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红芳,芦艳波,杨珊珊
摘 要:受新冠疫情影响,依托网络存在的云课堂成为教学常态。与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互动不同,云课堂中的师生是互不见面的分散的个体,这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采用云课堂方式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翻拍教材原图、移动线上画笔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拉近師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保证云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云课堂;深度学习;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9-0044-02
疫情反复,“停课不停学”的居家线上课堂成为了教学的新样态,广大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素养也得到了空前提升,成为了云课堂主播。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对学生的自律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学生云地理课堂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成为了教师教学中的新挑战。
“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追求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加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当前的地理学习中,浅表性学习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学生参与程度浅、知识理解差、思维水平低和实际获得少等方面,学生缺乏对知识深层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挖掘,不利于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
为了运用好云课堂,实现深度学习,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翻拍教材原图 搭建沟通桥梁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如果一味展示海量资源,学生容易停留在听的层面,为了不给学生制造思维转换负担,可选择翻拍课本原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例如,在讲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6.1“亚洲及欧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时,翻拍教材中的原图,作为云课堂师生交流的重要教学资源。
为什么选择翻拍教材原图?一是教材图文更具有科学性、典型性和真实性,能更好地呈现主题内容;二是能与学生手中的课本资料保持一致,方便师生交流;三是能够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图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形象直观、要素多、容量大、综合性强,极具地理学科特色,对于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有突出优势,因此在世界区域地理学习中,学会阅读与使用不同尺度的专题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些来自于教材的原图,能在云端架起桥梁,提高云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线上移动画笔 点燃学习激情
充分发挥云地理课堂的教学作用,需要提升学生参与程度,可运用钉钉“递粉笔”功能,为“接粉笔”的同学搭建展示平台,也有助于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在讲授6.1“亚洲及欧洲”中,“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形成从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周围海洋的外流水系”这一河流特征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特征,教师选用线上移动画笔,通过钉钉“递粉笔”功能,让学生在云端接过画笔,和教师一起在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图上,把亚洲大部分河流从发源地到入海口完整勾勒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辐射状”三个字的含义,也验证了“河流流向是受其所流经地区地形地势的影响”这一结论。
在讲授6.3“美洲”中“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这一地势特征时,师生一起用线上移动画笔,在“北美洲地形分布图”上将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分布顺地势大致勾勒出来,直观地验证了“北美洲东西高中部低”这一地势特征,同时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了依据河流流向特征判断当地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在讲授南、北美洲气候特征时,选用线上移动画笔,在“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把气候类型与图中对应的位置序号化 ,不仅可以体现南、北美洲的气候差异,而且能够找到同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教师还可以在图中简绘科迪勒拉山系示意图,学生能够从画面上感受到地形地势对美洲西部地区气候空间分布特点及复杂性的深刻影响,加深对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
为什么选择线上移动画笔?首先,画笔线条多变、表达灵活,学生能参与其中,体验结论生成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其次,移动画笔能够替代学校教室中的黑板和粉笔功能,具有动态演示优势,不仅能够准确落实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位置,而且能够展示结论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大大增强。
三、布置地图作业 让地理走向生活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意义和学习价值进行挖掘。当前新冠疫情持续,动态的疫情地图能更好地反应疫情的空间分布。每天的确诊数字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世界各地疫情有差异?疫情暴发的原因有哪些?从地理角度看我们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我们如何做到预防?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促进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动态化,提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非为既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应与时俱进,新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与社会同步、与世界对话提供了支撑与保障。运用好新技术,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树立使命担当的豪情志向,这便是我们教育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 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2.
[2]李 琳,从浅表教学走向深度教学的路径初探: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