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遗传承路径

2022-05-30 12:43何静沈菊
炎黄地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武夷茶百戏遗传

何静 沈菊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力提升,大家开始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大力追求。国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帮助群众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中感受文化带给人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感。武夷茶百戏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在基于对武夷茶百戏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推进乡村非遗传承路径研究的重要实际意义,并且解释了当前武夷茶百戏文化在乡村非遗传承路径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非遗传承的具体实施策略,全面振兴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当前国家大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加大家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而非遗文化大多又流传在乡村或者古村落中,由于经济落后以及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武夷茶百戏文化是基于茶文化的深入研究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非遗传统文化,其历经了沧海桑田以及时代的变化,仍然被当代人重视和传承,这有助于茶百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更加崭新的内容与创新发展。

武夷茶百戏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基础深厚,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喜爱,且远销海内外,使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武夷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与此同时,武夷山茶的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且茶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从而产生了武夷茶文化。武夷茶历经时代变迁,它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1]。武夷茶百戏就是在茶文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茶艺,从古代就形成,近代有所发展,類似于现代的咖啡拉花。具体而言,茶百戏源于唐朝,到宋代时期被无数文人墨客推崇,达到顶峰,留下了许多关于分茶的优秀古诗文。此后这种技艺渐渐衰败或者被其他新奇的事物替代,直到2009年才被重新关注,进而使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恢复。茶百戏还可以称为“分茶”“水丹青”,通过点茶、分茶的方式使得物象通过茶汤纹脉显示出来,而物象的呈现与点茶时产生的茶汤泡沫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茶汤显现的纹理结构层次较为复杂,丰富自然且富有灵动性,在同一茶汤中可以观察到图案的各种变幻形式,而这种独特的形式也表达了中华艺术中所蕴含的意境美、线条美以及朦胧美,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本身也非常适用于表现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花鸟山水图案等。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在清水中利用茶本身所含有的丰富特质表现字画的独特形式。经过现代人的不懈努力,将演示茶百戏的茶体种类由先前的绿茶发展至红茶、黄茶、白茶等,而山水图案延续的时间也由瞬间延长至2—6个小时,进一步扩展了茶百戏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空间,促使非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拥有新的发展机遇,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推进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路径研究的重要意义

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武夷茶百戏文化属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而当前采茶、种茶等行业需要的人工成本较高,从事此类行业的大多是乡村中的居民,他们跟茶叶打交道较多,懂得一定的种植技术以及采茶技术。在当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茶文化以及茶百戏等传统茶艺在一定程度上被大众忽视。当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被重新提上日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我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尤其是对武夷茶文化的重视与关注很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具体而言,茶百戏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对茶叶以及茶叶制作工艺的深度研究,而茶叶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光照以及恰当的水分,在城市之中培育茶叶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若能在乡村中找到合适的地方种植茶叶,进而发展茶百戏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能够催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回乡,为乡村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进一步壮大乡村非遗文化人员队伍。当前各类非遗文化小镇的建设使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

由于武夷茶百戏文化在近代才被人们熟知和传承,大家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刻。而现在推动武夷茶百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促进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有效传播[2]。具体而言,武夷茶百戏文化更多呈现的是优美山水图景,这样的风光画卷大多存在于村落或者大自然的山水之间,这些自然景色能够为茶百戏的技艺创作带来一定的灵感,如山水图画、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呈现的内容与形式,使得乡村风光以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眼前。另外,在乡村之间推行茶百戏文化,能够进一步增添乡村文明的深刻内涵,丰富其思想形式。具体而言,加强对乡村地区非遗文化尤其是武夷地区乡村人民茶百戏文化的有效传播,能够增加乡村地区人们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了解,不断挖掘出更多关于武夷茶百戏文化的有关知识内容,增加乡村地区人们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深刻认知,增强其文化厚度,进一步提升乡村人民的整体素养,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奠定一定的文化与物质基础。促进茶百戏文化在乡村地区的传播,有助于挖掘本地区所蕴藏的非遗文化,以此提升乡村地区非遗文化的数量和质量。

当前武夷茶百戏文化在乡村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断层

当前国家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当前乡村地区大多是老年人或者留守儿童,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使得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缓慢,导致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推进受到阻碍。武夷茶百戏文化在近代才被大家所熟知,非遗传承人相对较少,而武夷茶百戏文化对非遗传承人的水平和素质要求较高。村庄中不具备开展武夷茶百戏文化传承的有利条件。掌握武夷茶百戏技艺,需要传承人结合大量理论与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包含的风险系数较高,所以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与其相关的专业,这导致武夷茶百戏非遗文化的传承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基础。非遗文化的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当前很多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年事已高,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参考和借鉴的文化资料有可能越来越少。所以非遗文化传承人之间的断层使得武夷茶百戏文化在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中面临重重困难[3]。

