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大班社会活动“合作力量大”是我们年级组开展的“一课三研”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幼儿合作使用积木、纸板、纸盒、罐子这些材料,按照小动物的居住要求搭建房子。选择这一活动内容是因为幼儿对建构房子很感兴趣,也有丰富的建构经验,所以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但是在活动设计和组织方面,却出现了许多问题。通过“一课三研”活动,使该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变得越来越合理,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交往、合作等能力的发展,也让老师们在观摩、反思中获得了理念的提升,积累了开展社会领域活动的宝贵经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把整个绘本故事作为一个引子,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去发散、拓展、掌握各种经验技巧。但有时我们可以浓缩绘本、跳出绘本,深挖其中的知识点,让一个知识点生成一个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让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学活动的环节更加紧凑、流畅。
案例一(调整前):在活动的第一环节,老师和幼儿间隔围坐一圈,大家一起观察自己面前的一些材料:纸盒、纸板、罐子。接着老师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要用这些材料来搭一间房子,看谁搭得又快又好。”于是孩子们满怀兴趣地开始自由搭建房子。等孩子们差不多都搭建好了,老师说:“你们搭得真快呀,一下子就搭完了一座房子。老师这儿也有一座房子,大家一起来看看,觉得这座房子怎么样?”于是,跟随电视屏幕上播放的一个个画面,师幼一起开始欣赏绘本故事。在欣赏绘本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讲述了其中一幅画面,让幼儿了解小动物们对居住房子的不同要求。
案例二(调整后):在活动的第一环节,老師和幼儿间隔围坐一圈,大家一起观察自己面前的一些材料:纸盒、纸板、罐子。接着老师出示一只小羊毛绒玩具,提出要求:“请你们给这只小羊搭一间房子,让它能够住进去。”于是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搭建房子。老师耐心等待孩子们都搭建完成后,便将小羊玩偶分别“住进”了孩子们搭建的几座房子里,让幼儿观察讲述房子搭建得是否合理,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小羊有了喜欢的房间,可是森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住进这样的房间,你们能帮帮他们吗?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们有什么要求,好吗?”老师边播放图片,边讲述各个小动物的居住要求:“小兔子说,我想住在一楼,而且要有草坪。小狗说,我想住在最高的楼层。小猪说,我想住一间最大的房间。小熊说,我想要住在兔子的隔壁。”
反思:从案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满怀兴致地搭建好房子后,想把自己的搭建成果介绍给大家。可是老师没有先让孩子们讲述各自的搭建成果,反而组织孩子们坐在电视屏幕面前观看绘本故事,而案例二中,老师在孩子们搭建的基础上,通过“小羊住房子”的游戏让孩子们介绍自己搭建的房屋,顺应孩子的兴趣需要,让孩子们分享成功的喜悦,而且巧妙地让他们懂得了怎样搭建房子才是最适合让小动物居住的,为合作搭建更大的房子做好了铺垫。另外老师还抓住了绘本中与搭建房子有关的知识要点,果断舍弃了绘本中的无关信息,简单清楚地制作了一幅图片,让幼儿在主动观察画面中明白了各个小动物对居住房间的要求,而不是像案例一中通过倾听故事去被动掌握。
经过调整后,我们把“阅”绘本变成“观”图片,让第一环节顺应孩子们的兴趣,明确搭建要求,水到渠成地为下面的活动环节做足铺垫。
合作是社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让幼儿在搭建大房子的游戏中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是活动的重要目标。我们期望幼儿合作的方法和能力是在自己尝试、探索、调整的过程中,自主去发现和掌握的。但是,在观摩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
案例三(调整前):在第一环节幼儿通过图片了解了小动物们的居住要求,准备动手搭建的时候,老师却开始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师:“那现在我们需要造一座大房子,里面应该有几个房间?”幼:“4个房间。”师:“可是现在每个人只有搭建一间房子的材料,怎么办呢?”幼:“我们可以一起来合作。”师:“这是一个好方法。那一座大房子要4个房间,你觉得可以几个人一组合作呢?为什么?”幼:“四个人,因为每个人有一间房子的材料,四个人合作正好可以搭建四间房子。”师:“那现在要去找一找朋友,四个朋友是一组哦,找到朋友和他们手拉手坐在一起。”
案例四(调整后):在第一环节幼儿通过图片了解了小动物们的居住要求后,老师马上提出搭建要求:“你们要根据小动物们不同的要求,动脑筋搭建一座大房子,让小动物们住在大房子里,而且还要让每个小动物都住进自己喜欢的房间。”于是,幼儿进行第一次的自由搭建,老师巡回指导,认真观察并用手机拍摄幼儿搭建的情况和幼儿合作的方法,最后请幼儿介绍搭建成果。师:“你们成功了吗?”幼:“成功了。”师:“你们是几个人搭建的?”幼:“四个人。”师:“为什么要找其他朋友一起搭建?”幼:“材料不够了。”师:“怎样做才能让别人愿意加入一起搭建呢?”幼:“我走到他身边问一问。”幼:“要有礼貌地邀请别人。”
反思:在案例三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把控太多,没有放手让幼儿自主寻找同伴一起合作,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教幼儿如何去找同伴合作,幼儿没有自主思考、自主寻求方法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了合作的方法。而案例四中的老师则放手让幼儿自己合作去搭建,在巡回指导中,提示孩子主动寻求同伴。在介绍搭建成果时,还引导幼儿交流如何才能找到合作伙伴。老师通过简单的提问,由“教”变“寻”帮助幼儿梳理了寻找同伴合作的经验和方法。
众所周知,幼儿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必然会预设到的。有了问题和困难才会引发幼儿的思考、商量、调整,大家找出问题的根源,一起发挥团队的力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提高合作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已经知道了如何让幼儿自己来“找”问题,而不是让教师来“说”问题,但找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案例五(调整前):老师让幼儿了解了小动物们的居住要求后,因预知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合作问题,便开始一步步教幼儿分工合作的方法:先要四个好朋友手拉手坐好,接着让幼儿在任务表上商量打钩,表明自己负责搭建哪间房子,最后拿着自己的一份材料走到指定的区域里,四个好朋友开始一起搭建。
案例六:老师让幼儿了解了小动物们的居住要求后,明确提出了搭建要求:“4人一组,根据小动物们的不同要求,合作搭建一座大房子,让小动物们能一起住在大房子里。”接着,幼儿开始自由组队搭建,老师巡回指导,并及时引导幼儿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认真观察并用手机拍摄幼儿搭建的情况和幼儿合作的方法。最后请幼儿介绍搭建成果,在幼儿介绍时,老师结合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有没有成功让4个小动物都住进喜欢的房间?是几个人一起搭建的?合作搭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通过师幼有效互动,及时反馈、小结幼儿合作的方法。
反思:我们经常说:“不要注重幼儿的学习结果,而要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但在案例一中老师注重幼儿搭建结果,所以就灌输式地教幼儿按部就班地去分工合作。虽然幼儿比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避免了各种问题、困难的出现,但其实幼儿没有真正掌握合作的方法,如果以后遇到相关的合作任务时还会不知所措,还会习惯性地等待老师告知方法,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发展。而案例二中的老师放手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让幼儿在遇到问题、困难时自主思考解决,主动探索交往、合作的一些方法。最后在请幼儿介绍的过程中,老师注重让幼儿自己找出问题,并积极思考、交流解决的办法。有的幼儿虽然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但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也会一起想办法解决,探求分工合作的方法,这才是幼儿宝贵的财富,也让幼儿习得了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