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艺术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与表达,是儿童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艺术教育工作者蓝剑虹博士在《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这本书里,通过30多个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案例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美育,是润物无声的,是渗透、积累、发酵的一个美妙过程,其含蓄而又充满力道。在美育的过程中,成人要努力贴近孩子的本性,用尊重和平等的心态与每个孩子交流,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以自由释放。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向我们传递了专业且开放式的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发现许多、接纳许多、发展许多”,才能看到“许多孩子,许多月亮”。那么,怎样发现、守护、表现“许多”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中寻找答案。
一、尊重天性,发现“许多”
书中的第一个案例《许多孩子,许多月亮》,扬弃了那些图像范本,让孩子自己去替世界万物重新命名。世上仅有一个月亮,但对于孩子来说,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月亮。孩子是调皮的,所以会有作品《做鬼脸的月亮》;孩子有像红苹果的微笑,所以就有作品《红苹果笑脸月亮》;月亮爬得慢,像蜗牛,所以就有作品《蜗牛月亮》;月亮黄黄的像刚出生的黄毛小鸡,所以就有作品《黄毛小鸡月亮》……从许多许多月亮中,我们看到了一百个儿童、一百种语言,只要我们尊重、包容、理解、支持每一个孩子,给他们机会,或许就会有幸看到他们眼中、心中千千万万种对于我们来说终其一生都无法想象、无法企及的月亮。
二、顺应天性,守护“许多”
“信任孩子的天性,应是所有教学的希望所在,因为孩子就是希望的守护者。”关于教育,有人说,孩子像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上面就会出现什么。因此,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一再设计,教育的过程好像变成制造机器一样。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希望孩子像“折纸蛋”活动中的一个个可以不断翻开、不断给人惊喜的纸蛋。这样的纸蛋,容许孩子在迷路中探究、出错、变化、成长,而我们就是孩子探究途中的守护者,守护孩子们不可预期的变化,守护他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彰显天性,表现“许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一段话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认识世界更倾向于理性,而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多是感性的、独特的。每个孩子的天性、喜好,丰富而有趣。所以,我们要呵护孩子的天性,支持他们用多元的视角去体验、创造不同的、许多个世界。在《看见一个形状的方法》案例中介绍了巴塞利兹的倒挂方式,孩子喜欢倒立,在倒过来的同时,将其存在脑中的原始物体形象也“倒掉”了,所以就产生了新形象。一个瓶子倒过来变成了巧克力冰棒,一朵花倒过来变成了苹果。倒立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目的也不仅是颠覆,而是解放,是引导孩子将熟悉的世界景象倒掉,以另一个角度打量世界,让更多可能性得以表现。
“许多”是差异、是不同、是尊重、是接纳、是创造……我们面对许多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要细细品味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差異性和多样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才能寻回、守护孩子的本真,才能看到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许多太阳、许多大树、许多鲸鱼、许多的许多……希望每个人看完这本书,都能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从现在的技术性认识,上升到对儿童自身艺术发展需要的关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