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 黄柏禹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提出了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担当践行“四新”使命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长沙作为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10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之一,2019年、2020年发运量稳居全国第五,已具备申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的良好基础。
在“双循环”的生态下,作为全国首批陆港型物流枢纽的长沙,凭借物流与口岸优势重构供应链服务模式,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开放与创新为体,以物流与口岸为翼,作为内陆地区,成功实现开放突围,给全省和其它内陆地区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全新模式。
一、物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通道吸附效应日益彰显
中欧班列(长沙)是湖南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生动实践,其运行线路为“一主两辅”。其中“一主”为长沙至德国杜伊斯堡,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和德国,全程11808公里,运行时间18天。而“两辅”中的一条线路经新疆霍尔果斯出境,最终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全程6146公里,运行时间11天;另一条线路经二连浩特(或满洲里)出境后,到达俄罗斯的莫斯科,全程8047公里(或10090公里),运行时间13天(或15天)。迄今为止,中欧班列(长沙)先后开通了长沙至汉堡、布达佩斯、明斯克等10条线路,途经15个国家,物流服务覆盖30个国家,形成了东中西3条通道齐发,连接欧洲、中亚、中东,辐射全国中、东、南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新格局。2020年1—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长沙实现“天班”开行,与重庆、西安、成都一起成为全国没有暂停中欧班列发运的4个城市,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长沙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中欧班列(长沙)跻身国家第一方阵,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获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物流产业链纳入全市重大产业链范畴。
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长沙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的需要,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公室通过优化经济要素配置、改善供给质量、增强对接国际市场能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融入开放发展格局,引领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公室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促进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独角兽菜鸟公司,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领军企业落户长沙。中外运跨境电商(湖南)有限公司、中南国际陆港集装箱拼箱基地项目、中邮物流智能终端配套项目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了32.16亿元。特别是创新国际快件、国际邮件和跨境电商集约监管模式,成为湖南自贸区首个创新案例。
首开全国先河,将物流产业链纳入全市重大产业链范畴。通过出台政策、拓展通道、营造环境,“虹吸效应”不断彰显,新增商事主体达30%。已签约湖南晨科公司北园仓储物流园项目、德邦快递中南总部智慧物流园项目、德荣医疗大健康产业园和中通快递航空智能快递产业园、树袋熊跨境数字口岸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达41.8亿元。
统筹推进长株潭物流一体化发展。整合湖南一力物流园、湘潭九华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车物流、株洲电力物流等资源,共同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面启动长株潭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组建物流产业联盟,共同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整合长株潭铁路和货运资源,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湘粤非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为株洲、湘潭制造业企业提供物流支撑。
一组数据说明了物流澎湃动能:2021年1—10月,长沙市社会物流总额为35150.3亿元,同比增长11.2%,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557.6亿元,同比增长10.8%,物流业总收入为1096.1亿元,同比增长11.4%;全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24亿件,同比增长29.06%。
二、国际物流通道全面拓展,枢纽经济格局基本成型
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长沙市委、市政府精心统筹谋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稳定国际物流供应链、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
中欧班列(长沙)实现破冰突围。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是实现世界经济版图重构的重要纽带。对俄罗斯线路占到50%份额的长沙,为湖南进一步开拓俄罗斯、中亚乃至欧洲的市场,搭建起一座便捷的贸易桥梁。2019年开行411列,同比增长189.3%,成功跨入国家第一方阵。2020年,疫情期间率先全国举旗“天班”开行,成为全国“四个”天班城市之一。开行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制造业专列25趟,本土定制化班列增加3倍,走出了一条中欧班列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初具雏形。开通10条国际(地区)全货运航线,完成了对我国排名前三的贸易伙伴欧盟、东盟、美国三大经济体的空中布局,实现了国际航空货运从零到强的重大突破。2020年,黄花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增幅58%,增速排名全国第5。
国际水运通道体系全面建成。开通4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和通达全球主要水运港的国际航线,开启湖南省首个多式联运汽车滚装码头,形成了“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水路网络体系,为长沙工程机械走向世界提供物流通道保障。2020年,长沙港霞凝港区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14.5万标箱,占全省出口外贸的60%以上。2021年1—10月长沙港集装箱吞吐量17.36万标箱,同比增长47.14%,全年预计达到20万标箱,同比增长37.9%。
不仅如此,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全面推广使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到100%。保障能力从30万单/天提升至100万单/小时,增幅80倍。全面实施7×24小时运维保障,跨境电商实现全国增速第一。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大力優化口岸营商环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指标测评中,该办牵头负责的八项指标全部优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评价标准。
三、积极落实防控责任,有效筑牢国际防线
面对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沙市政府物流与口岸办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全力保障国际国内物流体系的正常运转,补断点、畅堵点、解痛点,为疫情防控、生活保供、复工复产和稳定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由此荣获“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创新推动“免费客带货”“零延时、零等待”绿色通关。与英国湖南同乡会全国首创海外防疫捐赠物资免费“客带货”模式,联合机场海关、市场监管、卫健、红十字会等创新“零延时、零等待”口岸通关绿色通道。疫情初期抢运防疫物资3035.7万件,为长沙争取应急物资308万余件,转运湖北防疫物资159批次。
抢开“驼峰航线”运回防疫物资。去年2月13日,抢在全球133个国家关闭对我国的航点和禁止出口防疫物资前,仅用9天时间完成含国动办在内的40多项审批流程,率先全国地方政府开通德国哈恩—长沙的防疫物资捐赠免费包机,将350立方、48吨、178万件防疫物资运回长沙。
创造国际航班保障“长沙模式”。受境外疫情影响,根据中央及省市的工作安排,主导指挥黄花机场国际客运入境包机口岸保障工作,先后成功保障了伊朗德黑兰、美国纽约等7趟临时商业(公务)航班包机,并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流程,创造了防控最严、流程最优、时间最短、风险最低的客运入境转运长沙模式,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高度肯定。
点对点解决企业物流口岸难题。在全球物流遭受重创,原料运不进、产品运不出,每个企业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联合星沙海关、中南国际陆港深入5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园区,了解114家制造业和外向型企业面临的物流难题,为企业点对点解决全球口岸通关、国际物流等难点堵点问题6780余个。以快递进小区推动物流复工复产和城市功能恢复,确保了隔离期人员不大面积流动,为长沙防疫赢得了时间。
地处内陆腹地的长沙,有着如下追求:全国首批陆港型物流枢纽、“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2035年国际区域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2050年国际全球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市物流口岸系统将争当实施“三高四新”战略领头雁,紧扣国家开放战略,积极推动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建设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务实推进与中国外运的全面战略合作,着力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及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陆水空三大通道”,脚踏实地的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杨莉,长沙市物流与口岸管理辦公室党组书记。黄柏禹,民革湖南省委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