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心理学含义?

2022-05-30 00:23Meiya
心理与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暴食来访者咨询

Meiya

在咨询中,我和来访者经常会讨论“吃饭的问题”。

第一次咨询评估来访者状态时,我会问他们,最近情绪如何?睡眠如何?吃得如何?有时来访者说不清自己的情绪,但通过了解他们饮食和睡眠,我可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吃饭不仅满足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也满足一个人的心理需要,背后隐藏着许多心理学含义。

食物代表爱

有一次咨询,大概下午2点钟,一位女性来访者告诉我,她中午没有吃饭,和伴侣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了。现在,她在酒店里用网络和我做咨询。

吵架的理由是伴侣一直在忙,没有注意到早饭没有吃的她一直在等他点外卖,当她催促时,对方很不耐烦,于是爆发了争吵。

咨询时,我先确认了她的人身安全,给予她足够的安慰和共情,让她的情绪慢慢平复。

我了解到她为什么对吃饭这件事这么在意。原来小时候,她放学回到家,肚子很饿,很希望妈妈给自己做饭吃,但妈妈比较忽略她,经常看不到也无法满足她的需求。有一次,她饿得肚子疼,蹲在角落里哭,却依然没有得到妈妈的关注。

对她来讲吃饭不仅是吃饭,还代表着被人爱、被关心和在意,尤其是亲密之人。伴侣有没有关心她饿肚子,是自己被爱被关心的证明。

在咨询快结束时,我让她拿手机为自己点一份外卖,我陪着她。

我告诉她,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等着被妈妈满足的小女孩了。她已经长大了,不是过去那个无助的自己,她有能力满足自己吃饭的需要,她可以替代妈妈来好好爱自己。

食物的价格代表个人的配得感

来访者小曼对给自己花钱这件事很吝啬。

有段时间,她心理状态不好,一直想做心理咨询却拖了很久,因为舍不得花钱。经济不太宽裕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不配花这么多钱来做咨询。

有一回,她早上来咨询,告诉我她没有吃早饭。早上不想自己做,想点外卖,但发现外卖好贵,还要配送费,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吃那么贵的早餐。

另外一个来访者也是如此,她对丈夫孩子都很舍得花钱,但是给自己买贵一点的水果吃,或者让自己去好一点的餐厅吃饭,她就觉得自己配不上。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说物品是自身的投射。物品是一面能够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她说:在条件允许下,一个人试着使用高于自己形象的物品,可以提高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从而获得改变和自信。

其实面对食物也是如此。条件允许,偶尔让自己吃好一点贵一点,也有利于提升自信。

食物代表性别不公和对抗的愤怒

来访者小杜结婚后,每次在家做饭都会令她很不舒服。她会想起小时候家里请客,妈妈忙得脚不沾地,而爸爸却抽着烟和别人谈笑风生,连酱油瓶倒了都不愿意扶。这让她觉得很不公平。

长大后,她给丈夫做饭时,心里就会产生自己被利用被压榨的愤怒感。

这种愤怒的情绪还会影响小杜对食物的感觉,做好饭,她觉得自己气都气饱了,并不太想吃。

还有一个来访者,是位离婚女性,最近认识一个相亲对象,男方看到她发朋友圈的美食照片会说“结婚以后,你做给我吃”,或者发给她美食照片,附上菜名,问她“会不会做”。

这样的交流多了之后,这位来访者变得非常反感男性:把我当老妈子啊?凭什么我要做饭给你吃?你怎么不做给我吃?

想一想,这是件很悲哀的事,这里面蕴含着很深的性别不平等,即“哪怕你这个女人再讨厌做饭也必须做,因为整个家庭甚至社会都默认做饭是女人的事”。

如果我们能以更平等的方式面对家务分工,而不是默认“女人就该做饭”,家庭生活或许会更和谐。

食物代表快乐,也代表羞耻

来访者小优总是控制不住暴食的冲动。有一次她一口气吃下6根冰激凌,还有各种零食。刚开始吃的时候,她感觉到满足和快乐,但当吃完所有食物后,小优又陷入很深的自我厌弃和恐惧之中,她讨厌暴食的自己,害怕暴食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害怕身材变胖。

然后,她会去卫生间催吐。

吐完之后,不担心身材会变胖了,但罪恶感和羞耻感开始升腾,她觉得自己浪费食物,觉得自己暴食和催吐行为是心理变态,更加厌恶和嫌弃自己了。心情不好的她很快又会陷入下一轮暴食。

在心理分析中,我发现小优的暴食冲动源于内心的不快乐、空虚和孤独。

做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累了一天,一个人回到家里,当孤独感涌上心头时,小优就急需食物来填补空虚,获得快乐。

于是,形成了一個恶性循环:心情不好—暴食—害怕胖—催吐—自我厌恶—暴食。

对于小优来说,吃东西代表快乐、充实,也代表罪恶和羞耻。

小优的根本问题不是解决她的暴食症,而是需要发展出除了食物之外的快乐感来源,学会当心情不好时采用其他有效调节情绪的方法,打破暴食的行为模式。

食物代表差异,也代表融合

由饮食差异引发的矛盾我在咨询中见过不少。

比如,婆婆做的菜,儿媳妇不爱吃,另外去做了自己爱吃的食物,希望孩子也吃自己做的食物。婆婆对此不高兴,两个女人为了孩子吃谁做的饭而触发了婆媳矛盾。吃饭成了一种权利斗争,成了一种认可和输赢的较量。

比如,妻子喜欢仪式感,过年过节希望吃得丰盛些,喜欢把食物摆得精致些。而丈夫认为仪式感不重要,过年过节主张吃得和平常一样,还嘲讽妻子矫情,由此导致争吵。

其实,饮食差异不一定会带来冲突,但是评判和批评对方的饮食习惯导致的三观不合,会带来很多冲突。

如果我们可以在饮食上持有更开放更尊重的心态,不要求对方的饮食偏好和自己一样,把差异视为一种学习,一种对我们自身的扩展,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的生活都会变得更丰富。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旁白: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讲了这么多有关食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透过食物,呈现出人类情绪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心理。但我最希望大家借着食物传递出更多的是美好、喜悦、幸福和爱。

猜你喜欢
暴食来访者咨询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贪吃”的小靖有心病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暴饮后为何总会暴食?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