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怀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和谐平等、学生热爱与向往的集体中,学生因为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并因为良好的集体环境经常受到暗示,这种暗示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种效果被称为集体的“灵光效应”。因此,我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横向的日常行为管理小组和纵向的分层管理团队相结合的办法,纵横结合、互补互利,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一、日常行为管理小组分配的具体细则
(一)小组的构成方法
笔者以上学期期末考成绩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选举组长。之后,小组成员为所在小组设计一个能够体现自己小组特点的组名,并设计宣传画在班内张贴。宣传画要求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姓名、小组格言和奋斗目标等,每名学生还要制作简易的座右铭,标出自己所在的小组。
(二)小组的活动及职责
安排座位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每次班级座位滚动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小组集中活动。其中,组长的职责为收发各科作业,维持本小组的课堂纪律,组织组员打扫卫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每周班主任评出优秀小组3个,优秀小组的组长成为优秀组长,优秀组长个人加3分并可以參评期末优秀班干部。组员的职责为服从组长的管理安排,协助组长搞好工作。每周每个优秀小组评出一名优秀组员,优秀组员个人加2分并可以参加期末三好学生评选。
除了组织组员参加班级日常活动,组长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义务劳动等,班级对这些活动给予加分;小组之间可以结成互助组共同参加集体活动,或邀请其他组的学生来辅导自己小组学习,或派遣自己小组的优秀成员帮助其他小组等,班级对这样的活动给予奖励。每次大型考试结束后小组进步名次评比,进步最大的五个小组有加分奖励,退步最大的三个小组各扣3分。
(三)小组的考评办法
每个小组的基础分为60分,班干部认真记录每个小组每天的得分,每周汇总一次,并将其展示在班级的小组评比栏内,按分数高低来评选优秀小组。考评涉及考勤、纪律、卫生、作业、两操等方面,每周有一名值周班长负责协调各方面的问题,记录、管理小组在其他方面的得分,应对班级突发事件。每周我们评出两个优秀小组和一个最差小组,优秀小组集体加5分,最差小组集体扣5分。
(四)个人考评办法
个人考评主要是对个别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加分,主要包括:影响较大的好人好事,班级进行重点奖励并上报年级和学校;被评为优秀组员的学生加分;每次大型考试进步较大的学生加分;每次集体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除此之外,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扣分。
此办法实施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很多平时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在小组成员的约束下,也加强了自我约束。小组制的优点还在于可以借助小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二、分层管理团队的分配细则
在班级管理状况良好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班上的尖子生在年级的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横向的小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班内的优秀学生因为分散在各个小组,很难有机会互相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竞争力下降。为此,我设计了纵向的分层管理团队,把班级学生分成3个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调整班级六人小组的功能,使班级管理更加人性化。初一、初二时,六人小组很好地发挥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但到了初三,面临中招冲刺压力,他们显然需要走得更快。因此,我在保留六人小组这一基本管理模式的同时,将以前由小组抓纪律、卫生、学习等各项工作,转变为小组主要抓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扣分制也从原来的个人小组结合,转变为扣分到个人。
第二,真正落实分层管理,即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此,在横向的六人小组管理的基础上,我建立了纵向的分队管理。如按照上学期考试成绩,我将班级分为3个大队,第一队20人左右,第二和第三队分别15人左右,各队选举队长和各科科代表,主要任务是收发作业。这样便于教师制订目标,分层布置作业。
两条管理主线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班级网状管理模式,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对自己正确定位。现在,在我面前的是一块即将成熟的麦田。而我,这个辛苦而又满足的农民,将尽心尽力地守望它,期待着硕果累累的那一天。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