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进乐 马丽苹 徐云凤 古绍彬 康怀彬
[摘 要]我国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逐渐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离不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文章分析了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色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以期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9-0071-03
“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驱动加快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的步伐,彰显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21世纪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开展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将“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作为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更加凸显了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1]。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意义,在分析探讨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进行国际化培养可能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食品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与国际化必要性分析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食品专业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交叉学科体系,包括所有与“吃”相关的学科。食品专业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并且应用非常广泛,它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感官品质、生产工艺设计、加工贮藏以及安全卫生等,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甚至消费心理学等多个门类,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的理论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2]。
随着我国食品专业类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食品专业类研究生已逐渐成为我国食品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河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食品科学等6个二级学科,在农产品特色资源干燥理论与技术、食品分析与智能检测、天然产物组分与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意义
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从2010年开始我国食品行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食品工业第一大国。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食品工业正在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全球食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食品工业国际化进程急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3]。因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对于保持我国在全球食品行业领域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地方高校在研究生理论教学方面与食品学科研究前沿衔接相对较少,部分学生对国内外食品领域研究热点和食品工业新技术的发展不够了解,因而在进行相关的学科探讨和科研实践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地方高校在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多元途径
(一)培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地方高校受限于地理位置、師资力量、办学层次等因素,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地方高校同样应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融入国际化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培养能服务于食品行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4]。
目前,地方高校的领导和师生已经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逐渐参与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
(二)推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培养模式国际化
地方高校对食品学科教育国际化的教学资源条件、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模式等还需要更新和完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尽快提升我们食品学科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5]。
1.课程设置及授课方式
目前,我校正在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内容国际化建设。参考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是尽量将欧美国家食品类学科采用的权威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二是加强双语课程建设,鼓励全英文授课;三是邀请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的学者进行讲学,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
2.培养模式
参照先进国家食品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可减少理论课的比例,增加实践、科研方法、仪器功能开发等环节。培养模式方面,可以参考国外在研究生开题论证、中期检查以及学术水平评价等方面采取的“committee”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指导与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
(三)强化研究生教育主体的国际化
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科与科研平台等是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主体,同时教师海外研修经历、研究生国际学习与交流、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联合实验室、学科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等情况也是学科声誉和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1.研究生出国学习交流
与国家部委高校不同,地方院校研究生出国学习的途径不多,而且地方高校提供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学生把握不到这些项目的方向,容易忽略或错失一些交流机会。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国际化培养最直接的平台之一,通过与国外科研单位联合申请合作项目、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是研究生出国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项目研究生出国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研究生短期游学也是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途径。另外,鼓励与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开阔研究生视野,让其与学科国际研究前沿接轨。
我校自2018年起开始选拔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秀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学院已经研究确定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出国访学的选拔方案、经费支持方案等,实施基本流程见图1。流程主要环节有:研究生申请、研究生或导师联系联合培养单位、学院综合选拔、学校和导师共同出资培养费等。目前,已有10多名优秀研究生通过选拔,将赴韩国、美国、英国等高校或食品研究机构学习交流。
2.招收外国留学生
来华留学生占学生比例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目前,食品类院校来华留学生占比相对较低,与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方高校由于专业英文授课和学科水平有限,暂时无法满足留学研究生的需求,学校对留学研究生的吸引力不够。目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的学生有意愿来华留学,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研究资助政策吸引留学生来华,以促进国际化学习和科研环境的形成。
3.导师和任课教师出国访学交流
国际化人才教育对任课教师和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我校先后出台了“1225”人才工程、“1441”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出国进修与访学,为出国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任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出国研修的主要途径包括: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后或者访问学者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省地方联合项目、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项目以及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公派访学项目等。目前,我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授课教师国际化比例已达到40%,研究生导师国际化水平超过50%。
(四)构建国际化培养与合作平台
当前,全球范围内在食品学科中科研成果领先、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大学和机构大多集中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如美国康奈尔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分校、英国雷丁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丹麦根本哈根大学等[6]。
自我校开展实施与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以来,食品学科就十分注重国际化平台建设。目前,我校已经与昆士兰大学、雷丁大学、曼尼托巴大学、拉赫曼农业大学签订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我校获批“食品绿色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围绕以绿色、高效、健康为导向的全产业链食品绿色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关键共性问题以及国内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农产品及特色资源绿色、节能减损干燥技术、食品无损检测及智能分析、发酵食品代谢调控技术、天然产物与功能性食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
构建国际化培养和合作平台对于扩大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规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导师团队科研实力以及学校的国际知名度等均能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国际化的研究生可以在科研之初就有与国外导師直接交流、探讨问题的机会,这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起点;另一方面,可以使研究生在国内学校研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更多机会接触发达国家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方法,借助先进的实验平台,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6]。
三、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食品工业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食品学科教育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日趋显得重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必须从教育理念国际化、教学和培养模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多国外学习和国际交流机会等方面全面培养国际化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建设将为我国储备更多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食品工业国际化进程提供持久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7-34.
[2] 宋益善,阎俊,谢晶.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国际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143-144.
[3] 阎俊,谢晶.国际化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7):85-86.
[4] 孟亚飞,陈法锦.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147-148,151.
[5] 吴迪龙,周睿,李娜,等.高校食品学科国际化发展现状及路径探讨[J].食品与机械,2017(9):216-220.
[6] 汪勇,薛枫,符钧甯,等.国际合作培养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实践与思考:以暨南大学食品学科国际联合实验室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6(3):5-7,13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