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一慧
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与贯彻,我国目前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性正不断得到提高。而在开展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可以有效达成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等效用,促使小学生共同进步,并且增强教学氛围的互动性,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达成科学学科素养提高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细致分析。
小学生通过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可实现思维逻辑、创新创造、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达成促进班级小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标。但是,就当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并未关注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始终以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讲解科学知识,不仅剥夺了小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共同创新、创造的机会,而且降低了教学的趣味性。由此可见,探寻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是科学教师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是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起始点,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诸多内容,可以密切关联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在科学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小学生社会意识的充分培养,保障小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至群体中,为发展群体奉献自身的努力。可以说,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能力的强化,从而为其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到良好的协助功效。另外,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实现生生之间情谊的增进,带来良好的生生互通机会。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学生会积极地融入集体中,与同伴一起学习,通过长期的合作探索,养成善于聆听他人建议的习惯,弥补自身的局限、不足之处,并且真诚地协助他人,实现学习及性格优势的突出,通过合作学习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个性,达成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二)实现独立自主
社会如今所需求的人才类型主要为独立型。由此可见,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期间,教师必须确保小学生可以针对事物给出独特的见解,实现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开展合作学习,是对小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予以强化的重要方法,可以充分锻炼小学生的勇气、思维及语言。在加入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同小组成员碰撞智慧,达成自由表达、挑战自我等目的。并且,通过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还可以形成独立化的见解,同他人主动建立起对话关系。
(三)尊重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正在持续改革教学体制,对于课堂中小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也有着高度的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小学生现实需求的满足。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为小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在开展合作学习期间,小学生相互沟通、彼此尊重,能够实现智慧成果的共同创造,对学习的快乐共同予以分享。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促使小学生对自我有重新的认识,也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小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相迎合。
(四)提高学习效率
以往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期间,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提问的形式与小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而教师的提问往往会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1.小学生没有自主思索教师所提出的问题;2.小学生解答错误;3.小学生虽然解答准确,但是采取的解题方式过于单一。而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对以往科学教学存在的局限、不足之处做出有效改善,引导小学生自主思索问题,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并且通过对合作学习能力予以培养,还可以实现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强化,对其学习动机起到刺激作用,实现学习效率的切实提高,对学习障碍予以有效攻克。
二、基于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科学分组,明确合作学习的责任
想要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实现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就必须对班级中的小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以及科学教学内容作为依据,根据小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分组。在每个小组中,应该保障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强的小学生混合组成小组。不可学习能力强的为一组、学习能力差的为一组,否则将会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小学生难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所受益,无法达成查漏补缺、取长补短的目标,会对科学知识的共同掌握造成负性影响。除此以外,教师必须引导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身的责任予以明确,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小学生能够充分知晓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完成怎样的任务,方可达成激发起合作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的目标,切实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谁轻谁重”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每组4~6人的方式,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划分为诸多个小组,在小组中需要包含充分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小学生、掌握情况一般的小学生以及掌握情况较差的小学生,并且划分好小组信息员、记录员、领导者、发言者等角色。随后,向每个小组展示一个乒乓球和一个木塊,并提出疑问:“怎么知道两个物体谁轻谁重呢?”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通过实验来获取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点较好的小学生能够充分阐述自身的观点,信息员可以翻阅素材,找寻实验方法;记录员可以记录信息员找寻的素材以及成员阐述的观点;发言人可以在班级中利用整理的记录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此过程,能够保障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在合作学习中有所受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且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以便达成全员进步的目标。
(二)提供合作学习素材,强化合作引导
在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具备一些资料及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小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确保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具备相应的基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属于小学生养成合作学习能力中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能够保障小学生顺利完成合作学习过程。在授课以前,教师可以采取互联网为学生收集与整理一些学习材料,并且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引导小学生展开交流,确保能够有效活跃科学教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开展“呼吸与健康生活”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小学生展示运动后的场景以及静坐学习时的场景视频,随后对班级中的小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其围绕“不同状态下呼吸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在此期间,学生能够有效活跃思维、积极思考,并且在小组中勇敢发言、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在合作学习中对自身的不足之处予以弥补,从而共同获取正确的答案。通过此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够活跃其思维,促使其接下来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并且在彼此的探索、交流中,达成培养合作学习能力的目标,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引导小学生分享与竞争,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对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小学生之间不仅是学习的同伴,而且也是学习中的竞争对手。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小学生互帮互助、学会分享,可以实现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在合作学习中要求小学生参与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保障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课程教学活动期间,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身的学习成果,且协助成员与其他小组竞争,从而实现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在展开“营养要均衡”一课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探讨“营养不均衡会怎样?”“如何摄入充分的营养?”等内容,从而得出“缺乏营养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例如缺钙会影响骨骼发育、缺维生素C会降低免疫力,因此必须通过多服食含有相关营养成分的食物或药物”等答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采取竞赛的方式,要求每个小组制定一份均衡摄入营养的方案,各个小组相互展示合作学习的结果,评选出知识掌握最全面的小组以及营养摄入方案制定最合理的小组,并且由教师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通过此过程,能够在小组分享中促使小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分享品质,并且在小组竞争中实现小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激发,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具备更高的成就感。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竞争与分享,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有效平衡,如此方可保障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充分培养,为小学生科学知识的共同掌握、科学方面的良好造诣、未来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功效。
(四)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以往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普遍采取灌输式、说教式这种较为单一、滞后的教学形式,师生、生生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互动,小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灌输,整体教学氛围较为沉闷、枯燥,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而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能够将课堂还给小学生,促使其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来对科学知识加以学习,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实现学习兴趣、热情的提高。并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能实现合作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促使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中,教师在讲解所需养料、光合作用等基础性知识后,可以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合作学习氛围,将班级中的小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且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粒花朵种子,要求每个小组利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共同培育种子,每日对种子的生长变化予以观察,至规定的时间后,由教师评判哪一小组掌握知识情况更好、种子生长情况更好,并给予其表扬与鼓励。此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行列中,在与小组成员的共同实验过程中实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五)引导小组合作分工
与师生之间的交流相比,小学生往往更喜欢与同学之间展开互动与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在开展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重视生生互动,并且引导小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生生互动,对各个小组做出明确的合作分工,从而促使其共同围绕所学习的科学知识进行讨论,确保小学生在彼此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中达成查漏补缺、取长补短的效果,且共同掌握与科学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其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并且实现团结协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充分培養。例如,在开展“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教学工作期间,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问:“我们应该如何改变物体重量或形状?”随后,将课堂中的小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要求其围绕提出的问题共同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身的观点,而其他成员也能够告诉发言的同学其观点中有哪些错误或者是正确之处,从而通过共同的努力,正确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采取此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各个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让小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在互帮互助、合作学习下共同掌握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合作学习能力,以提高教师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对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显得至关主要,不仅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与兴致,在与他人的讨论、探索中起到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之成效,实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推动小学生日后的持续、全面发展。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