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2-05-30 14:27张志博,宋晓杰,孟凡珍
关键词:课程育人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张志博,宋晓杰,孟凡珍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对培养人的精神品格、陶冶人的情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是对三全育人的深化,是育人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融合为主题,浅析二者融合背景、融合途径、融合的管理机制,为课程育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10-0098-03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儒家的积极入世、佛家的冲淡自然、道家的和谐统一,到今天依旧影响深远,特别是孔孟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影响了国人几千年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当下受流行、快餐式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慰藉其心灵。教育的最核心问题是育人,课程育人即用课程培养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相结合,能体现国家意志,落实育人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的融合背景

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校园、课堂、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要求。为深化《意见》精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教育部提出了课程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是三全育人的进一步深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有机融合,一方面是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达到育人目的,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三全育人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的文化做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向主流文化靠拢,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的融合途径

(一)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课程育人的元素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留下了形式各样的古建筑,它们是朝代兴衰的目睹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丰富的建筑形式都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存在充分证明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学生通过对古建筑的参观,可以了解古代建筑文化,体会建筑背后的故事。

古往今來,中国古代文坛涌现出诸多迁客骚人,他们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包含了作者的价值信念、理想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育人内容,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古代先贤的精神品格与民族气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二字最早在《逸周书》中合用,其中提到“乡党之间观其信诚”,意思是说乡邻之间,要诚实守信。“信诚”就是“诚信”,即诚实不欺人,交往中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真诚相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对“诚”“信”做了解释:“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相同的。时至今日,“诚信”再一次被提出,不仅证明了其深刻内涵,也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旧发挥作用,给子孙后代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到传统文化,离不开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历史文化的长期沉积和升华,包含诸多的文化因子与情感因素。民俗文化是民间百姓生活文化的统称,是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长期沉淀的结果,具有一定地域性。将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融入课程,学生能在节日的氛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自信。

(二)重新建构课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课程育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对现有的课程重新建构,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以学校实际情况,集聚现有师资力量开设新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校本课、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坚持课程思政原则,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拓展课,如会计学专业,以我国古代经商思想、商人事迹、农业发展为基础,开设“中国古代经济史”,或在物理学等专业,开设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等专业拓展课。

同时,各级学校均要立足思政课本位,发挥其以点带面的功能,在思政课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关系着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时期做好课程育人工作,学校要始终坚守思政课这个主要阵地,切实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及时介绍国家的大政方针,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最新动态。所以,政策解读、精神传递始终要坚持以内容为主,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研读文件,学懂弄通后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阐释好主流思想。

除思政课外,其他课程也要始终贯穿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倡导其他学科与思政课一起,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问题导向,实现协同育人。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着重在相关的内容上进行延伸,将大量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鲜明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摒弃糟粕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创新教学方法

我国当前课堂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将课程育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任课教师可以使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可以抛出相关的传统文化问题,下发到小组,小组讨论问题,组内提出想法、交换意见,并提交答案,最终解决问题。此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忙起来”,实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学校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可将抽象的精神思想、知识定理变得更具体直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优化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现状,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尝试多元的授课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辩论赛、学生讲课、课前文化小故事等形式,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但是,也不能流于形式,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创新课堂模式。以课前文化小故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由事先分好的小组按照顺序进行说故事展示,从故事选题到课件制作,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学生也会被文化小故事中积极向上的人物所感染,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感。

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民俗馆、传统文化实践基地、传统手工艺基地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这些校外课程资源,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将育人与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融合的管理机制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融合的管理机制,要切实做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以文化培育人,以文化熏陶人,用内涵丰富、意义无穷的传统文化去诠释抽象、枯燥的知识概念,实现价值引领,实现文化传承。

(一)形成多重主体的课程育人协作机制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课程育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离不开教师,所以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育人融合的理念,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师,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方案。同时,教学主管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对育人效果明显的教师进行奖励,如增加绩效或课时补贴、评奖评优优先等措施,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育人。此外,也要對学管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择,更需要严谨。他们是学生的第一负责人,要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心理情况等,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管人员自身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去引导学生。

除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外,还要密切联系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从家庭抓起,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讲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带领孩子体验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社会层面要做好宣传,播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公益广告,开展文化讲座,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的管理机制

完善课程建设,需要解放头脑,破除传统的教学思维。课程管理方面,教学单位各科教师要协同育人,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督与评价,时刻掌握教学动态,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情况。课程计划方面,依据国家相关课程文件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每个阶段详细的教学计划,做好教学测量,及时评价反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教材选择方面,要全面采用“马工程”“部编版”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次论述。新时期课程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价值观念,持久深远地对人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对学生成长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做到在育人的基础上传承文化,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育人。

——————————

参考文献:

〔1〕欧阳序华.高校课程育人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26):21-23.

〔2〕胡婷婷.浅探思政课程育人的策略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07):50-51.

〔3〕陈晓端.以课程育人价值为导向,培育核心素养[J].教育家,2019(12):61-63.

〔4〕王小丽,肖守库,薛大忠.高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育人的内在关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99-102.

〔5〕许静波,王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106-109.

(责任编辑 曹彩霞)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

ZHANG Zhi-bo1, SONG Xiao-jie2, MENG Fan-zhen3

(1,3.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2. No.1 Primary School of Yuanbaoshan District, Chifeng 024076,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s the precious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people's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s sentiment. Ten major education systems, such as curriculum education, are the deepening of "three perfects"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rriculum education as the them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way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and opens up a new path for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Education; Cultivate People with Virtue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