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娜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加强对各类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并以学生实际为基础,通过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近距离感知、了解传统文化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下,领悟华夏传统思想的智慧,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塑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借助传统文化感召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力,拓宽学生认知视域、丰富人文涵养,使其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有利于德育内容传授
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研究,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德育内容,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高效落实,促使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获得提升。同时,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实际例子,可以将抽象的德育内容具现化,有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并在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思想的延伸,对小学生个人不良行为提前预防,使德育对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纪较小,思想与意识形态尚在发育,对德育内容的敏感度更高,可借助语文知识促使德育内容得到持续渗透,从而推动小学生能力和思想获得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所谓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才能确保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德育理念的渗透,可以促使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阳光健康的人格,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可以有效进行抵御。
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在具体操作中,要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让德育的内容和本堂课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种科学性渗透原则可以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可以保持统一性渗透原则,保证德育和课堂教学在内容与方向的一致性,通过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方法可以既让学生收获语文知识,又培养了其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行为品德水平。比如,教师可以从介绍民族英雄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理解“国家”“民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爱民族、爱国家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科学引入德育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科学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开展与红色资源、爱国精神相关的德育活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涌现出很多珍贵的历史作品,这些作品是革命战争岁月的真实记录,也是红色精神的传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40多篇优秀的历史作品,这些文章有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经典文章,如《七律?长征》《为人民服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这篇课文通过雨来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小英雄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彰显了革命英雄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这样的课文还有不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教材中还有和平时期的作品。如《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讲述了古代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和现代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飞速发展。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很多当前科技发展动态,燃起心中的爱国之情,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结合教材背景,融入德育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经典美文,也都有独特的时代背景。教师在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时要关注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更好理解文章做好铺垫。例如,笔者在进行《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在备课时搜集了充足的背景资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它是江苏无锡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在青年时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各种爱国运动,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革命家道路。陆定一以笔为枪,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了团结人民打倒敌人的有力武器。陆定一始终坚持学习,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教育事业。笔者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将文章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都给学生做了详细介绍,明确作者的创作目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顺应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要求,在给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具体讲解,以多重教学方式全方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并展开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得到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落实德育理念渗透。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思想内容需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思想和文字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内容可以更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差异特别是学生的不同思想情况,要选择恰当的德育内容,推动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帶领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活动,通过这篇文章内容的阅读,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在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针对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段落含义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心思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形成深刻感悟。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谈一谈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看法。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笔活动,让学生将自身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可有效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掌握,可以加强德育理念渗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还可有效促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写作技巧得到改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并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助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推动学生获得个性化成长,构建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德育认知
在“大语文”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外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利用课外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效果有时比课堂教育更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分析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道德认知,最终实现道德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对文中“我”和母亲的对话进行分析时,笔者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这段对话,然后问学生读完这段对话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读出了母亲的忙碌。”接着,针对“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它爱看书的”这句话,问学生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让它们感触最深。有的学生回答:“塞,这个‘塞字表现出了母亲对作者的爱和期盼。”笔者顺势说:“是的,这是一位十分通情達理的母亲。很普通的一句话,却道尽了她对自己孩子深沉的爱。”由此,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体会。但自己对父母的爱,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或羞于表达。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菜、晾衣服、打扫卫生等。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父母的辛劳,懂得今后要帮父母承担一些家务。通过这样的课后实践,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
举办多种活动,加强实践融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它们喜爱参加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所以,教师要将眼光放长远,扩展学习场地,在课余时间举办形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培养学生的德育精神,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提升自身的品德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汇演或者手工活动,让学生学习包粽子、包饺子、做月饼等,通过自己排练节目以及亲自动手制作,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在趣味的活动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学雷锋月”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爱心组织联手,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旧衣物捐赠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在环境宣传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习垃圾分类的方法,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在国庆节、建军节时举办演讲比赛、合唱比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燃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学习没有终点,教师要把眼光放到课堂学习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感悟,在实践活动中立德。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德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恰当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消除课内学习语文知识的枯燥和倦怠,缓解学习的紧张和压力,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开展课内学习。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主题,设计丰富合理的实践活动,协调好实践活动与课内学习的难度和用时,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具有两个重要意义:一个是通过德育实践加强语文学习,另一个是利用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要教育学生保护地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后,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环保实践活动,在校园里开展保护校园环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自身出发,维护班级环境,再从班级到校园,从校园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由己及人,由小及大,从约束自己到帮助他人。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明白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帮助他人,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无德不立。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既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在于帮助学生立德。这是小学阶段培养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但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将德育的鲜活素材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和各活动中,通过课堂上讲述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教材中刻画的鲜明具体的形象,衬托特定的时代背景,渲染作者的丰富情感,使小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推动教学体系向育人实效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