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
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眼科,山东临沂 2777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其病理改变就是微循环功能及结构紊乱,毛细血管细胞结构改变,形成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及毛细血管闭塞,使得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眼底激光应用十分普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缓解病情,但部分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较慢,且易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等并发症,降低治疗效果[2]。羟苯磺酸钙是一种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保护血管,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血管阻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疗效确切[3]。基于此,该文以2020年2月—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1例。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②无药物过敏史;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既往有眼部外伤、手术史;③对治疗药物过敏;④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碍;⑤临床资料不齐全。参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5~82岁,平均(61.57±3.67)岁;病程2~10年,平均(5.34±1.68)年。研究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61.84±3.95)岁;病程2~10年,平均(5.18±1.7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参照组应用眼底激光治疗,治疗前全面检查患者眼底状况,确认无其他疾病或者不适症状后按照医嘱给予托吡卡胺滴眼液(国药准字H20198011,规格:6 mL:15 mg)散瞳,之后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国药准字H21023202,规格:1 mL:4 mg)麻醉。采用光太激光治疗仪进行治疗,参数设定为3级,曝光时间0.2 s,光斑直径200~300μm,若患者病情严重,可根据患者黄斑状况给予光凝治疗,治疗1次/周,持续治疗3个月。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羟苯磺酸钙(国药准字H20010795,规格:0.5 g)治疗,给药途径为口服,3次/d,0.5 g/次,持续治疗3个月。
①临床疗效[4]:患者视力水平提高≥0.8或者≥3排,视网膜微血管瘤消失,黄斑水肿、血管渗漏改变≥20%,评定为显效;患者视力水平提高≥2排,视网膜微血管瘤改善明显,黄斑水肿、血管渗漏改变≥10%,评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②视力水平:采用国际标准远近视力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水平。③黄斑中心凹厚度: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内侧至视网膜神经上皮内侧光带的垂直距离进行检测。④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利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彩色眼底相,给予系统游离脂肪酸检查,经肘前静脉注射5 mL荧光素钠注射液,拍摄眼底造影图像,对视网膜无灌注区域、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情况进行观察,对拍摄的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予以求和。⑤血流动力学: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CRV-EDV)、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RV-PSV)、眼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OAEDV)、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OA-PSV)。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治疗前,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力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比[(±s),LogMAR]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对比[(±s),LogMAR]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1)参照组(n=41)t值P值0.51±0.13 0.52±0.12 0.362 0.718 0.68±0.18 0.59±0.17 2.328 0.022
治疗前,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对比[(±s),μ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对比[(±s),μm]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1)参照组(n=41)t值P值342.16±31.18 345.36±32.07 0.458 0.648 220.74±20.13 241.84±21.64 4.571<0.001
治疗前,两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显著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对比[(±s),mm2]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对比[(±s),mm2]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1)参照组(n=41)t值P值5.53±1.22 5.61±1.32 0.285 0.776 2.73±0.64 3.31±0.72 3.855<0.001
治疗前,两组CRV-EDV、CRV-PSV、OA-EDV、OA-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RV-EDV、CRV-PSV、OA-EDV、OA-PSV显著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比[(±s),cm/s]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比[(±s),cm/s]
组别研究组(n=41)参照组(n=41)t值P值CRV-EDV治疗前 治疗后CRV-PSV治疗前 治疗后OA-EDV治疗前 治疗后1.56±0.34 1.54±0.36 0.259 0.797 2.23±0.54 1.92±0.51 2.672 0.009 7.12±1.13 7.05±1.14 0.279 0.781 8.93±1.32 7.88±1.25 3.698<0.001 4.44±0.85 4.42±0.88 0.105 0.917 5.22±0.93 4.74±0.90 2.375 0.020 OA-PSV治疗前 治疗后26.31±3.35 26.42±3.29 0.150 0.881 28.46±3.24 27.01±3.23 2.029 0.04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以增生、阻塞等症状为特征的微血管病变,也是一种致盲性眼病[5]。有关文献报道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易形成微血管瘤及血管外鞘膜,会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瘤破裂,出现水肿、出血等症状,形成新生血管,加之视网膜反复出血会造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产生牵拉条索现象,收缩后引起视网膜脱落,从而造成失明,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加强对血糖及基础疾病的控制,还要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出血,以此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提高患者预后[6-7]。
眼底激光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方法,能够有效收缩视网膜小动脉,促使扩张毛细血管与小静脉收缩、闭塞,以此减少血管渗漏,预防视网膜水肿、渗出[8-9]。此外,眼底激光治疗有助于减少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加快新生血管消退,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10]。羟苯磺酸钙是一种血管保护药物,可以减小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视网膜血液渗出,稳定血-视网膜屏障,减小血管阻力,削弱红细胞、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等)凝聚性,改善血小板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11-12]。除此之外,羟苯磺酸钙能够通过对血栓素A2等血管活性物质合成的抑制,改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进一步改善微循环,从而稳定或提高患者视力水平[13-14]。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联合应用眼底激光与羟苯磺酸钙时,能够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大血流,减小血液高黏度,缓解视网膜水肿与出血症状,扩大患者视野,提高临床疗效[15-16]。该文研究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视力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显著小于参照组,CRV-EDV、CRV-PSV、OA-EDV、OA-PSV显著大于参照组(P<0.05)。此结果与有关文献的研究报道基本相符[17-18],由此证实,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效果更好,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管微循环,提高患者视力水平,减缓病情进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用眼底激光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水平,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