甚至会使得班级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共同朝着一个个小目标前进!
想法初步成型以后,我们立即买来了道具:两个亚力克花瓶,一堆水晶石。水晶石又分为大石头和小石头,以1∶3的比例进行兑换流通。
道具到手后就开始改装:用卡纸制作奖励线并鼓动孩子们分组和确定组名,进行装饰。
为了落实记载,让成长有迹可循,我们还准备了“成长存折”,为每个孩子“开成长账户”。
紧接着开始与各科任老师联系,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各学科特点制定了一套“八斗银行存钱攻略”(作为班级电脑的屏保),主要配合班级优化大师针对细节性日常学业进行加减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逐步完善,又增设了如下约定:
小组比拼制度。结合班级人数和学生综合表现将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周累计存款,优胜小组可以一起吃零食一次。
薪水制度。每周给担任学生干部和为班级作贡献的同学划分一定工资奖励,计入个人账户的同时也为小组添砖加瓦。
“买卖作业”。这个交易仅限于和老师。孩子们用自己账户里的余额与老师交易,达成奖励性质的免写或少写作业等。
有了评价规章,孩子们也在一天天的摸索中逐渐适应了这种实物化延迟性的奖励。现在,我们班最流行的两个字莫过于“石头”。接地气,又好叫。
“老师,我可以找您背书吗?我想背这个。”
“当然了,但是这个才刚学,没有要求背啊?”
“我想要石头。”她的笑很纯真,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噢,那好,背好了可以给。”
果然是有备而来,她背得相当流利,于是按照约定,我从盒子里摸出一颗石头放在她的手心。
石头本是再普通不过的道具,孩子们却用他们的纯真和努力为小小的水晶石注入了大大的能量,聚集在一起,正为着日后的光芒四射积攒能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