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与实践

2022-05-30 14:34董毓良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协同

[摘  要]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辽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和实践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调研分析,积极探索在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方面“政社校”协同机制,助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10-0075-06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创新力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筹划,用以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科技成果轉化,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发布、执行、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职能和优势,形成多部门合作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扶持、保障、监管等效能,逐步形成职能协调、数据融通、资源共享、科学有效、运转有序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对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推进的建设经验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于198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1]创业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提供系统化的创业理念、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

创新创业教育由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其内涵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3]。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4]如此,有创业意愿和想法的学生,都可选修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

(二)辽宁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建设举措

辽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实施创业工程,建立创业基地,设立创业资金,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建立和健全了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等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体系,不断探索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的模式和思路,形成了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牵动,以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为引领,以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具有辽宁特色的创业模式。辽宁以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三个体系为抓手,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资源助推、高校为主体的协同模式。

1.加强部门联动,优化政策制定。增加政策种类,形成良好的政策体系,从根本上出台长期性、针对性政策,让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得到政策支持,获得政策引导,实现创业政策的支撑作用。由于参与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机构较多,涉及发改委、教育、人事、科技、财政、金融等相关机构,需要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合力。2009年,《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出台,填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在全国就业系统中产生重大影响。[5]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辽政办发〔2022〕30号)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举措,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留辽回辽来辽就业创业,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储备创新型人才。[6]

2.压实责任,建立地市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包”机制和责任体系。辽宁提出建立“市地领导包区县、区县领导包产业园区、产业园区领导包企业”的“三包”工作机制[6],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项工作任务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建立辽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实名动态监测机制;推行全省和各地市、区县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毕业生创业情况定期上报制度;按时通报全省和各地市、区县提供就业岗位数额、扶持创业举措、开展招聘活动,等。要求各地市按月报送人才需求情况、到高校宣讲和招聘情况,每半年报送一次紧缺人才和急需人才需求情况、各市宣讲招聘团队组建情况。对工作开展不力、效果不好的地市要进行通报,对不担当、不作为的领导要进行约谈。

3.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一是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工作联动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集群及地方政府的对接机制和信息沟通平台。把辽宁各地市战略发展规划、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以及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就业创业部门,让毕业生掌握省、市、县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状况,吸引人才来辽宁就业创业。二是多部门合作,组织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由各地市政府协调市人社局、科技局、交通局、国资委、农经委、卫健委、金融办、教育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每年组织多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性、行业性大中型人才招聘活动。各级人社部门组织辽宁企业到省内外高校开展进校园巡回招聘和政策宣讲活动,为企业和用人单位与高校搭建更加紧密的对接平台。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创业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实践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策支持缺乏针对性,创业服务供给缺乏有效性、“政社校”三级联动以及创业活动成效不明显。

(一)政府出台创业政策不系统、不精细

总的来看,各项创业政策实施时间偏短,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创业法规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存在不足,政策执行缺乏激励机制,政策落地的效果缺乏监督。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反映对创业政策“听不到、看不到、感受不到”。政策向创业者输送落地还存在诸多瓶颈,例如,有些政策执行对象被限定为本地户籍大学生,有些政策存在门槛高、流程长、程序复杂等问题。

此外,有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很多,但政策针对性不强,激励力度不够,政策质量不高,部分政策存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情况,达不到公众的心理预期,削弱了政策执行效果。有些地方文件重复交叉下发,政策制定互相矛盾、实施主体不明确、执行起来困难,政策在出台过程中部门协同不够,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严重,信息不对称,对政策的解读宣传不够,导致政策执行时成为一纸空文,很难起到实效。

(二)高校创业项目的孵化缺乏相应的支持,政府、社会、企业、产业、行业联动不足

目前,各高校建立了創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平台,但提供的仅是项目展示的平台,而非后期发展的资源。创业平台与社会企业、产业、行业联动不足,缺乏创业资金和导师团队,创业项目利润小、风险大,企业的合作意愿不强,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对接,使得创业项目举步维艰,甚至很多创业平台没有创业项目。创业孵化平台未能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协调、多方共赢的格局。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创业课程薄弱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呈现出知识教育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兼职教师缺乏准入标准。书本讲授和课堂教学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虽然教育部已经下发文件要求高校把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但课程内容同质化,教育引导多,实战演练少,课程缺乏跨学科融合、缺乏与产业发展融合、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等问题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作为公共课程的创业课程,由于与专业教育缺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转化为支撑大学生利用专业实现创业的有利条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机制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机制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子系统的优化与整合。“政社校”协同机制构建需要借助每个子系统的优化和整体功能的整合。本文以辽宁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职能和优势,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为例加以阐释。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和优势,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服务提供政策体系和资源

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是指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创新创业教育、财税支持、项目扶持、孵化平台、金融投资、开办企业、法律援助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差异性、开放性、公平性,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体系中的各层级、各要素需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促进创新创业为目的,同频共振,形成合力,从而发挥政策的最大效能和作用。因此,构建完善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对于引导和促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是推动双创事业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

政府在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策时要把握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降低创业风险。政策如何落地、落地效果如何要有追踪、调研、评价和监督。政策不落地或落地不充分要有处罚机制,可把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孵化器纳入创业基地奖补政策范围。

(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与人力支持

整合社会力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在就业和行业发展联动机制方面,成立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建立行业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机制,开展高校与行业产业联办专业试点,组建以行业产业为主导、龙头企业牵头的校企联盟。二是在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方面,把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作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着力构建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生态,着力发挥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在信息收集、整理、发布方面的作用。

