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自觉反思,从而让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品质.
[关键词] 设计问题;问题驱动;教学品质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问题驱动”“问题串引领”等以“问题”为主基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了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 因为借助“问题”或“问题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诱发学生深度思考,其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问题缺乏一定的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使得数学课堂又回到了“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被动、单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以此让问题活起来、思维动起来.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几点对问题设计的认识,仅供参考.
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形式常为了创设“问题”而创设“问题”,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了“满堂问”的课堂,这样不仅难以引发学生思考,而且容易让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得不偿失. 教师提问时应知道为何而问,要让每个问题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有目的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悟转化为学习能力. 问题如下:
问题1:学习本节内容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波澜起伏……你是否能够用函数图像来描述这些词语呢?你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串联,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利用数学知识研究生活现象,这样既点明了主题,又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问题2:结合函数图像,观察它们的变化趋势,你能用初中数学语言加以描述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重温旧概念,带领学生经历由“形”到“数”的变化过程,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既明晰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为探究指明了方向. 另外,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新旧对比,有助于个体认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以上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有助于学生提升能力.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如果数学问题缺少启发性,数学问题就缺少了灵魂,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这无疑将“问题教学”拉回至传统的“灌输教学”,难以更高层次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性问题来诱发学生思考,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例如,学完x>a(0)与ax+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