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尚待提高

促进武夷茶百戏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有效传播,能够扩大非遗文化在乡村地区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其的关注度。但当前公众对文化的认同感有待提高,尤其是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茶百戏文化曾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断层,导致现在所能够查阅的文献资料有限,能够展示其技艺的相关人员也较少,使茶百戏文化的传播范围仅局限在一小部分人之间,所以大家对其的关注度较低。大家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无外乎是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对相关非遗传承人的走访调查,但年代久远且之前信息技术不发达,再加上纸质资料不易保存,使得大家能够参考和借鉴的文献资料更少,人们缺乏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深度了解,也就不能够为其制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而且乡村经济的发展较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各类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还相差较远,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传播非遗文化专业场所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规划,很多非遗文化的推广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使得公众的认同感不高。另外,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大家很难有时间细细品味茶文化中所积淀的岁月痕迹,导致大家对茶百戏非遗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

促进乡村非遗传承的具体实施策略

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

当前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不受重视、乡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武夷茶百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国家和政府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将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5]。其一,充分考虑农村地区与茶文化之间的结合,打造非遗传承旅游文化小镇,因地制宜地对传统非遗文化,尤其是茶百戏文化进行合理的传承与创新。具体而言,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团队深入广大农村地区,探寻非遗文化与地区自然特色相融合的契机,针对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发展茶百戏文化的茶叶进行精心栽培与种植,并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大量茶叶种植技术的普及以及茶百戏文化与技艺的相关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武夷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素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其二,除了茶叶种植,还可以建立茶叶采摘园以及与茶百戏文化相关的瓷器作坊,打造茶百戏文化一条龙的专业文化旅游小镇,使得人们在街头巷尾就可以看到茶百戏技艺的演示,在丰富大家娱乐生活的同时能够提升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的文化素养。其二,融合周边的旅游景色,增强地区联动效应。对于那些不适宜开展茶叶种植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运用现代的绘画技术,在各家各户的墙壁上描绘出一幅幅非遗文化传承的画卷,将武夷茶百戏文化的传承与其他非遗传承结合起来,使民众形成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大视野观念,不断提高大家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非遗文化的重视。乡村地区的人们由于文化素养不够高,再加上交通不便,能够接收到的各类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这导致大家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度不高,打造旅游文化小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压力,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三,注重对当地旅游业服务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尤其是对非遗文化内涵以及茶百戏技艺与知识体系的有效指导,提升当地旅游服务业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非遗传承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科普传播,公众参与

要想使得非遗传统文化尤其是茶百戏文化在乡村地区得到深入发展,需要加強对茶百戏文化的科普传播,积极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6]。其一,加强科普传播。借助大量的传播媒介与传播平台,将传统信息传播媒介与新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型信息传播平台相结合。可以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节目中加入对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加大对乡村非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加强人员队伍建设,走访各大农村地区,寻找遗失在广大乡村地区的珍贵非遗文化。另外,可以在抖音、快手等新兴直播平台上对茶百戏文化以及茶百戏技艺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可以从茶叶的选择、泡茶手法以及技艺的展现等层面着重进行镜头描写,并在背景中融入对当地乡土人情以及山水风光的展示,将茶百戏文化与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镜头就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激起大家内心深处对非遗文化以及乡村优秀风光的无限向往。其二,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从而进一步了解武夷茶百戏非遗文化的精髓与特色。推动非遗文化尤其是茶百戏文化进驻学校,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且现场对茶百戏技艺进行演示,增加其真实性,使得学生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提高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非遗传承人群

针对当前非遗传承队伍人员较少、人员之间年龄差距较大的问题,应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群,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群,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其一,高校可以设置相关专业,鼓励优秀大学生积极从事非遗文化的相关工作,增强其对武夷茶百戏文化的了解以及技艺的掌握。其二,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在城市中有所体现,还要深入广大乡村地区,在全社会形成对非遗文化重视的热烈氛围。由于武夷乡村地区有着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空气和水源条件,能够为茶叶种植带来便利,自然也有助于茶百戏文化在乡村地区的继承与创新。再加上很多乡村地区的老人对非遗文化还留存着记忆,能够指导大家进行非遗文化的延续传承,为培养非遗传承人群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7]。

当前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武夷茶百戏文化又在非遗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在加强乡村非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思考对武夷茶百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策略方法,有助于国家非遗文化的永续发展,增强民众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邵的湾,陈宝龙.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以福建武夷茶为例[J].东南传播,2021(05):74-76.

[2]陈志娟,李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2(05):65-67.

[3]潘梓介.非遗媒介化生存路径探析——以涌溪火青制茶工艺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251-253.

[4]陈奕思,何玲玲.佛山醒狮: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传承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1):76-78.

[5]叶淑媛.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方法与路径——以甘肃省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8-15+129.

[6]吴剑豪.福建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5):70-78.

[7]夏能权.乡村非遗传承人群培养路径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46-47.

猜你喜欢
武夷茶百戏遗传
非遗传承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明清时期武夷茶鉴评辑考
悄然崛起的武夷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