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从国
学校应当有教育的味道。校长要努力做好学校的精神领袖,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师生。我认为校长要有书生味、泥土味、人情味,学校才会有“教育味儿”。
不著书立说,但要有书生味。理想的校园应该有三气: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一所学校有没有浓浓的读书氛围,教师有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一个书香浓郁的学校必定有一个爱读书的校长,一个爱读书的校长必定影响和造就一个书香校园。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在学习上要做师生心目中的“学者”,在业务上要做引领教师发展的“专家”。校长要以书为友,与书结缘,让爱书、买书、藏书、看书、教书、写书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让校长读书成为校园最美的身影,让师生共读成为教育最美的样子。
不耕田种地,但要有“泥土味”。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电脑、电视、手机里,与大自然接触甚少,有的四季不清、五谷不分。如今,不少农村学校也纷纷硬化场地、建起塑胶跑道、添置精美的喷漆游乐设备,甚至还有校长嫌弃树木落叶影响卫生而把树木砍掉,为了“安全”把学生基本的锻炼设施拆掉封存。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要有泥土气息,校长要有“泥土味”。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提出要办都市里的“农庄”,就是坚持保留校园里的泥土元素,办有“泥土味”的教育,让孩子们认识世界最本原的样子,锻造健康的身心,感受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尽情探索发明创造。西南大学办学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保持师范、农学两大底色,培育人才服务民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从这里走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历任校长身上既有油墨香又有“泥土味”,培养的学生真正“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在不同岗位上破难点、解痛点、攀高峰。校长要有“泥土味”的另一个体现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要充分利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等先天禀赋,正视差距,努力改进,争取更好。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深厚的教育思想资源要合理利用、推陈出新。从洋思经验到杜郎口模式,从尝试教学到情境教育,从清华附小到十一学校,从新课程改革到新基础教育,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成效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成果,这些都是从中国大地上“长”出来的教育,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值得借鉴与学习。
不讲究情面,但要有人情味。诸葛亮斩首落泪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与智慧,应该给校长的管理带来诸多启示。校长在执行制度、推进工作、实施管理的时候,要不分亲疏、不论彼此、坚持原则、一视同仁。大凡有影响力的校长大多是不讲人情但却具有浓浓的人情味。有一位校长在处理即将退休的恩师迟到的问题上,不讲情面,按规定扣罚100元全勤奖,管后勤的主任专门到校长办公室求情,结果碰了一鼻子灰,100元钱照扣不误。几个月后恩师退休,校长设家宴谢恩师,几杯酒下肚,恩师发出感慨:“看来,你还没有忘记我这个老朽,你还是蛮有人情味嘛!”这位校长说:“在执行制度的时候,我会一视同仁,对任何人我都会不讲‘人情,但并不等于我沒有‘人情味。”校长的人情味还体现在把老师当“人”看,把学生当“孩子”看。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校长,不能视师生为制造分数、创造政绩的机器,而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内在需要,大到教职工的住房婚恋,小到教职工的孩子入托等,都能想得到、办得好,让教职工体验到学校对生命的珍惜、对价值的尊重。“道是无情胜有情”。校长要做到“人情”与“人情味”的统一,既把自己纳入制度之中,又把自己置于情感之上。让制度规定不再冰冷,而是成为与师生精神浑然的“行动的自觉”。
做一个“不著书立说,但有书生味;不耕田种地,但有‘泥土味;不讲究情面,但有人情味”的校长,应该成为校长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