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如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问题,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生活化教学理念实施的意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论著《儿童与课程》中强调,要把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指出教学应直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时至今日,有些教师与学生家长依然不能摒弃固有思想,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只需要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认真听讲,然后学生将课上的学习内容机械地记下来,只要学生在学期考试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代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问题。而现实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是照旧,该讲文明的时候不讲文明,该乐于助人的时候没有伸出双手去助人,这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背道而驰。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生活的环境、家庭教育、个体成长、学校教育都有密切关系。从学校教育入手,教师要在课堂主阵地上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在课堂上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巧妙关联起来,引发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思考,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强化学生认知,进而促使学生达到生活中的知行一致,以指导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南。
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举措
(一)核心问题导引,直指生活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时,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知识相融合,注意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巧妙设计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行动力都不够成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选取能够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例设计核心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学生学习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在教学《感谢他们的劳动》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抛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向哪些劳动者表达谢意呢?可以怎样表达谢意呢?用这样的核心问题指引整堂课的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常都会联想自己的家人亲戚、老师同学,有些学生也会联想到一些社会人士,如消防员同志、警察叔叔、清洁工阿姨、外卖小哥等,他们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为人们服务,值得大家对他们道一声“谢谢”。教师还要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除了说一声“谢谢”,在行动上我们还可以怎么做?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组织学生课后走出校园,走近这些身边的人们,用实际行动去感恩,如,给交警叔叔送矿泉水,帮助清洁工捡拾马路边的垃圾等。整堂课的教学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即紧扣教学目标又凸显重难点,而这样的围绕核心问题的学习,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也直接明晰,让孩子们学在课堂,用在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回归生活现场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依托,课程学习本身就是再现儿童生活的某些部分。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再现儿童生活场景,唤起儿童的生活记忆,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学《邻居家的小伙伴》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学生是如何和邻家小伙伴认识作为教学切入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你会如何认识邻居小伙伴?随后让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去走访邻居的场景”,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到生活中的角色,联想起自己平时结识新朋友、到新朋友家走访的经历。教师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这些生活中的经历,再让小组代表分享经历。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之间相处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交流和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一般会创设积极向上的情境,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但有時候也可以结合教学的需要增设“反面”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教育。如,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孩子做客时不适当行为的图片,议一议:哪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行为,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不受欢迎呢?让学生联结生活场景进行辨析、讨论和反思,师生共同归纳出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不礼貌的交友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后以便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通过这样的“反面”情境,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也会有新的收获和领悟。
(三)参与体验学习,丰富生活经历
2022年版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组织适宜有效的体验学习。如,在教学《干点家务活》这一课的内容时,有的孩子喜欢做家务,也愿意帮家人,但却不知道家务该怎么做。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做家务的技能和窍门,增长做家务的本领。教材中有相应的内容,如呈现叠衣服的插图,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带来一些衣物,上课时,由小组内交流叠衣服的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现场叠衣服,再请小组代表上台教全班叠衣服。在学习做家务的环节中,教师通过示范,学生现场练习,小组PK展示,不仅让学生动手动脑切实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生活化教学的课外举措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因地制宜地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践活动巧妙联结,引领学生从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回到课堂中总结提升,由此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立足本土,基于乡情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教学《我是家乡小导游》这一课的内容时,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拓宽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深挖厦门本土海洋文化育人元素,结合家乡厦门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小组里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之“赏海岛美景”“听海岛故事”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通过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拍摄等方式搜集厦门美丽的海岛风景和动人的海岛传说、故事,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进生活,去欣赏、了解自己的家乡,去感受家乡的美丽景色和人文风情,进而产生对家乡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各小组把收获制作成一张张精美的宣传报,在课堂上展示,教师要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要树立为美丽家乡建设担责尽职的责任意识。这样生活化的教学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开展有意义的校外活动
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也是逐步在生活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与教学有关的校外社会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由学生来讨论和设计方案,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语权,充分参与,活动之初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教学《环境污染大搜索》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基于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设计与本课相关的“海滩污染大搜集”,让学生通过分小组开展海滩污染的情况调查,了解和发现造成海滩污染的原因及这些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基于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护滩行动”,让学生组建成志愿小分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海滩边清理沙滩垃圾,通过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校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公益劳动品质和志愿服务精神。
总的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立足学生生活,注重品行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学生。
责任编辑/杨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