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识积累”抵达“思维提升”

2022-05-30 10:48刘希乐
关键词:知识积累教学方案逻辑推理

刘希乐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采用了一种新体例、新方式,只提供了三个学习活动方案。面对这种全新的呈现形式,教师需要准确理解课程意图,立足教材的活动方案,从不同维度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如分类梳理教材资源、拓展探究相关案例、构建真实表达情境。

关键词:《逻辑的力量》;教学方案;逻辑知识;逻辑推理;逻辑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入核心素养,并进行了具体界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将“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正式提上了语文教学的日程。为具体落实,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设置了一个整合性的學习活动单元——《逻辑的力量》。

教材采用了一种新体例、新方式,只是提供了三个学习活动方案——“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活动内容层面,教材提供的语言现象是开放的,有教材中的、课外阅读中的,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形式层面,涉及辨析、探析、搜集、辩论和书面表达。面对这种全新的呈现形式,教师需要准确理解课程意图,立足教材的活动方案,由知识积累到思维提升,从不同维度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

一、分类梳理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积累逻辑知识

本单元提供了一部分样例用于印证逻辑知识,成为学习任务中分析讨论的基础材料。但教学不能局限于此,应引导学生从更多的教材文本中发现逻辑知识。鉴于逻辑知识在教材文本中的分散性,有必要分类梳理与逻辑单元活动任务相关的教材内容,为逻辑知识的积累提供条件。梳理既可以打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边界,也可以关联小学、初中的教材资源。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梳理、积累既是探究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

梳理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正向与反向。正向主要是发现样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如联言推理,可引导学生分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联言支”构成了联言命题。再如选言推理,可分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中的两句话:“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其中的“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构成了选言命题。

反向主要是发现逻辑谬误,体认正确知识。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的人物语言存在违反“同一律”之处,通过分析,学生可以积累有关“全同关系”“全异关系”的逻辑知识。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的“偷”和“窃”,在概念上本是全同关系(假设a、b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则二者为全同关系),却被孔乙己说成全异关系。

至于学习方式或活动形式,应依据任务的特点确定。单元提供的任务样例可视为规定内容,作为第一类任务,直接列入讨论分析;指定某一点逻辑知识,学生到教材中自主搜集言语案例进行探析,可作为第二类任务。在此基础上,可布置第三类任务,完全由学生自主活动,补充统一学习中的不足。

二、拓展探究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运用逻辑推理

积累是为了应用,因而不能满足于教材文本提供的逻辑知识。教师应跳出教材提供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拓展探究更多的相关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逻辑推理。

首先,可围绕有逻辑探究任务的任务群,设置恰当的搜集与探究任务。例如,“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任务群中就有这样的“学习目标”:“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这与本单元的第一项学习活动是一致的。《红楼梦》中有很多逻辑案例,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逻辑知识。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焦大赶着贾蓉骂:“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这里的“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看似“逻辑谬误”,其实是作者故意借此颠倒“红”与“白”的逻辑谬误,来讽刺贾府颠倒黑白的腐败现状,为后文写贾府的没落埋下伏笔。又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 “学习目标与内容”提出:“特别注意选择具有理论高度和引领作用的论著,分析其中论证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这与本单元学习活动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是一致的。可以让学生去体会、探究《红岩》等革命传统作品是如何应用逻辑知识的。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研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等方式,探究《论语》《孟子》等文化论著是如何应用逻辑推理知识的,具体也可借鉴吴泓在《用“分类”“推理”的方法读〈论语〉》一文中的具体做法。

其次,本单元学习活动一的“任务2”要求“辨析”一部分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已经指向日常生活,教师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拓展。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逻辑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与判断。例如,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是一个病句,它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不收礼”与“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既然说了不收礼,为什么又要收脑白金呢?当然,有些属于“明知故犯”,如理发店中的标语“美好的一天,从头开始”,“头”本是“人身体的最上部分”,这里却故意偷换概念为“新的起点”。这样的用法,能够收获特殊的语言效果。

