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2020年10月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次重申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做出了明确要求。探讨师德课程园本化能更好地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1.师资队伍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师德课程,我园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在线教育教学能力问卷调查,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所获荣誉等方面对教师展开综合评估。同时,邀请园内所有家长在线填写师德师风满意度调查,并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师资队伍一是缺乏“内驱力”。社会上的一些负能量对部分职业理想不坚定的教师产生了影响,造成这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二是缺乏“变革力”。课程游戏化的全面推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教师自身的能力很难应对,这就使得他们在认识上产生迷茫,导致行动上的滞后和内心的压迫感,因而有些教师产生职业的倦怠。
2.师德教育现状
(1)教育管理者常常以“自上而下”的思维进行师德师风建设,“规范、约束、制度、监督”等成为师德师风课程的高频词。这样的课程开展方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零散多于系统,教师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短时间内起到了师德教育的作用,时间一长效果就欠佳了。
(2)教育管理者往往会以“从外到内”的形式开展活动,形式单调僵化,教师参与的兴趣不高。呈现的状态就是随机多于计划、共性多于个性、外在监督多于内在自觉,因此活动的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面对这样的现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师德课程园本化是帮助教师走向自我认同、价值认同、职业认同自觉境界的必由之路。
1.以科学架构为先,谋划课程体系
(1)抱团升级。我们以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以领衔人为主导,以师德培育为主线,设立了文件政策研究中心、大型活动策划中心、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和家庭教育交流中心。教师们以自愿报名和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团队,进一步提升、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师表形象;以能进入“四有”好教师团队为荣,充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
(2)課程创新。我们以课程建设的视角践行师德教育: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别课程和展示课程进行四维架构,根据政策法规、校园文化积淀、当下时事背景、教师兴趣特长和发展水平,将底线、义务、高标准师德要求和内容渗透在必修、选修、特别、展示四个课程模块中,促使师德教育系统化、园本化。
2.以文化渲染为线,加强课程准备
我们通过多元化的师德教育活动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初步构建了园本师德发展课程,形成了师德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如以“七个一”为活动阵地:一“亭”——倾诉亭。园内投放小亭子和录音设备,教师们可以随时在相对私密的亭子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困难需求、意见和建议等,便于园所及时了解教师并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一“栏”——宣传栏。动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的事迹等;一“站”——校园广播站。团队成员每天讲红色故事;一“坛”——荷品讲坛。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辟“荷品讲坛”专栏,推选师德高尚、业务出众的优秀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一“室”——心灵工作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定期接待教师的心理咨询、进行心理疏导;一“场”——实践场。开展实境课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革命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大爱精神激励教师们积极奋进,练就高雅清正的精神品格和仁爱奉献的师表品行;一“堂”——道德讲堂。作为一个传播新思想、弘扬正能量的教育平台,每一期的主人公都能给教师们带来灵魂的触动。
1.必修课程,夯实师德
为了帮助教师知红线,明底线,明白“为何”与“何为”,我园设置了必修课程,通过文件学习、红色教育、道德讲堂、党史学习、教师宣言、榜样示范等必修课程模块,帮助教师丰盈职业理想,厚植职业信念,实现精神补“钙”。如“榜样示范”模块,通过实境课堂学习伟人周恩来的家国情怀;观看全国道德模范张桂梅的先进事迹,感受仁爱奉献的精神品质;邀请全国劳模——我园的陈庄老园长讲述老一辈的奋斗史、创业史,赓续实幼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推荐评选园内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利用“荷品讲坛”专栏宣传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真人真事、好人好事,唤醒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将榜样力量转化为自身在工作实践中前进的动力。
2.选修课程,发展师德
我园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和精神丰满,给予经费、场地、材料、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给教师展示自我、表达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团队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志愿服务、生活实践、社团活动、专业阅读等任意项目,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自由愉悦充实的氛围中丰厚精神底蕴,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润泽生命。如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师道》共读活动。阶段一:与作者对话——邀请作者与团队成员面对面交流;阶段二:自主阅读——每位教师通读全书16个教育大师的故事,在小组群内每日阅读打卡,每天一交流,提炼关键词;阶段三:组内共享——每位教师在组内分享4个印象深刻的故事;阶段四:结伴共读——群内公布得票数最高的2个故事,由教师认领领读人、精读者,编排新的阅读小组开展结伴共读;阶段五:精读故事——领读发起人带领教师再读故事,组员交流体会、分享感悟、提出困惑。就这样,以团队的形式带动教师同交流共提高。
3.特别课程,提升师德
我园以“和融共生”校园文化为主旨,着力打造师生精神家园,提升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与发展力。在选修和必修的基础上,幼儿园还设置了心理疏导、团建活动、家长学堂、社会调研、关爱活动等特别课程。如利用各种节日和工会活动,开展采风、摄影、资源调查、拓展训练等丰富的团建活动。春天,我们走进牡丹花海,体验生命的蓬勃向上;夏天,我们漫步在乡间田野,体悟思想的宁静致远;秋天,我们徜徉在向日葵小镇,感受“一心向党,不忘初心”;冬天,我们“凝心聚力,‘绳采飞扬”……走过了共同的四季,教师们获得了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是心灵的洗礼、理念的传递,责任与爱的担当,更是一股巨大的发展力量。
4.展示课程,錘炼师德
我园通过师德演讲、岗位实践、家长学校、社区互动、友校互动等模块中的系列特色活动,让教师的道德修养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慢慢地提高,亲身感受到教育的意义,从而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如社区互动模块中,团队成员走进家庭和社区,在不同场所进行政策宣传、答疑,经验分享、展示与帮扶等。有聚焦当下热点话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的“以法之名‘典亮生活”民法典宣讲活动,有“我心向党”党史教育活动,有“花开有时,衔接有度”幼小衔接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团队建设效应。
为了让师德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园制订了全面的考核标准,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激励广大教师强化师德师风意识,做有信仰、有追求的好教师。主要考核模式包括:
1.常态化考核
制订评价细则,每条细则赋予相应分值,成立师德师风考核小组,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实施积分管理,考核结果与教师学期、年度考核挂钩。
2.民主评议考核
每月通过自我推荐和组内民主评议的方式选出本月该组的师德师风之星,由师德师风考核小组在公众号中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在校本研训活动中加以学习。
3.家长满意度考核
将园所评价和家长满意度评价进行动态链接,建立家长在线信箱,在公众号设置专门的留言栏,并每月邀请家长线上填写满意度调查。对一经查实的有损师德师风、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记录、教育,在各项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教师是立园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我们坚持在探索中谋发展,在课程中见成效,努力实现师德由外在规约走向内在自律,并外化于行动的自觉行为,以师德园本课程持续提高师德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