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

2022-05-30 10:48朱德勇
关键词:活动体验问题探讨

朱德勇

摘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共设置了汉字、语音、语法、修辞、语用和语言生活六个单元,也就是六个研讨专题,对这些专题的学习与探究是在各阶段一以贯之的。组织汉字汉语问题的专题系列研讨,要联系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要坚持课程整合的理念;要从课程改革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出发;要依据任务群教学要求和单元核心研讨任务,配备适用的、充分的学习材料。

关键词:《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一、对“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理解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属于选修阶段的学习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对汉字或汉语的一些问题加以归纳、梳理,帮助学生提高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加深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作为选修课程,《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所探讨的有关汉字汉语问题的深入与拓展。学习阶段不同,学习的程度、方法要求也不同,必修阶段强调学习,选择性必修阶段强调研习,选修阶段强调研讨。选修阶段的研讨,主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语言知识做一番结构化的梳理,对语言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理论自觉,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能更加理性。

依据课程方案,在选修阶段,对汉字与汉语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意愿和学业状况,自主选择学习《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规定,“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承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构成一个结构体系,并具有知识与能力相对应的关系。比如学习汉字,必修与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而在选修阶段则是研讨“汉字的表意性质”②等。但《课标》又规定“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课程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与学习任务群相对应的单元组合来看,集中安排的只有必修阶段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逻辑的力量”两个单元,其他相关学习目标与内容,都是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的。这样看来,实现语言知识的结构化和能力的系统化,不仅要在整体学习过程中通过“积累、梳理”来实现,还需要通过选修相关任务群的课程,来进行全面探讨。

因此,选修课程“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集中安排的,其学习目标与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并且是規定性的。一是有意识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二是阅读相关论著,整理事实与数据,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观点,用适合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由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可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专题”包括两方面:一是“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就语言学而论,其学科背景涉及基础语言学、汉字学、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等;二是“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学科背景涉及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同时,这两方面又都指向对语言意义及其运用的研讨,其学科背景涉及语用学等。所以,课程意在通过对这两方面的研讨,达成“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③的目标。总体而言,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决定了这门集中安排的选修课程有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选修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结构化。

选修课程的性质,以及进入选修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使“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任务群更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以撰写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并在专题讨论会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转变。

从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视角来宏观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首先有立德树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尤其是汉字汉语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能够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这一任务群是直接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言语经验,不仅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容,更是实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再次,这一任务群的学习方法要求也体现了注重时代性的课程理念,体现出这门课程对信息时代新特点的准确把握。

二、《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编写意图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是依据《课标》规定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结构中选修阶段的“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而编写的普通高中拓展创新学程用书,用于在选修阶段进行拓展创新学习。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选修课程的设计要求是“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研讨“例如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等问题;并“针对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阅读相关论著”,研讨“例如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等”。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基于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联系相关的学习任务群,统整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整体设计研讨活动,共设置了汉字、语音、语法、修辞、语用和语言生活六个单元,也就是六个研讨专题。这样,加上统编教材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集中安排的词语和逻辑单元,可以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基础上,对汉字汉语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的专题集中研讨。这六个专题都与汉字、汉语的基本问题相关。可以说,这些问题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对这些专题的学习与思考是在各阶段一以贯之的,专题的选择符合选修阶段的学习要求。

