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见,赞成主流意见的人可以充分表露自己的态度,持异见的人则会保持沉默。结果,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中,持异见的人会越发沉默。“沉默的螺旋”有其心理基础——害怕孤立、趋同大众,即所谓“孤立的恐惧”。人们习惯与多数人为伍,却并没有思考多数人是如何成为多数人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也是一个微型社会,“沉默的螺旋”同样存在于课堂教学中。
执教冯至先生的《表里的生物》,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种会发声的生物。事实上,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会发声的是里面的弹簧。我们知道,科学发现必须符合事实。不符合事实的,一定不是科学发现。那么,‘我的发现还有意义吗?”
结果,全班30位学生,选择“有意义”的有29位。大家一致认为,“我”发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是有意义的。只有一位学生选择了“无意义”,他坚持认为:“事实就是事实,‘我首先被有限的经验局限了思考,在得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之后,就开始故步自封,没有继续探索下去,没有继续完善自己的思考发现,这终究是没有用的。就像‘地心说的提出者托勒密一样,只是观察到了一点皮毛,就开始大力宣扬‘日心说的错误,最后被事实击垮。所以,当我们得到一个发现,必须要经过多方求证,不断地考量,进而得出正确的理论。”1∶29!我先建议全班为这位学生的勇气鼓掌。接着,分析这位学生的发言:从结果入手,提出了严谨思考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持之有據,言之有理。我又建议全班为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鼓掌。
很多情况下,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大众传媒,可以使大多数学生与主流意见保持一致,也可以使少数持异见的学生陷入“沉默的螺旋”。渐渐地,少数学生就会放弃独立思考,多数学生也有可能在规避“孤立的恐惧”、获得群体安全感的同时,满足于对问题的浅层次认知。对此,我们必须警惕。
保持个性,独立思考,不被多数人的情绪舆论所裹挟,是何等珍贵又是何等稀缺!我们的课堂,理应为保护并催生这种可贵态度、高贵精神、稀缺自由而持续努力。(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