此外,常见的断案故事中,也会频频应用逻辑推理知识,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同类互证中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例如,单元学习活动二中提及但未展开的案例,涉及《十五贯》断案的故事,教师应顺势拓展,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警察断案”或影视作品中的“庞统断案”“李逵断案”“狄仁杰断案”“包拯断案”“宋慈断案”等同类案例,在比较中提炼出可以普遍运用的推理形式,掌握一定的逻辑推理方法。北宋包拯所断的“盗割牛舌案”就类似于《十五贯》中袁滋的断案逻辑,也类似西方流传的所罗门王智断二妇争子案的断案逻辑。包拯的断案逻辑是:割牛舌的盗贼很可能是苦主的仇家→仇家闻知苦主私自杀了牛后,很可能为了将苦主送进大牢、自己获赏而主动报案→报案人就是割牛舌之人。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确,在该案中,包拯使用了不完全归纳的推理方法。

三、构建真实表达情境,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

“语言实践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意识”是课标“评价建议”中的评价要素之一。据此,《逻辑的力量》的教学须从单一的知识点传授转为真实情境下的活动,从语言运用即表达的角度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

这一方案可以先从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实践入手,直接面对自己营构的语言情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經验”,不仅是在大写作中,还可以包括小写作、自由习作或随笔;在学生自主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组织课堂的讨论交流,辨析筛选出来的逻辑错例,真正使学生习得发现逻辑谬误的敏感性与纠错能力。

例如,以下学生论证“强弱转化”关系的这段文字就存在逻辑漏洞:

当代青年拥有着父辈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奋斗红利,享受着国家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红利,我们已经不再是“吾生而弱乎”,也就更应乘势而上,开创新局。倘若沉溺于对生活的妥协,消磨了锐气和冲劲,那就走上了由至强转为至弱的下坡路。

该论证的方向应是由弱转强需要自强不息,此处却是由强转弱。由于前提错误,论证方向明显偏离。可引导学生思考:当代青年既然享受父辈、国家的“红利”,不再是“生而弱乎”,为何“更应乘势而上”,何以会“走下坡路”?

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类主题、各种形式的辩论赛,借助口语表达情境发展学生的辩驳、分析的推理能力。本单元学习活动三中的任务2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教师可以指定辩题,也可让学生自主确定辩题,或从教材产生,或从日常生活产生。关键是要针对辩题的需要,引导学生从经典文本中发现可资借鉴的论证方法。在落实教材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辩论赛节目(如“国际大专辩论赛”),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辩论竞赛,在真实的表达情境中锤炼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

大写作任务宜重点落实多种论证方法的应用,转化并连通教材语境与推理方式。本单元第三个学习活动的任务3便是“尝试写驳论文”。可引导学生将经典篇目《史记·滑稽列传》和冯梦龙《古今笑史·塞语部》所用的反面推理的论证方法,迁移至真实的写作情境之中。例如,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提出一个需要思辨的问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可以引导学生先提出一个反论题:“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从这一反论题引出判断:人类文明与科技创造都是多余的,人类只需守株待兔即可。这种生活状态相对于以主观能动性改变和推进文明与科技的人类进程来说显然是荒谬的。如果这个反论题为假,那么“人对事物发展进程并非无能为力”就为真了。

鉴于选择性必修定位于高考的水平,还可借助已有的考题提升逻辑思维。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便是一道典型的思辨性论题,仅仅是理清概念的相互关系就需要辨析推论。《孟子》卷八“离娄章”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说的是“不为”与“有为”,“不为”就是有些事不能做,涉及原则问题,只有不为才能有为。本情境说的是“可为”与“有为”,“可为”说的是有些事可以去做,值得去做,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允许去做,“可为”是“有为”的条件,“有为”是“可为”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弄清论题本身便能提升逻辑思维。

全新的任务设计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为深厚的逻辑学养,更要具备设计活动与组织实施的能力。本文提供的《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方案,意在“抛砖引玉”,引发教师的“头脑风暴”,期待看到更优质、更多元的教学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8).

[2] 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语文建设,2019(21).

[3] 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4] 吴泓.用“分类”“推理”的方法读《论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7).

猜你喜欢
知识积累教学方案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引导学生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O2O模式下电子商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O2O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案及应用考核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四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