单元体例由四个部分构成。先以“导语”提出研讨的核心目标与任务;再通过“专题文本研讨”研讨具有经典性或代表性的论著文本,进行理论规律的归纳、梳理以及验证,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习目标的契合;然后以“资料链接”引导拓展探究,构建知识理论体系;进而理论联系实际,进入“单元综合性学习”——这是单元的核心研讨任务,又分为两个环节,先进行“研讨”,侧重理论规律的发现、讨论和验证;后进行“梳理与运用”,侧重于知识结构化及实际应用。这样,以研讨专题为核心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期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第一个单元是“汉字”,专题研讨的核心问题是汉字的表意性质,意在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成和运用规律。“导语”部分首先是基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的课程目标,从汉字的角度,确立单元的人文主题,主要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具有超越时空传递信息的功能”“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基石与载体”等构成。“专题文本研讨”部分选编的是两篇语言学家的论文论著:研读《汉字起源试论》,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追寻汉字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认识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家的统一所产生的重大历史作用;研读《汉字的内部结构》,意在通过分析汉字的内部结构方式,也就是造字法,认识汉字结构的系统性和构形理据,并了解汉字在现代字形及结构方式方面的变化发展,这些都是把握汉字兼表音义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理论。“资料链接”部分选编了三篇拓展性学习文本。《秦始皇统一文字》,涉及汉字发展史上“书同文字”和采用隶书两项重大的文字改革,说明汉字是随历史潮流的发展而演变的,这是其中的重大里程碑式事件。《形声字的形符对辨析汉字的本义有什么作用》在《汉字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利用形符辨别本义的两个标准,说明其不仅可用以理解语义,还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特别提出了形声字造字时“并不是所有的专有名称都表示本义”“有些形声字的所存字均与其形符无关”两种特殊情况。这不仅强调了汉字研讨时应有的审慎态度,也体现了文字学研究的特点。《汉字5000年——浴火重生》则主要介绍了汉字在现代发展的三个重要事件,即简化汉字、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的信息化处理,引导学生在研讨中发现汉字中蕴藏的现代基因,了解汉字作为古老的表意文字如何以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完全由西方文化孕育的计算机文字编码技术的冲击下,在现代理性的审视下,不仅浴火重生,而且焕发出新的活力。将其和《汉字起源试论》对读,可以对汉字的起源、嬗变与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而这又与汉字的表意性质特点这一单元研讨的核心问题密切相关。对这三篇文本的研讨,有助于学生从深入与拓展两方面構建知识理论体系,提升阅读学术论著的能力。作为单元的核心研讨任务,“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研讨”侧重三个问题: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的历史文化内涵,规范使用汉字。应当注意的是,这里对理论规律的发现、讨论和验证,主要是结合研读论文论著,在设置的特定情境下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来进行的。而“梳理与运用”部分,更强调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如学习汉字的“三识三美”,汉字中的声旁异读字和通假字,以及在具体语境中辨析错别字并分析误写的原因等,这些不仅是语言训练,更是实现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归纳梳理,总结规律,提高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可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选择的一系列语言问题,并非是要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语言学科体系,而是切合选修阶段课程的特点,通过对这一任务群的深度学习,实现对语言现象理性认识的目标;以语言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研讨学生在各阶段学习中已经积累的并有利于将来长期应用的问题,从而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结构化。学生研讨这些问题,能够明确其学科体系属性,联系已有的知识,结合研讨的成果,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实现语言知识及理论规律的结构化。

如研讨语音,要以读准字音并了解误读产生的原因、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归纳普通话学习中的方言干扰规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诗词歌赋及散文的语言形式,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着重研讨汉语的韵律性特点,理解汉语的音乐美。又如研讨语用,不仅要学习联系语境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还要通过分析话语交际的过程,进一步讨论语境对于表达和理解语义的作用,了解制约语言使用的条件,提高对言语行为的理解能力,从而积累言语经验,遵循语言运用的准则,使语言使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不仅针对选修“研讨”的特点,强调专题学习内容“点”的深度,还力求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与贯穿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阶段、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汉字汉语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因此,这个学程不仅适用于高三阶段选修,也适用于高考专题复习强化、大学课程预修衔接、高一高二年级课外拓展、学科性专题讲座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

三、《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教学建议

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学业质量水平标准及其与高考综合改革目标的衔接要求等,都决定了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自有其课程特点。

第一,进行汉字汉语问题专题系列研讨,要追求在语言现象中总结规律,加强对语理的探究,强调培养理论的自觉。一方面,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单元所选的汉字汉语的学术论著,提炼学者在语言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从而学会整理事实与数据,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如分析《汉字起源试论》中提出的“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观点的论述过程和依据,可以发现其是基于对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来进行研究的。另一方面,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丰富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运用归纳思维积累梳理,运用演绎思维分析研讨,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如对语用问题的探讨,不仅要结合《语言的运用和语境》研读,更要联系语言应用实际讨论语境对语言运用的制约作用。要结合阅读和写作,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这样可以从现象到本质认识语言规律,培养理论的自觉,有利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第二,研讨汉字汉语问题,要联系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与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因为与语言相关的学习活动大量地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中的学习活动中,如修辞,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也有“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的要求,并有大量的修辞经典范例存在于“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中,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就讨论过词语运用的个性化表达。但在选修阶段研讨修辞,应在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和修辭格的运用等基础上,从规范性、变异性和实用性方面,深入研究修辞手段与技巧。要以总结理论规律为目标,阅读学术论著;要以“修辞立其诚”为准则,进一步讨论修辞根据表达目的选择语言材料的标准,树立以实事求是、准确、严密为前提,追求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观,实现追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

