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镜
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但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会存在不知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或直接将孩子的作品挂在画栏上的做法。有时为了完成评价环节,教师笼统地说:“今天画得有进步!”“你们最喜欢哪张画?”更有甚者,对着孩子的画皱眉说:“看你画的像什么,真难看!”如果我们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一句名言:“为了能像一个六岁的孩子那样作画,我学了整整一辈子。”他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
问题一:读不懂幼儿的画
成人经常会以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没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对于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视角独特的幼儿绘画他们会置之不理或予以否认。
案例:在绘画活动“飞鸟世界”中,有一桌的小朋友乱了起来,几个孩子指着一张画得黑乎乎的纸,笑着说:“这么难看,乱七八糟的!”老师走过来一看,也不由得一脸责怪的表情。琪琪委屈地说:“我画的是下雨天,天上都是乌云,小鸟飞不动了,躲在大树下……”如果仅从技能技巧方面来看,这幅画不值一提,但它又是一幅极具个性的画。对于孩子来讲,绘画就是一种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当教师回到儿童中间,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就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到处可见。
问题二:只关注少数作品
教师往往只评价较好的作品,而忽视对大多数一般水平作品的评价。因为,一是较好的作品比较抢眼,评价起来也符合正面教育的原则。二是在活动中,评价一般都在最后进行,在短短几分钟里是不可能对每幅作品一一作出评价的。这会导致大多数的作品得不到关注和指导,从而影响该部分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为了避免只评价少数较好的作品,教师可以把评价贯穿到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注。
案例:每当幼儿作画时,我都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幅作品。当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会用言语对他们进行鼓励与帮助:“不要怕,这个你很容易做到。”“相信你自己,会成功的……”當看到有创意的作品时,我会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吗?真棒!”给孩子一个赞许的点头、甜甜的微笑,这种自然的、伴随着整个过程的评价,会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从而更积极地去构思、去绘画。只有在真诚地肯定幼儿创作成果的同时,委婉地指出画中存在的线条、色彩、内容等方面的不足,才能让他们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接受指导,增强对绘画的兴趣,从而产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问题三:只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评价往往偏重于作品呈现出的美感,注重孩子作品中涉及的诸如色彩、形象等艺术元素,而对孩子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稳定的注意等非智力因素缺少引导与肯定。其实相比较作品本身,我们更应着重观察:孩子是否主动从事绘画活动,活动中是完全沉浸其中还是东张西望,主题内容是自己独立完成还是模仿他人……
案例:小宝正专心致志地画着一幅漂亮的秋季景色——一片片颜色不同的树叶随风飘下,小动物们开着蔬菜汽车……画面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我暗自赞许。可等作品收上来却发现,小宝用灰色的油画棒把画面涂得面目全非。我连忙让小宝讲讲他的画。小宝说:“这个地方下暴雨了,小动物的家都被淹了,我要去帮助他们。”听了小宝的讲解,我给他的评价是:“嗯,你的整个作画过程我都看到了,谢谢你让我看到了这么完整的故事。”
问题四:只注意横向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幼儿,横向的评价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能力弱、发展慢的孩子愈加退缩、自卑。
案例:我的儿子瓛瓛并没有遗传我在美术方面的偏爱之情,他虽然想象力丰富,但在作画中缺少一点细致与耐心,往往都是大而化之。记得他上大班时画过《我的妈妈》,把我画得是惨不忍睹:脸上一张大嘴占了一半多的地方,颗颗牙齿都露在外面;腿细的像麻秆儿,简直都快撑不住了……可他却献宝似地拿给我看,说:“妈妈,我觉得你的牙齿很整齐,很好看,我要让人家都看到。可你就是有点胖,要是你的腿能变这么细,一定会更漂亮。”我从这幅惨不忍睹的画中感受到的是儿子对我浓浓的爱意。一直以来,我的儿子虽然没有获过任何的美术奖项,但他很喜欢画画,而且画得很有故事感。
问题五:教师的权威评价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成为评价的主角,一一出示幼儿作品,评论这个孩子画得干净,老师喜欢,那个孩子画得不对,应该改正等,孩子仅仅是响应一下。就算是引导幼儿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在评价前也会设计好问题,而且基本确定了预设答案,如询问孩子:“谁来告诉我,他画了些什么?”“谁来说说,他画得好不好?”这样的讨论和评价,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评议,幼儿迎合。
案例:我们在请孩子回答时一般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1.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期的答案相符合,老师立刻表示认可,加以赞赏,然后开始下一个问题。2.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期的答案不符时,教师不予理睬,或者反问“是这样吗”,随后另选他人,直到有一个孩子说出教师认为对的答案。3.幼儿回答不出,出现沉默时,教师会说“我现在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啦”。教师实在问不出了,索性就自己发表见解,也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和赞成。最后来一句“老师说得对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对”。其实,我们在和孩子讨论评价时,可以试着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你能说说你的画吗?”“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画?”“这个部分你是怎么画的?”“我觉得它看起来有点像……你觉得呢?”如此问话,既允许幼儿思考你对他们作品的解释,同时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从而尝试表达自己、接受自己、赞许自己。
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培养专业美术人才,更不是要培养平庸的画匠,而是要通过美术这一教育手段,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感受快乐的意义,分享成功的喜悦。所以,在这个更适合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独特感受与想法的领域,教师应该接纳孩子们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的想法,尊重他们个性化的语言,让他们在快乐和成功的感受中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