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鸿远 崔强
肥东“洋蛇灯”产生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徽省地域特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分类界定,肥东“洋蛇灯”属于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1]它是一项集工艺扎制、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2]“洋蛇灯”所承载的民间文化艺术信息量及多门类综合艺术特征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教育的价值。[3] [4]作为地区特色文化,肥东“洋蛇灯”是肥东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既促进幼儿成长,又让非遗得以传承,是我们近几年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主要形式
(一)开展园所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身边无声的教师,是园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幼儿园将肥东“洋蛇灯”的相关因素用到班级环境创设中,使得幼儿园教职工、幼儿、家长都浸润在非遗文化之中。这样既可以美化幼儿园环境,还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环境了解肥东“洋蛇灯”。
(二)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
在尊重幼儿兴趣和幼儿园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教师选择适宜的肥东“洋蛇灯”相关要素,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魅力。如将“洋蛇灯”起源的一系列神话故事进行汇编,组织幼儿开展故事欣赏、故事表演,在了解本土文化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角色扮演能力。另外,“洋蛇灯”表演过程需要同伴合作、相互配合,有利于发展幼儿同伴合作等亲社会行为。[5] “洋蛇灯”相关故事蕴含着如明辨是非、“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极具德育价值的精神内涵,可利用它们对幼儿进行正向道德启蒙教育。幼儿园通过开展以“洋蛇灯”为主题的体能运动和体育游戏,提升幼儿的身体运动与协调能力,锻炼了幼儿的体能与耐力。[6]幼儿园开展与“洋蛇灯”相关的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在欣赏、绘画、手工制作感受“洋蛇灯”本身蕴含的民族文化之美。[7]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政策保障
幼儿园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缺少专门渠道和联络机制。在利用“洋蛇灯”的过程中,尽管迫切需要非遗传承人及其团队入园开展传承指导,但由于缺乏体制、政策、法规、经费支持以及自身生存的压力,非遗传承人无法经常性地到幼儿园开展洋蛇灯传承教育活动。[8]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一直侧重于静态保护而比较忽视传承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对非遗传承进校园的宣传和科学探究才逐渐受到重视。[9]虽然国家政策有宏观层面的指导,但缺乏非遗传承进入幼儿园的全面规划和具体政策。如肥东“洋蛇灯”的传承教育,目前只是确定传承人、建设传承基地、做音视频的资料保存和研究工作等,但在进入校园开展传承教育活动方面并無明确政策和资金支持。安徽省肥东县S幼儿园开展的“洋蛇灯”教学是自发行为,并且该传承工作是幼儿园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私下传承活动,幼儿园教师对“洋蛇灯”的传承学习,政府部门并未给予资金支持和制度安排。
(二)缺乏专业师资
3~6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问、专注力不够持久的认知特点对利用非遗开展活动的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非遗传承人虽有专长,但不懂幼儿教育。幼儿教师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非遗知识和技能薄弱。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非遗知识和能力,再把它们转化给幼儿。
非遗传承队伍力量薄弱,致使学和教之间极不平衡。非遗传承人及其表演团队均为兼职,平时务工务农,迫于生存压力,掌握这些技艺的艺人很难经常深入幼儿园。据调研资料显示,目前非遗“洋蛇灯”传承人年老多病,身体条件不允许长时间授课,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会普通话,再加上幼儿教师会者较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肥东“洋蛇灯”传承的效果。幼儿教师对非遗知识了解不够,非遗技艺掌握不够,就很难充分发掘非遗的教育价值。幼儿教师尚未掌握“洋蛇灯”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想要开发“洋蛇灯”相关课程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缺乏系统课程支撑
目前国内有关非遗资源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还比较少,成熟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先例还比较匮乏,这让幼儿园在开发利用本地非遗资源的时候缺少可借鉴的经验支撑。如肥东地区的幼儿园利用肥东“洋蛇灯”资源开发相关的课程,目前还属于实验阶段,缺乏完整的指导系统和课程体系,这让幼儿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极其繁复,缺少相应的课程支撑体系,幼儿教师精力和能力有限,也就很难开展有关的活动。
此外,对非遗到底是静态保护还是动态保护的争论也投射在幼儿园非遗传承教育之中。[10] 在开展非遗传承教育过程之中,幼儿园会因此而无所适从,甚至会影响到利用非遗资源开展相关课程长期建设、系统建设的决心。幼儿园在利用非遗资源开展活动的时候,经常要在传承到什么程度、改造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上反复考量。非遗资源不改造不能利用到幼儿园课程中,改造过分又使得非遗失去了其本身的特点。
三、反思与建议
非遗进幼儿园是要非遗重新活在幼儿园教育之中,让民族文化扎根幼儿心灵,使之受到幼儿的认同与喜爱。幼儿园的非遗传承活动既不能丢失传统风格韵味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民族情感,也要考虑内容的儿童适宜性。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国家层面要加强立法,政府部门应对非遗的内涵和保护目的及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完善非遗传承进入幼儿园的机制。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对于非遗传承的作用,加大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确保非遗传承人无生存压力等后顾之忧。 [11]政府部门和幼儿园要加强关于非遗传承保护的公共宣传教育,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传播媒介,让全社会深入了解非遗的价值、现状与需求,提升民众传承与保护非遗的意识。[12] 通过提升全社会民众传承与保护非遗的意识,让大众特别是家长支持幼儿园开展非遗相关的活动。
(二)培养专业师资
专业的师资力量是非遗进幼儿园的关键。[13]当前幼儿教师大多不太了解非遗项目,这严重影响非遗资源的充分利用。幼儿园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对园内教师的培养,让他们与非遗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成为既会研究,又精通非遗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提升幼儿园整体非遗课程建设能力。[14]另外,教育部门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及其团队跟随幼儿教师学习与幼儿沟通和教育的方法,让非遗传承人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
(三)提升课程建设
幼儿园非遗课程要建立在儿童本位立场之上。因此,幼儿园利用非遗“洋蛇灯”的时候,需要适应幼儿园教育特点,符合幼儿的认知习惯。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洋蛇灯”资源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作“洋蛇灯”相关绘本,制作中国风格的“洋蛇灯”动画片、做“洋蛇灯”泥工、演“洋蛇灯”儿童剧等来丰富园本课程内容。[15]幼儿园还应积极引入课程专家指导各类幼儿园进行非遗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帮助提升整体课程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 [2022-8-11]. https://whyj.whsu.edu.cn/__local/2/B0/FB/6CA0F92C728DFED821628C1839F_29D406AE_2BD2A.pdf.
[2] 李曙光 .大邵洋蛇灯节[J].民俗研究 .1996(1):56.
[3]肥东洋蛇灯.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2008-06-14) [2022-8-11]http://www.gov.cn/zwgk/2008-06/14/content_1016331.htm.
[4]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5]何微.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性、途径及存在问题:以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J].艺术研究,2019(15):138-141.
[6]郑娟. 非遗“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传承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19(17):121-122.
[7]常俊玲 .原生态艺术传承与儿童审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聂冰心.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9]向季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法律到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付伟安.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反思与建议:以济南市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J].人文天下,2017(6):97,17.
[11]冀晓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J].人民教育,2017(03):27.
[12]卜文娟.“非遗”进校园:一条必走而坎坷的路[J].艺术评鉴,2017(11):169.
[13]刘敏.“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之意义与途径研究[J].中华少年,2019(17):167.
[14]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5]飞丽花.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编号:HJG1809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