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智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2022-05-30 10:37苏俊鸿
关键词:培智中华儿童

苏俊鸿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门对培智学校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智力发育、语言障碍、身体缺陷等方面,使他们远落后于正常孩子,但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可忽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上千年的洗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智语文教学相融合,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建立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水平。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化自信,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智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究,以期帮助特殊儿童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智语文教学 有机融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17

培智儿童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体的缺陷,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与正常孩子相比差距甚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走进学校,享受知识带来的体验感、满足感、充实感,但是他们需要特殊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让特殊儿童接触更广泛的知识面,在培智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感受到语文的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点,将传统文化贯穿于语文课堂,能够拓展特殊儿童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从中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有利于特殊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和沉淀,象征着民族精神。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文化基因,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文化指的就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所形成的习惯和共同遵守的习惯,经过长期的演进之后固定下来的模式或者工具。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新时期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在教育工作当中有必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提升培智语文教学活动的實效性,不断提升特殊儿童的思想认知和学科素养,促进特殊儿童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特殊儿童由于智力、身体等方面的缺陷,在培智学校就读时,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等学习,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培智学校,开展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让这些特殊儿童将来能够融入社会,在社会上生存、自立,让他们能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自理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沟通,也是融入社会的重要一步。同时,还需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知水平,促进特殊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也在逐步创新,深入研究特殊化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发挥创新精神,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特殊儿童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让他们能够亲身经历和感受这一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经验和感悟。在开展教学期间,教师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应当结合这些学生的现实情况,积极探索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了解这些特殊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参与实践操作,锻炼他们脑、手、眼、口的四肢协调性,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

三、培智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资源

在我国,培智学校的发展较为缓慢,就目前来讲培智学校只是被少数人认可,绝大部分的人还是难以接受,主要认为这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并不需要受到教育,有的家长把心思都放在给孩子治病寻医上,花费大量的资金,不愿再投入到教育上面;还有的家长会担心孩子去了学校会受欺负、受排挤,让其他学生嘲笑,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干脆就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把孩子完全“保护”起来。事实上,这样的“保护”方式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家长爱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早晚都是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否则将来完全没有生存能力。所以,我国培智学校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语文学习的资源少之又少,影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效果。

2.教学方法

培智学校的教育比较特殊,这也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培智学校的孩子普遍都存在自卑心理,他们不像正常孩子接受能力那么强,自卑导致孩子们在课堂上难以发挥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受到一定阻碍。再加上,教师讲授的一些知识难点和重点,有的特殊儿童很难理解,长期的被动学习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没有对教学方法及时做出调整,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似乎已经成为固定模式,基本上更倾向于集体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各个班级中特殊儿童的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班级中特殊儿童的智力、年龄、认知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还有多动症、孤独症、自闭症等不同障碍的儿童,即便分层教学,其效果也难以凸显,更何况一些多元化、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很难实施。

3.学生差异

当前我国培智学校开办的较少,通常情况下生源也不会太多,几乎是小班化教学,由于培智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需要创设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才能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是,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基本上会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接收能力好的学生“吃不饱”,那些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难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难以提升教学效率,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发展。

四、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培智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的意义

在培智语文教学活动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使课堂学习更加充实饱满,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逐渐提升,能够采用多视角、多维度去分析事物、考虑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在课堂上深层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深刻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在培智语文教学期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一步创新,使语文课堂更加鲜活多样,也符合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不仅能够让特殊儿童增加知识层面,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还能够接触一些实践性的活动,锻炼特殊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带领特殊儿童走出教室,结合传统文化特色让他们多接触外面的世界,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智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1.传统文化落实在阅读中

在培智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传承文化精神,感悟文化内涵。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便是古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国古代诗人对生活美好的期盼、对家乡的眷恋、心中永恒的信念、对家国的忠诚以及远大抱负等众多情怀。在培智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品鉴与精读经典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和良好的语感,体会古诗词中蕴藏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我国古诗词中蕴藏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古诗词在古代时候不仅只是诵读,还会配乐传唱,所以古诗词能够完美体现音律、韵律的美感,词句之间押韵、首尾相连具有对称性的特征,这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魅力。在古诗词的文化气息中,每个词句、诗句之间都会伴有乐感、节奏,随着诗词的含义以及乐曲律动,认真回味会发现平调与仄调之间会反复的变化,感受古人在运用古诗詞表达上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体会抑扬顿挫的表达特色。

例如,《三字经》中就包含许多经典故事,如:《黄香温席》《孟母三迁》等,教师可以转化为小故事进行讲授,还有就是《唐诗三百首》适用于各个阶段所有学生,特殊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音韵优美,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如《咏鹅》《敕勒歌》《春夜喜雨》《悯农》《静夜思》等都是一些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诗词,非常适合特殊儿童的学习。在这里就以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为例,教师不要只告诉学生第一句怎么读,第二节怎么读,这样学生读一遍下来很难记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诵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诵读的情感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带有背景音乐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朗诵情感是什么样的,再将这些代入到自己的吟诵中,教师可以多次播放让学生进行感悟,小声跟着音频进行练习,模仿他们的语气和情感,从而潜移默化提升自己的吟诵情感和技巧,最大提升自己的吟诵水平,深刻把握诗作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关于特殊儿童的文学书籍越来越多,如果想要更好地引导特殊儿童阅读,就要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将教学工作做到精细化,给特殊儿童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2.传统文化落实在实践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一味学习课本内容和理论知识,这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萎缩、定型,不利于特殊儿童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只要创造机会、创造条件,让特殊儿童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就能让他们增长见识、提升认知,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培智学校的孩子终将会有一天步入社会,脱离父母的保护,自己独立自主。教师应当尽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真实生活、引入生活实例来渗透传统文化,让特殊儿童的思维有新的发展。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情境,结合教学中的内容引入真实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多元化,让学生融入生动的情境模式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取真实的体验感和深刻的感悟,能够保持热情饱满的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创设氛围,制造氛围,学习就要制造学习的氛围,环境的构建能够带动人心,较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情境教学更加人性化,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手段。通过情境模式的创设,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渴望学习的欲望激发出来,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兴趣的支撑,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的课堂专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

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中国传统节日让特殊儿童参与实践活动,发动脑筋,培养脑、手、眼协调能力,参与到实际操作之中。比如:端午节,教师可以为特殊儿童讲授伟大诗人屈原的背景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相关的背景知识,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包粽子的技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学习,共同参与包粽子的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更多的感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培智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特殊儿童各方面创设适合儿童本身的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不断培养特殊儿童的认知水平、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等。中华传统文化给予特殊儿童更多追求知识的欲望,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思想理念,能够为培智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小丽《创新教育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成才之路》2022年第3期。

[2] 朱峰《培智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新探索》2021年第5期。

[3] 孙晓颖《培智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微》,《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20期。

[4] 阿日贡、李欢《蒙古族传统游戏与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整合——基于传统文化》,《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第10期。

[5] 潘娇娇《培智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培智中华儿童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