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探究

2022-05-30 10:37方堃
关键词:数学知识小学生传统

方堃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个人能力有着较大考验,考虑到小学生成长阶段特性,若完全以数学知识为核心,开展理论性授课,则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甚至会步入学习误区,教师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使其对数学文化、数学知识形成新的认知,以此简化学习难度。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渗透方法等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必要性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21

数学诞生于劳动过程,其发展来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探索,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与数学相关的要素,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助益。随着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单一的知识教育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核心素养、学生能力备受关注,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也需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程相互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联系实际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渗透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一)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在特殊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与积淀,存在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伦理规范、作为方式、审美兴趣、风俗习惯等主题形式中,经过漫长发展后,已经深入民族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中,对人的思想行为、日常生活有着较大影响,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其中,数学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本身诞生于生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重要内容,古代“六艺”中,“数”便是重要内容,与“礼、乐、射、御、书”并列,是周朝贵族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由此可见,数学文化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逐渐与西方数学融合,形成现代数学体系,但其中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具有融合价值。

(二)传统文化功能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较多内容,如思想、文字、语言、艺术、民俗等,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已经根植于人们心中,其功能性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美育功能

在传统文化中,“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心灵美、文字美、语言美、音乐美等,无处不在,能够较好地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数学文化中也包含了较多美的成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德育功能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较多的思想道德内容,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多以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为主,这些思想道德,对人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发挥德育作用。

3.智育功能

传统文化同样包括了哲学、美学等,具有思考价值,存在辩证关系,礼、乐、射、御、书、数更是饱学之士的必学内容,具有智育功能。这也就不难看出,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较多内容,具有极强的功能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对数学学科的来源,也存在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较多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衍生出“数学文化”,对于加深小学生数学学习印象有着促进作用,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丰富课堂内容

“数”与“形”是数学中最为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中也同包含了这两大元素,在古代就有较多关于数与形的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趣味数学故事,中国古代名人数学家的真实事迹等,将数学从原本单一、抽象的知识讲解,转变为内容丰富、多元的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可帮助小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探索中成长、进步,同时以名人事迹作为启发,培养学生数学钻研、探索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掘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目前,我国教育变革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有所提升,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上应“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习兴趣、能力与素质培养。通过在恰当的教学时机,渗透传统文化,能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依托趣味故事、丰富内容,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蕴含于生活、贯穿于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开拓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育,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

每个历史时代,都存在诸多工艺图案,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更多美的享受。通过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传统几何图形,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如对称美、简洁美等,均可以通过学习数学进行发掘,虽然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特征,但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美,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美的发现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与素质教育目标保持高度统一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下,素质教育、“双减”政策相继落实,学校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均需做出调整。然而,多数教师在课上仍然会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普遍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第一,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现下新《课标》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依据,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兴趣、素质培养,但多数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以提高学生成绩、加深知识記忆、习题巩固练习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生通常只能被动“记忆”知识,而无法真正意义上理解,很难完全内化,不利于学生长久学习。

第二,忽视数学课程教学趣味性,为保证教学进度、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在课上多以数学知识为核心,通过讲解、分析数学概念、运算法则、定理等,要求学生记忆,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思维活跃,很难在课上完全集中注意力。尤其是数学知识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就无法为小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影响最终学习效果。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与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学习需要不相适,部分数学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会使用单一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讲授式等,忽视了教学方法是否能达到教学要求,且由于小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性,不同年纪、班级在知识理解上也存在差异,若教师完全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忽视学生差异性,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创新,盲目选择教学方法,很难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被削弱。

第四,缺乏实践机会与思考空间。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存在主观臆断的情况,即以自己为中心,完成教学,没有为小学生提供实践探索与思考平台,所有教学流程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听取,然而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单凭讲授无法完全理解,且受学生自身创新性思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运用、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知识,长此以往可能会形成僵化思维,无法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创新思考。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现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依靠灌输、讲授式方法,让学生硬性记忆,没有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出发,影响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学生认识数学文化、形成数学思维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需采取有效方法在课上加以融合。

(一)为学生讲解数学历史

在我国古代,数学就已经是一门重要学科,是“六艺”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数”这一学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学在经过漫长发展后,也逐渐形成了数学文化体系,兼具文化属性与数理特性,对于学生成长、学习而言至关重要。为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将中国的数学历史融入课上,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探索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圆”时,圆周率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数学概念,而古代的众多数学家,均对“圆周率”展开了深度探索。公元前2世纪的数学文献《周髀算经》就有记载,为了让学生清晰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将自己掌握的资料,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了解圆周率探索的时间线,介绍众多数学家,使小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艰难探索过程,感受数学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发展历史,使其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科学精神。

(二)引入趣味数学题目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为减轻学生学习难度,可以选择融入一些趣味题目,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强制要求下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较好满足素质教育教学要求。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一些趣味性课题,教师可以在恰当时机引入,让学生从中感受古人的智慧,思考学习乐趣,感受数学魅力。这时,教师可运用问题导入法,依托问题带领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引入数学文化,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知识的关联点,解答问题,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引入古代数学典籍中的问题:“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格几何?”由于问题出自古籍,学生对文字可能不是十分了解,还需教师结合语文知识,带领学生分析题目,并让学生做好标记,而后探讨数学问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听取学生的想法与解题思路,不能直接公布答案,应从逻辑性、系统性、思考性等角度出发,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既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三)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谐、中庸是核心思想,审美上更加强调对称、和谐,如铜镜、剪纸、年画、脸谱、建筑等,均能较好体现出对称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若从数学角度来看,则可以体现出形态精准性与稳定性,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这些资源,均能为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供重要素材,教师可从美学角度出发,与学生共同探索蕴藏在数学中的“美”,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增强小学数学课程的美育功能与价值。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常见纹样、图形的图片,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对称美”,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纸,从观看转变为自己动手创造,亲身体验“对称美”,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对称概念、特点等,加深学习印象。再比如,在讲授“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理念,与学生共同实践“割圆术”,观察图形变化,感受圆周率推演过程,帮助小学生对数形关系形成正确认知,感受数形美。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知识理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增强知识延展性。小学生本身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讲解很难发挥作用,教师需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其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内在动力。一方面,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划分学习小组,而后定期安排数学实践活动,小组内成员需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制定活动计划,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依托实践活动渗透数学文化,每个小组可以在课下收集数学资料,设计题目,题目内容能够较好体现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而后由小组间交换题目作答,准确率最高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奖励。对于其中一些较为经典的题目,教师可以在课上做详细讲解,也可以由出题小组分享思路,构建合作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并对中国古代数学知识产生浓郁兴趣,在今后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对人们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在学生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传统文化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可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为学生讲解数学历史、引入趣味数学题目、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发掘数学趣味之处,深化学生理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科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兰存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5期。

[2] 张秀华《渗透传统文化,创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3] 姜浩哲《我国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教科书的价值、现状与展望——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1期。

[4] 胡新元《淺析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小学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