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上培训,大多是PPT在讲课,而非“活生生的人”在讲课。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的PPT,做起来麻烦些,但能让听课教师感受到讲课者的那份认真。坚持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是对组织者负责,是对听课教师负责,其实也是对自己负责。
关键词:线上培训;PPT制作;讲课;“活生生的人”
“战疫”快三年了,我一直想写这篇文章。
2022年7月16日,北京教育学院的王建明主任约我给高中数学教师讲课:“华老师好!现邀请你给国培计划——领军教师高级研修班(高中数学北京教育学院培训班)做一次报告。报告话题是‘立德树人新形势下的学科思政融合。报告时间是2022年9月10日上午8:30—11:30,中间休息时间你自由掌控。腾讯会议形式。你看是否可以?谢谢!祝夏安!王建明。”
我虽然是小学数学教师,但也多次与高中数学教师交流——能把自己喜欢的数学和高中数学老师分享,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我欣然同意。王主任随后提示我:“华老师,你不用管高中数学的内容,用小学的例子即可。中学老师很喜欢听你的报告的。再次感谢华老师!”
9月10日上午,我与来自江苏、山东、广东、湖北、重庆的高中数学领军教师分享《数学育人的实践与思考》。我先用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半条被子》打开话题,然后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的代表课,与高中同行交流什么是数学育人、为什么要数学育人、怎样才能数学育人。互动研讨环节,大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认为我用数学来育人,坚持课程思政,不是偶然为之,实乃一贯追求,十分感佩。
时间一晃而过。虽然是线上分享,虽然是跨学段交流,双方都感觉意犹未尽,3小时的光阴不曾被辜负。
技何至此乎?
互动交流中,我坦诚相告:“我很重视线上交流时屏幕的画面比例和结构。大家都是领军教师,肯定有很多线上讲课的机会。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通常情况下,线上讲课时,屏幕的主体都是PPT,主讲人画面都被放在屏幕一角,且很小,手机上就是2平方厘米。而我讲课时,主讲人画面是整个屏幕的六分之一。”
常听到抱怨:线上讲课特别累,效果还不好。是疫情之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如此?不尽然。只要我们肯思考,便可以做得更好。
究竟是讲课者讲课,还是PPT讲课?屏幕中,谁该是主体?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总结出的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给我们什么启发?现在的线上培训,大多是PPT在讲课,是不是该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
交流中,我还分享了当天早晨听到的一则“罗胖60秒”。其文字内容如下:
今天是教师节,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好老师?标准答案就是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回想这几十年,我遇到的好老师无数,但是真正让我产生巨大改变的人,其实并不是那些教给我知识和道理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痴迷于自己正在干的事的人。
比如说,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先生,他讲课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他吟诵古典诗词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痴迷的神态,令我记忆犹新。后来回想,不是那些知识,而是他那种神态,才是真正带我入门的东西。
所以你看,任何一个领域都是由一大堆技能、历史、工具组成的,而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把那么多细碎的零件拼接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魅力。而把这种魅力展现给别人看,就是好老师啊!
痴迷的神态,是看到的,是感受到的。如果讲课时,听课者看不到、看不清我们的神态,效果将会如何?
怎样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
为了把自己对所讲专题的“痴迷的”“魅力”展现给别人看,在制作课件时,我会在PPT的右上角留出六分之一的空白,专门呈现主讲人画面。制作初期,我是凭感觉留出空白的,前后大小不一,主讲人画面有时会遮挡文字。后来,我设计了一个屏幕六分之一大小的长方形色块,制作课件就省事多了,留出的空白,前后的大小和位置都一致(如图1所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还会提醒培训组织者,事先熟悉画面调整的方法。一次,培训者没有事先熟悉画面调整的方法,临时抱佛脚,几次尝试都没成功。她电话与我商量,能不能我先开讲,后面他们再调整。我说:“我讲了,效果不会好,为什么还要讲呢?”
事后,我请教徒弟管小冬局长,如何教会他人画面调整的方法——因为他是高级程序员。我将管局长教我的画面调整方法取名为“华应龙模板”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使用“腾讯会议”时,在主讲人开启屏幕共享后,主持人先将“演讲者视图”设为“右侧成员列表”模式,再点击“全屏模式”图标,这样就可以用鼠标随意调整窗口的位置和大小了。
2022年5月,线上化错教育研讨会中,我的一位徒弟图省事,制作的PPT都使用头像左侧的长方形区域,头像的下方都空着了。我问他:“这样的结构美吗?如果是这样,那头像就应该从上到下了,该是三分之一,而不是六分之一。”我告诉他,有时,我会在头像下方留几个字,那就有些“花看半开”的意味。
线上讲课使用的平台特别多,今天“腾讯会议”,明天“小鹅助手”,后天……操作方法不一。无线网络有时也不稳定。于是,我以不变应万变,提前录好讲课视频,到时候再加上直播互动研讨环节。
我们无时无刻不把内心的感受“写”在脸上,“写”在声音里。因此,录课时,对着摄像头,我提醒自己要习惯“对牛弹琴”,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心态来录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大家对我线上讲课的反响都很好。
届时,播放视频,我就同步听自己的课,是“监听”,是“复盘”,也是“反思”。我会记下不恰当的地方,下次讲课会加以改进。听自己线上讲课和听自己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的感觉差不多,我如数家珍的神采,能把自己也感染了,正所谓“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顺便说一句题外话。一所大学邀请我线上讲课,要用国外的某个平台。我坚决不同意:“这个平台比我们的好吗?好在哪?”“如果不改用国内的平台,我就不讲。”后来,采用了国内的平台。我一直记着“南开之父”、大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他说:“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2022年的教师节恰逢中秋节,收到的问候微信特别多,应接不暇。有些是没头没脑地群发的,我颇为反感:既然图省事,那就别发,岂不更好?某年的春晚上有首歌很火——《群发的我不回》。大家都心有戚戚。可到了过节,还是有不少人喜欢群发。这背后是什么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的公式,可是,为什么对线上培训大多是PPT在讲课习焉不察?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要做到“致良知”,就要“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说:“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的。”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改变自己,是为了“致良知”,是为了“为善去恶”。
微信问候,点对点,是麻烦些,但情真;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的PPT,做起来麻烦些,但我相信,听课教师能感受到那份认真。两件不同的事,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每次讲课都坚持让“活生生的人”来讲课——这是对组织者负责,是对听课教师负责,其实也是对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