1.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助推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毕业后转化为创业现实的比例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不足,鼓励创业的口号多、宣传多,科学有效的政策体系建设和优良的创业社会环境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辽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与省妇联、省科技厅等多个部门合作,整合各部门各行业资源,研究对策、落实政策、出台举措,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助推高校创业项目融入地方产业链。[7]省教育厅与省妇联合作建立辽宁省女大学生创业基地,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与省科技厅合作,双方逐步建立和完善包含创业基地建设、专家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场地资金扶持、配套指导服务等内容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8]

2.整合行业资源,建设层次递进、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一是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牵引作用,促进各类社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项目指导、融资服务、营销推广、法律免费咨询等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积极引导行业部门、社会各类孵化器与高校加强合作,逐步推进高校创业基地与企业资源共享、项目对接,形成服务地方重点产业特色。二是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化。地方政府应把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或公共设施推向社会,充分利用闲置楼宇改造升级建设不同类别的创业孵化基地,以免租或低租形式向大学生创业企业开放,把创业基地打造成开放式场所,让大学生竞相进入、沉浸体验,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营造创业氛围,形成创业活力,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为城市发展增强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创业基地,在传统创业孵化器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建设运营具有地区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特别是代表新兴产业、新业态等新经济模式的创业基地。同时,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满足创业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完善系统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1.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责任。一是高校要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委总负责,职能部门积极推动,二级学院直接负责,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部门双管齐下,全员、全过程抓就业创业的工作局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和压力,高校必须要有明晰的思路和举措,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二是强化二级学院的直接责任主体。完善创新创业学院办学模式,规划好学校的通识课教学、创业大赛和创业项目孵化,建立明确机制保障创新创业学院顺利运行。其他二级学院要强化“学院领导班子包专业,教师包学生”工程,层层落实,精准完成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二级学院要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集思广益,实施“一院一策,一专业一策”,对重点群体要“一人一策”,实施“一对一”和“多对一”重点帮扶。

2.构建思创、专创、赛创、科创、产创“五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将创新创业理念、思维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是实践的源头,实践决定思维的发展,创造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缺一不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现思创、专创、赛创、科创、产创“五创”融合并纳入学分管理。

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础课程必须列入必修课,要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做好课程思政,并将此项要求列入专业课程标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为将来学生就业打基础。创新创业拓展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就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教育内容,如经济学、管理学、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这既是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高级目标,也是提升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理论课除了线下课程,还应打造线上精品课,通过开发线上精品课程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文化和创新团队文化构建与营造、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故事分享、创业体验学习和精益创业学习、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需要有相应的支撑体系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效。创新创业课程支撑体系至少应包括创新创业顶层设计体系、制度体系、队伍体系、教材体系、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七个部分。其中,顶层设计体系是关键,制度体系是根本,评价体系是保障,队伍建设是重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教师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增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感,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做好队伍体系建设。队伍体系建设好,才能保障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的质量。

3.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职责任务。为进一步增强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内生动力,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校的发展战略。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全省高校绩效管理考核系统。2017年开始,辽宁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纳入省属本科高校年度财政预算编制体系[9],落实主体责任,每年对高校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压实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责任,要求全省高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快提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鼓励支持设立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为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资金紧缺、融资困难的问题,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借鉴国内外创业投资基金的运营模式,结合辽宁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形势,鼓励支持设立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特别是设立辽宁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而引领和带动全省逐步设立各级各类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切实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助力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转化。

4.出台考核和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和研发优势,促进师生创新创业,并作为高校的督导考核项目。[10]高校要坚持以创新创业活动为种子、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提升,建设“三层递进”逐渐提升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逐步形成教师科研课题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良好机制,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主动带领学生开展理论研究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提升学生的体验度和参与度。辽宁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各高校要積极吸纳应届毕业生参加在研项目研究,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原则上每个在研项目都要吸纳3名以上应届毕业生,每个转化项目都要安排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参与时间均不少于6个月。[9]制定经费补助等相关政策,支持教师发挥科研优势,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各学院统筹规划实验室对学生开放,鼓励指导教师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形成“指导教师、博士、硕士、学士”四位一体的指导体系。

四、结语

目前,多地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策,“政社校”协同方面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高校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形成最大合力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在协同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宏观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引是多年来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应以融资、行业指导、法律援助为抓手,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发展壮大。高校应充当好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微观层面的教育实施者和直接管理者角色。三者必须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有效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政社校”协同形成合力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立足本地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在一般性规律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型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吕叻加.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4.

[2]吴丽,张倩,周玲玲,等.基于科创竞赛探索中药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思路与方法[J].高教学刊,2020(27):28-31+35.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512/t20151208_223786.html.

[5]辽宁省、江苏省徐州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1008/t20100825_96479.html.

[6]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EB/OL].https://jyt.ln.gov.cn/jyt/gk/jywj/szfwj/CDC10C83FDFD45C9B199207D0E56745A/.

[7]刘铸,刘万芳,张庆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辽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3-7.

[8]郑丽娜,张明亮,孔亮.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概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0):248+284.

[9]唐国华,孙华林,张国林,等.关于辽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振兴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18(7):1-7.

[10]《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EB/OL].https://www.lnzwfw.gov.cn/gbxxgk/gbzcjd/202107/t20210729_51708.html.

责任编辑  王  雨

[收稿日期]2022-09-10

[作者简介]董毓良(1970—  ),男,吉林白山人,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协同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