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生命成长中的仪式与姿态

2022-05-30 10:51杨柳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幼小学段幼儿园

杨柳

今年第11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幼小衔接是当前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议题,也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活动。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这为重新审视、加强幼小衔接工作迎来新的契机。

一、疑虑:“百步九折萦岩峦”

幼小衔接,对幼儿来说,是他们人生早期经历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事件,作为生命的年轮,展示着生命的姿态,如同仪式一样会烙印在他们记忆深处。对于离开自己熟悉的幼儿园,结束三年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教育生活,步入自己既向往又陌生的小学,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视角和体验感受。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幼儿会如自然花开般地迈进小学的大门,但也有不少幼儿会表现出种种疑虑,这种疑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如,幼儿园教师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的半日活动以熟悉小学环境,消除其对小学的陌生感,激发其入小学的愿望,但实际上,有些幼儿可能在内心感觉“小学比幼儿园大多了,在校园里参观时绕来绕去,像走迷宫,我以后时间着急会不会找不到自己的教室啊”,流露出一种环境疑虑。不少家长也常常为孩子报各种各样入学前的辅导班,又是识字又是拼音又是书法等,通过提前学小学的课程知识,帮孩子做入小学的准备,但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还会因辅导班的作业多和难,感觉“上小学后可能会有更多作业,做不完怎么办”,流露出一种学业疑虑。不少幼儿认为“上小学可以交到新朋友,学到新本领”,但有些幼儿内心的另一个角落,可能也感觉“小学里陌生的大孩子是否会欺负我”,流露出一种交往疑虑。有学者调查,当幼儿园孩子被问到“你觉得小学老师是什么样的,你会喜欢小学老师吗”时,不少幼儿给出的答案是“小学老师很严格,我们做错了事会被罚站”“幼儿园老师都很好看,小学老师有些凶”[1],流露出一种对老师的疑虑。凡此种种,对幼儿来说,上小学是一个既充满兴奋和期待,又不时会体验到紧张、担心和疑虑的复杂未来。

二、正视:“解铃还要系铃人”

面对幼儿的疑虑,我们要深知,打消幼儿疑虑最终还要依靠幼儿。表面上看,幼儿幼稚脆弱,但在他们的世界里,却是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亲身经历者、创造者和体验者,是他们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角。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要突出幼儿的“主人翁”地位。

第一,要正视“幼儿声音”。这不仅仅包括给幼儿提供话语表达的机会,更要提供他们对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转换过渡的所有认识、理解和感受表达的机会。作为教师,既要基于幼儿的声音,去改进审议幼小衔接课程,更要将幼儿作为积极行动的主体,让他们参与到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使他们有机会在早期的教育生活转换的过程中施展自己的力量。比如,在具体的活动实施中,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园大班幼儿,可以借鉴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究,实地探访小学,调查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亲自比较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与联系等,来正面回答幼儿的声音。

第二,要正视“幼儿心理”。要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建构对未来小学生活的认知,不断重审自己以往对上小学的认识,调整认识的偏差和误区,化解种种担心和疑惑,形成对上学的合理期待,从而真正形成“我要上小学”中所蕴含的幼儿正常心理。这样的正常心理,可以使幼儿所积累的成功经验转换为过渡经验,作为一种原初性的经验范式,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更长远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衔接。

第三,要正视“幼儿留恋”。知道自己即将离开幼儿园,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留恋。如何让幼儿在“留恋”中生发新的“期待”?在幼小衔接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我們通过利用诸如幼儿在园三年中的成长档案袋、关键事件的照片和小视频、代表性的作品、使用过的物品等,让幼儿在体会积极情感的同时,想象未来的美好,激发他们迎接新事物的决心和力量,以此来体验自己慢慢长大的喜悦感和自豪感,以及面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心和勇气。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建构起“向前看”的积极有力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顺利由“幼儿园小朋友”的角色转换成“准小学生”的角色。

三、应对:“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做好进入小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学习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准备等。为此,作为幼儿园要想方设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幼儿入学时面临的适应性问题,科学设计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幼儿园要强调“直接感知适应”。要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动手操作等直接感知,来鼓励幼儿积累大量含有他们自己的深度体验的感性经验和具体化认知,满足他们基于具体情境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审美感受能力。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当他们在动手搭建楼房时,需要考虑在空间上如何布局;搭建内部楼梯时,会运用递增或递减的数学方法;搭建高架桥时,会考虑坡度与桥墩高低序列的问题,等等,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初步经验,养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园要强调“概念学科适应”。要引入一些抽象化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户外活动分享环节,要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等表达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感受,这其实就是他们表达叙事抽象能力的绝好发展机会。再如,在数学活动中,围绕“数”与“形”相关的内容开展的游戏,旨在通过学习使幼儿获得必需的体会数学内部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关键能力与品格意志[2]。所有这些都是他们日后进入小学展开符号化、概念化、学科化学习的经验原点和智慧支撑。