第三,坚持课程整合的理念,处理好研讨专题特有的主题明确性和内容交叉性的关系。对于特定的研讨专题所涉及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的观察分析以及这些专题涉及的理论规律的归纳、梳理与验证,不能仅局限在这个专题内。比如,“修辞”单元研讨的主题当然是修辞问题,但其他单元也会涉及修辞问题,同样应当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讨。又如,“语音”单元《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讨论的整齐、抑扬与回环的美,是汉语音韵的研究内容,同样也是修辞的研究内容。再如,“语法”单元讨论灵活运用语言创新表达,“语用”单元讨论锤炼语言,以及“语言生活”单元讨论语言中所凝结的文化意味,也都涉及修辞。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结构有属于自己的基本范畴与特定规律,不必设定特别的界限。这就与一些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限制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讨论有所不同,这是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所以,对特定专题的研讨也不一定全要在这一专题内完成。特定专题规定的研讨任务,有些实际上已经在其他任务群中提前完成。例如,虽然任务群学习内容要求讨论网络语言、成语典故的运用问题,但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中已经借助“丰富熟语积累”“关注新词语”两个活动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学习目标。所以,“语言生活”单元就侧重于研读一些含有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问题的文章,进一步讨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文言与白话、口语和书面语、广告语言以及语言与文化等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观察并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文明和规范意识。当然,“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理念,这些语言生活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中也是“一以贯之”的,同样也会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中涉及。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课程整合的理念,实现“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工具作用。

第四,从课程改革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出发,教师原则上可以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三种着眼于学习过程的结构方式来设计教学。文本研习,就是引导学生研读经典性的专题文本,在创设的阅读对话情境中与文本、作者、观点对话,以归纳梳理,表达研讨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提升对学术文本的解读能力。如第六单元文本《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论述语言的心理功能和审美功能,其中“语言的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就是一种宣泄,就是一种追求心理平衡的手段”的观点,以及用《红楼梦》中宝玉悼晴雯的例证进行的阐释,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应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研讨,否则无法深度理解与验证。问题探讨,就是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在研讨中生成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比如在“语法”单元中,分析语境怎样影响对句子是否存在语病的判断,以及如何在遵循语法规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创新表达。活动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内容,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探究,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如“语言生活”单元,研读《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然后组织学生以保护文化遗产、关注心理健康、珍爱生命、关心残疾人、青年志愿者行动、打击盗版等内容为主题拟写公益广告。这些方法是江苏及各地教师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形成的,对于选修课教学同样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

第五,要按任务群教学提示强调的,配备适用的、充分的学习材料。既要选择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来引领选修学习,又要充分考虑高三学生的学习实际,为应对新高考做好衔接与准备。所以,《汉字汉语专题研讨》的教学,不应放弃提高性的选修学习要求,一味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机械刷题应试训练,而应依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强调的“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试题内容范围和难度设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依标考查,引导教学应教尽教”的精神,参照高考试题中与课程教学直接关联或潜在关联的内容,设计相应研讨任务,完成“学习与评价”,帮助学生为高考梳理总结,实践运用。例如,第一步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中首先完成“单元综合性学习”,这是任务群的核心研讨任务,也是高考的能力素养要求的体现。第二步,参照新高考信息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形式,进行课内的论著阅读、课外的主题相关文本的拓展性阅读。如有典型案例这样安排:将王宁《汉字构型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黄德宽《古文字与汉字文化的传承》等组合为复合材料文本,进行选修“汉字”单元检测,同时也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的应试训练。第三步,参照新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进行一定量的高能训练,这类资源较为丰富。第四步,依照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四、水平五的要求,设置具体的语境,进行情境运用讨论。这在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也经常以主观题的方式要求学生简要分析。第五步,可以采用作文的形式,以专题研讨的课题作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这种学习形式,切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更体现了选修课程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的总体目标。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问题探讨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构建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Y/d11联接组别变压器高压侧AC相接反问题探讨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强化农村经济管理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