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2-05-30 10:48王萍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生传统

王萍

摘 要:现如今,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若是仍然依照传统教学方法完成授课,则很难起到教学效果。语文知识具有延伸性特点,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还需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有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有效性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12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单纯集中在课程知识,还应该从学生能力、综合素质、思想认知、个人意识等多个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较多内容,与语文学科教学存在相似性,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联系实际分析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对于优化课堂、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若是从广义上来看,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文化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各个层面提出了关于人思想、人格、社会的理论观念,尤其是儒家、道家,均以道德、伦理为核心,在逐渐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1.世代相传,延续性特征,虽然从历史上来看,在一些特定时期传统文化有所中断,或发生变化,但整体上仍未中断,变化较小,具有延续性、传承性;2.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其他民族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儒、释、道三种文化鼎立,相互支撑且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3.历史悠久,我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历史,经过时代变迁、发展后,得以保留并传承;4.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较多内容,如思想、风俗、民族、文化、音乐、美术、舞蹈等。

随着当前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传承作用,文化是民族血脉,其传承、发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民族生存繁衍之根本,使人们更加了解历史、文化,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其次,滋养作用,在物质、精神文化层面,传统文化都具有代表性,其中承载着无数伟人、先人的智慧与精神,对于后来者而言是最为优质的精神食粮,推动着中华文明发展;再次,启迪作用,启智明理、传播教化,是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功能,只有吸纳传统文化,而后创新发展,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高;最后,生发作用,文化需要發展,不能停滞不前,而传统文化就是生发的根基,是土壤,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才能不断进行创新尝试,促进社会进步。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中包含古诗、文言文、词曲等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内容,更应当承担起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其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学科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涉及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传统文化渗透,本身与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相似性,其中蕴含的思想哲学、古文、艺术、民俗习惯等,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还能给予学生精神食粮,促进学生身心、思维、智力健康发育。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能极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其二,培养学生良好品性,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德育功能,包含较多优秀思想、文化,如尊敬师长、勤奋刻苦、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初期阶段,也是学生习惯、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要在课上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信息,渗透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

其三,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现代文明社会下,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小学生从小就能接触传统文化,正确看待传统文化。

其四,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经过漫长发展后形成鲜明特色,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西方外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并且滋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其本质原因是对文化不自信、不认同所引起的。在小学教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丰富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民族精神,从而加强爱国教育,增强爱国情感。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上渗透传统文化,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于小学生成长、健全人格至关重要。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已经开始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但仍会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

1.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解读不够透彻,语文教学中往往包含着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延伸讲解价值,语文教师在课上,更加注重知识讲解,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忽视了文化渗透要求,以及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元素,未能做深度发掘与研究,导致语文教材中部分具有重要探索价值的传统文化,无法经由教师教学,被学生接纳、吸收,影响传统文化渗透有效性。

2.形式单一,学生普遍缺少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第一学习动力,在兴趣的推动下,课程教学往往能顺利进行,在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形式单一,而小学生则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这种单调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甚至会削弱学习热情。

3.未能结合学生情况引入传统文化,在课上渗透传统文化并非随机的,而是要结合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等融入文化元素,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以自身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需求不相符,无法达成文化渗透目的。

4.课外资源融入不足,现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元素时,通常更加关注广泛性传统文化元素,缺少具体性,文化素材获取主要依靠互联网,没有结合课内知识进行系统思考,甚至讲解的部分传统文化知识,是学生已经了解的,没有进行深入发掘,只停留在表层,形式化现象严重,难以发挥传统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机遇,能提供丰富素材,相较于课内知识,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文化形式多样,更加符合小学生年龄特性,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教师应采取有效办法,依托传统文化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以教材为核心,教材是经由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制而成的,其中同样包含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而后深入讲解,既能够较好完成知识教育,又能将传统文化渗透至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发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的相互整合,结合教材文化素材,引入课外资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宝贵资料。

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深读文章,了解教材内容,而后导入同类型题材篇章,整合资源。比如,在讲授《江南春》时,教师就可以同样导入一些写景的古诗词句,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以人景结合的形式,展现出了景色的活力,使景色更加鲜明,带给人愉悦之感。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感悟传统文化。其次,挖掘课文的核心思想内涵,结合文章思想引入传统文化,升华课内知识、文章内容,使教学更加具有意义,教师可以引入故事加深学生理解,依托文章,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最后,拓展教学内容,在细致讲解、剖析教材内的传统文化元素后,教师可融入课外相关资源,以文章为中心,扩展知识,或为学生收集同类型的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为小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平台。

2.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单一的文字知识,转变为生动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能为学生展示更为多元的传统文化,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动画,课前在网络上筛选出符合故事情节,且具有教育意义的短视频,而后在课上选择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播放,辅助学生理解故事,并从故事中获得启发,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信息技术作品,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让学生自己拍摄关于传统节日的视频,或者是自导自演,与同学一起拍摄传统文化宣传片,编排传统经典故事并融入自己的想法等等,而后将视频发送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现代科技、传统文化、课程知识三者相互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成长的一把钥匙,带领学生在文化的海洋中尽情徜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重视课堂学生本位

传统文化渗透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动态,重视学生本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性格、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等,渗透传统文化,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对于当代小学生而言,被动学习状态,往往是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标》中的有关要求,遵循生本原则,优化课上教学流程,将学生主体地位最大化。在教学内容上,应紧密联系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筛选文化元素,比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教师就可以将文章与传统思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说一说,这一故事表达了怎样的寓意。借此让学生学会信守承诺、尊重友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开拓思维,以多样化教学途径、教学方法,营造傳统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精卫填海》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动画、影视片段,以微课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简化理解难度,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宣扬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思想观念融入其中,而后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探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保证教学有效性。

4.利用本地传统文化开拓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较为丰富,体现在文学、民俗、科技、艺术等多个层面,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理位置、空间、经济等存在较大差异,而后形成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可结合地域特征,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且以本地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讲解,能够为小学生课下自主探索、调查、学习提供便利,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比如,教师在讲授“游记类”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课堂知识,可以在文章讲授完成后,以本地旅游景点为载体,引导学生仿写一篇“游记”,一方面本地旅游景点,方便小学生亲身体会,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亲自进入景区游玩,而后完成游记,有助于学生抒发情感,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为学生累积宝贵素材,丰富写作内容;另一方面,本地景区中,会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在游记写完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讨论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及在游玩中发现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在课上分享、讨论,构建趣味课堂。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较大变化,尤为体现在教学方法、理念、内容、目标等方面。受应试思想观念影响,大多数教师均存在未深入发掘课本、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局限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今后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资源,通过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重视课堂学生本位、利用本地传统文化开拓内容等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探究》,《文渊(高中版)》2019年第10期。

[2] 王博《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策略》,《语文课内外》2019年第35期。

[3] 杜晓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4期。

[4] 谢贵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内外》202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是小学生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