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彩霞
如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在任何学科中,价值观念的教育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历史学科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简单来说,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具有使命感与自豪感,是人们不断奋斗的动力。对学生来说,家国情怀的养成无论对其当下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社会生活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且心理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初中生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正确的教育以及指引,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家国情怀教育,并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教学实效。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来对历史进行判断与叙述,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思想。同时,新课标对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要求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呈现了出来,而这一目标则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从目的与内容这两个角度来看,德育和家国情怀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优化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品质。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为载体开展德育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简单来说,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属性,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所以历史课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而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进一步突出这一教育功能。
第三,能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爱国、和谐、文明、公正等内容。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和家国情怀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内涵。同时,这两者的内容很多时候都是相辅相成的。家国情怀的基础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使受教育者以家国责任为己任,忠于国家,并及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最突出的教育智慧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技能教学,家国情怀教育还需要教师对学科的兴趣、对事业的信念、对工作的热爱,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也为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二、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障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遵循一些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讲,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适度性原则,避免学生出现理解偏差。教师应该明白,家国情怀只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其中一项内容,而家国情怀教育也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环节之一。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兼顾其他教学目标,而要避免过于偏重家国情怀的培养。此外,在历史课程中,并非所有课程均适合用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所以要避免套路化、模板化,而是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筛选,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要注意对家国情怀内容进行深度的解读,以免教学流于形式,冲淡家国情怀的神韵与内涵。
第二,尊重学生学情。初中是重要的学习积累阶段,相对于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在日常学习中容易产生敏感、烦躁等不良情绪。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這一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整个教学活动也仅仅围绕知识技能的传授来开展。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对历史的真正作用则是有所忽视的。而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同时,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也需要体现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比如,教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基本情况,体现出当时中外交往非常活跃。同时,也介绍了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了唐朝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结合本课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唐朝时期和外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情况,并了解一些典型的事件,知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等事件的重要影响。第二,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的原因,了解唐朝时儒家文化的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提高学生研读史料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从家国情怀培养的视角来看,通过设定这样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感受玄奘西行求法、鉴真六次东渡体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辉煌灿烂的唐文明对世界的重要意义。利用这些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国家认同感。总之,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合理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不难发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记载了很多历史史实以及相关的文献内容,在这些真实、客观的史料中,可以有效挖掘出很多与家国情怀有关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更加善于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家国情怀素材。利用这种方式,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这不但可以保障教学实效,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比如,教学“科学文化成就”时,笔者鼓励学生自主归纳了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就,并在教材中的相应位置做好标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2.1966年,我国首次成功试验了核武器的发射;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成功发生“东方红1号”,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而我国也成了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之后,笔者继续问学生:“同学们归纳的内容比较全面,我国能够取得‘两弹一星这样的成就,与无数科学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这些科学家都有谁呢?这些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和品质呢?”接着,学生再次结合教材进行了思考。而通过这一过程,他们也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身上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等精神品质。
(三)创设特定教学情境
为了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除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之外,还应采用更加恰当的教学方法。其中,创设情境无疑是当前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认知特点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教师如果仅仅利用语言进行讲解,那么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的感觉。而创设恰当的历史教学情境,设置活泼、有趣的课程内容,则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了解相关的历史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丰富的体验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利用一段名为“丝路风景”的视频短片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展示现在“丝路”的美丽风光,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视频材料以及本课内容设计了以下问题: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有什么目的?在受尽磨难、屡遭坎坷之后,为什么张骞依然要坚持到大月氏去呢?2.张骞受尽磨难之后缺没有完成使命,那么张骞这次行动是否徒劳无功呢?3.丝绸之路最初只是一条经济沟通渠道,后来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在艺术、文化、外交、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中国依靠这条丝绸之路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4.丝绸之路现在还有哪些现实意义与价值呢?5.新疆楼兰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并且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但是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那么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文化交流意识。通过西域划归中央管辖,培养了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了解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学生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适当运用历史史料
历史是一门实证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从实际出发,从而具体的史料记载当中进行历史探究。也就是说,家国情怀教育同样离不开史料证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丰富的史料,以使学生经过充分的逻辑推演以及论证后逐步实现情感的升华。同样的,家国情怀教育只有在史料的佐证下,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理性认识。同时,依托史料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从而推动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
比如,教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时,笔者将重点放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这两部分上。在讲解相关内容时,笔者分别从《魏书》《资治通鉴》《简论鲜卑文化与北朝兴衰》等历史文献中选择了三则与北魏孝文帝向汉族学习的史料,并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简单来说,材料一讲述了孝文帝命令三十岁以上的人可以慢慢改变鲜卑语,而三十岁以下的人要立刻说汉语,否则将被降职免官。材料二讲了孝文帝命令要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材料三讲了孝文帝通过联姻的方式将胡汉贵族結成了一个整体。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学生发现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民族融合。但与此同时,鲜卑族已经完全汉化,没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了。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学生认识到:我们既要加强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也要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不同民族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五)注重榜样示范引领
家国情怀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而榜样示范无疑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在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使家国情怀这一品质的内涵具象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比如,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张骞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出示了西域地图,并展示了《汉书·张骞传》中与张骞被困匈奴十年的相关材料。在分析材料时,引导学生抓住了“持汉节不失”这一重点,再结合“予妻,有子”等内容对张骞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分析。经过思考,很多学生认为他被困在匈奴时支撑他的心理支柱已经不再是建功立业的理想,而是要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张骞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
(六)拓展家国情怀资源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靠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仅仅利用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中,不断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是极为必要的。利用这种方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多样化的角度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资源的类型十分丰富。比如,教师可以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附近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参观,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革命先烈为革命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些举措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相对于课内的讲解,课外实践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总之,适当开发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是极为重要的。
综上,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家国情怀教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准确把握家国情怀的内涵,并合理地将其融入历史教学过程。同时,要随着教学的推进及时对教学策略加以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