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身边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喊“累”。上班累、下班累、做家务累、站着累、躺着也累、下楼取个快递更累,甚至玩手机、睡觉都累。
这种“累”还体现在社交行为的减少上,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就是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工作日下班后不参加饭局和业余活动,周末也极少出游,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第二天早上還觉得休息不过来。
年轻人工作繁忙,与此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确实容易透支身体健康,使人感到疲惫。但年轻人的这种“累”,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也就是“心累”。
父母和老一辈的人常常批判年轻人娇气和不知足,他们总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多么幸福,吃穿不愁,每天坐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里,还有什么可累的?”其实是因为他们视角受限,并不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现在年轻人聊起对生活的感受,几乎都绕不开“压力大”“心累”“内卷”这样的词。其实,年轻人并不是真的老了,而是内心的激情少了。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和人之间的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面对的生存压力在加剧,彼此的收入和阶层差距加大所带来的落差和压力也在加剧。今天的年轻人,比起父母那一代,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见识,所以对于社会的残酷,他们有一定的预见性。
因此,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年轻人就会觉得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并且不想付出或者努力了,想直接“躺平”;或者不愿意和周围的人产生联结,只想自己待着;不愿思考未来;感觉任何事情都无法刺激自己;容易疲倦、烦躁、易怒……
另外,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们国家的社会治安和民生保障都是比较优渥的。年轻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产生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的心理,他们没有特别高昂的斗志,更追求内心的松弛。
我正在上高职的外甥和我说,他自己和身边的同龄人都有这种感觉:逢年过节吃肉的时候,很少觉得肉是香的,因为平时都吃够了。
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得到什么而特别努力过。
但是,当年轻人开始步入社会,他们就会发现,社会竞争比自己想象得还要激烈,如果不努力,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年轻人突然产生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就容易变得浮躁和急功近利;还有一些年轻人,一毕业就想考入机关或者获得国家编制,希望避免遭遇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影响;有的则是想成为明星、网红,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其中不乏有些年轻人具有很高的激情和斗志,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进,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久了,有人就会慢慢忘了曾经的初衷,少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多了些许历经世俗的沉淀。
这样一看,似乎不论做什么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年轻人都避免不了会失去激情。
当被外界的各种环境、声音所影响时,年轻人可能感到“心累”。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的精神会陷入内耗之中,思维会强迫我们去继续采取行动,比如明明自己的能力跟不上工作的强度,但还是会勉强自己坚持,这样反而会加重自身的负荷。
所以,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非常重要。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当你拥有了自己的节奏感,知道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松,能够张弛有度,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行动,就能慢慢忽略外部的压力和声音,减少比较所带来的大量内耗。
气球装入的气体过多就容易爆炸,人其实也好比一个气球,承受力有限,若是装入了太多压力和负面情绪,就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累的感觉。所以,年轻人要学会正面的宣泄方式,使心情保持舒畅。
倾诉:遇到负面事件,可以试着找身边的家人或者好朋友去倾诉。
听音乐:音乐可以起到放松、舒缓的作用。音乐的选择也非常多样,只要适合自己的心情,听完能使你感到放松的就是好音乐。
运动: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适度的锻炼,并养成习惯。运动会促进我们的身体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会产生让人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的作用。正如《运动改善大脑》一书中曾讲到的,运动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聪明,随时准备迎接各种挑战。
写作:如果不喜欢运动,那么可以试试写情绪日记。写日记是一种节奏较慢的释压方式。你可以写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心累,写下这件事情带给你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写作的过程还是我们理清思路的过程,有时候写着写着,自己就会想出对策,或觉得释然了。
可能会有许多年轻人觉得兴趣爱好没什么用,它不是工作,不能赚钱,不能让自己未来生活得更好,缓解不了心累的感觉。但兴趣爱好也可以算作一种“自我投资”,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平衡感,这对于从事命令性强的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比较有益。因为增加一项兴趣爱好,就意味着你能够获得一份额外的新鲜感,这属于一种情感上的回报,给予你更多自信、快乐。
并且,在业余时间进行一项创造性强的爱好活动,还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帮助你提升工作状态下的效率与创造力,重燃激情的火焰。
最后,每天早上醒来时,可以跟自己说一些鼓劲的话,从每天的清晨开始迎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