幼儿园要强调“语言交流适应”。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日常随机交流、有组织的集体或小组会谈,或运用绘画访谈等,把绘画作为幼儿的一种表达方式,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或者感受简单地画出来,并据此讲一讲自己所画的内容。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作为成人的教师和家长,能比较充分而深入地触摸到幼儿在入学之前对未来小学生活的种种微妙而鲜活的预期和期待,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幼儿对语言交流的认知,为其进入小学奠定更厚实的语言基础。

四、期待:“开窗放入大江来”

幼儿的发展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虽然不同学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但是一个孩子绝不可能从前一学段跨入下一学段的那一天起,就突然完全失去前一学段的年龄心理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他在学段的转换过渡期,必然是前后两个学段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存在,而且互相叠加。因此,各学段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而是要上下游相互支持。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链条中,只有学段之间的衔接之桥畅通、稳健而有力,才有利于幼儿从前一个学段顺利过渡到后一个学段,才能使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畅。

小学不能消极地等着幼儿怯生生地走近它,而要积极转变让幼儿被动适应学校的认知和做法,满腔热忱地关注他们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在教育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文化创设等各个方面主动调整,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活动环境、学习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幼儿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感,支持幼儿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心理,促进幼儿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要张开双臂迎接幼儿的加入,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激活和链接幼儿在学前期所获得的经验,以提升学习的适应性、有效性。

差异性、个体性是所有学段必须重视的问题。小学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各位幼儿在原有水平、进步状况和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所有幼儿提供有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促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要设置好入学适应期,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根据需要适度调整作息安排,并提供一定数量生动浅显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幼儿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所有的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小学成为适宜于幼儿的教育环境,以使幼儿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持续的发展。

五、践履:“绝知此事要躬行”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创建于1949年6月,始名为“苏北地区盐城分区保育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幼儿园,有着悠久的办园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学合理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其主要实践是:

第一,在辦学理念上加强系统性设计。站在幼儿立场来构建保育教育活动,深度融合陈鹤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思想和陶行知关于“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将幼儿的主体性向生活延伸、向家长延伸、向社会延伸,形成“优化集体活动、创设和谐环境、强调幼儿实践、家园共同教育”的办园特色,为幼小衔接的科学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在课程开设上加强针对性引领。依据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我园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印的《幼儿园德育读本——升旗仪式上的讲话》和正式出版的《1+1+1——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园本教材,强化对幼儿进行品德养成教育、科学启蒙教育。既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又拓宽幼儿的视野;既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又有利于幼儿为入学积累社会经验。

第三,在活动开展上加强递进式引导。邀请小学教师、高校的教师一起设计各种保教活动。比如,创编幼儿喜爱的、充满童趣、活力四射的小中大班递进式早操,让大班的早操赋予小学早操的元素;在小班举行“人小本领大、萌宝来当家”自我服务小能手趣味运动会,在中班开展“球球大作战”趣味运动会,大班则进行“挑战无限、‘绳彩飞扬”趣味运动会。每个年段、每个学期层层推进,渐渐向小学靠拢,让大班的幼儿感觉小学生活似乎已经扑面而来。

六、理想:“东风吹柳万条斜”

幼小衔接,不应是冷冰冰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样的推动,而应是有温度的生命成长的生态,是生命中的鲜活的成长仪式、成长轨迹。这种仪式和姿态,自有其浪漫、自有其生动、自有其理想,一切有如“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的自然美好。我们的幼小衔接的教育理想应该是这样的:一是实现“幼小无缝衔接”。虞永平教授多次强调“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这就启迪我们幼儿园,大班也要设置入学适应期。这两个适应期要追求最大交集面,在游戏、学习方面尽量一体化、交融化。二是实现“幼小自然衔接”。“不施催熟剂”刻意为之,“不求胜心切”拔苗助长,而要从幼儿的能力和实际状况出发,让幼儿自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爱锻炼的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激发幼儿对成长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三是实现“幼小趣味衔接”。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乐趣令人愉快,趣味会让我们在寒冬腊月里期盼阳光,在酷暑盛夏中寻觅阴凉”。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步同样需要我们让幼儿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充满动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了趣味就有了接受新事物、乐于生活、善于学习的适应状态。四是实现“面向全体的衔接”。面向所有幼儿的本质是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化。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在开展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忘记有那么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更大的耐心和努力,因为他们同样期待顺利地进入小学读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昕身.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究[J].中国教师,2022(6).

[2]李盼.基于幼小衔接幼儿数学认知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11).

猜你喜欢
幼小学段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