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及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分析

2022-05-30 00:17沈清李婷陈少鸣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眼病病患者依从性

沈清,李婷,陈少鸣

福建省立医院眼科,福建福州 350001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病数量明显增多,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总体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0.6%、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为8.8%,可见,我国糖尿病仍处于高水平[1]。糖尿病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进而损害靶器官,如肾脏、眼睛等靶器官,诱发相关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以糖尿病性眼病最为常见,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改善患者眼部功能,优化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值得注意的是,手术作为应急预案,容易导致术前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进而影响治疗进展,诱发相关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3]。所以,重视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针对该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接诊的96例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护理干预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意识清楚,依从性良好;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4],且确诊伴有眼病;对研究已知晓,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认知、沟通等障碍者;合并心理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占位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者;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者。

对该院糖尿病性眼病手术96例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5~71岁,平均(57.23±11.11)岁;眼病类型:视网膜脱落20例、白内障16例、其他12例。观察组48例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7~71岁,平均(59.10±12.03)岁;眼病类型:视网膜脱落22例、白内障18例、其他8例。上述两组基线资料(平均年龄、性别结构、眼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操作如下:术前,重视患者病情评估,测量、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并对其进行眼部检查、血常规检查、凝血四项及生化检验,以指导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重点观察眼部情况,并做好患者体位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处理、用药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按时就诊复查,同时做好相应的日常注意事项。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1)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以糖尿病性眼病为核心,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组长,5名护士作为成核心成员,共同探讨糖尿病性眼病方面的具体疾病及相关护理策略,对就诊患者建立信息档案,并建立糖尿病性眼病的护理微信群,与患者及家属建立密切联系。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健康宣教,介绍疾病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及主要治疗手段等,纠正患者的不良习惯,并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治疗,积极参与全过程,提升依从性。(2)确认护理主题和目的。以“提升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心理调节能力”为主题,小组成员在护理过程中着重考虑患者的自身状态,通过健康宣教、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比如通过环境调节心理状态,尽量选择明亮、艳丽的场景,并避免环境噪声影响,从温度、湿度、光线、清洁、安静等条件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于情绪紧张、焦躁的患者,可通过自我放松身心方式,有利于调节心理状态。护理目的包括两方面:①提升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②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和症状。(3)心理支持干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视力下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的照顾,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也会对生活丧失信心。因此,除了家属和社会的支持,疾病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重拾生活动力很关键。与患者建立友善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特点及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以成功案例分享的形式给患者指明方向,让患者树立信心。根据患者心理调节状态,增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次数,密切掌握心理变化,并及时鼓励、引导,帮助患者建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升患者将“知识”转变为“信念”的能力。(4)开展同伴教育。糖尿病的病程较长,糖尿病性眼病的发生与糖尿病本身的控制密切相关,通过组织同伴教育方式,让患者之间交流经验,分享对疾病有利的信息,沟通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等,提升所有参与成员的“经验”,结合微信群的沟通方式,便于患者及家属之间进行同伴交流,共同养成良好习惯,并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期间心理状态可能的影响,从而提升自我心理调节能力。(5)眼部护理。眼部状态的环节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术前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帮助患者清洁结膜囊,使患者眼部保持舒适状态。在滴眼药前给予专门的健康教育,介绍滴眼药水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展示滴眼药水的正确方法及要领。(6)自我心理调节指导。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具体包含3点。①倾诉:倾诉内心是寻找心理状态平衡的最有利方式,受疾病困扰,患者存在很多负面情绪,通过倾述将不良情绪宣泄出去,可达到心理状态的平衡点。可以与患者自己家人进行倾诉,也可以与医护人员、病友倾诉,甚至可以与身边的小动物倾诉。②听音乐:音乐是美好的语言,通过轻音乐放松身心,聆听愉快的音乐使患者沉浸在欢乐氛围,也可以选择放声歌唱,宣泄内心烦闷。③呼吸训练调节:呼吸训练能够帮助患者快速稳定情绪,通过特点的呼吸方式,能解除精神紧张、焦躁、压抑等状态。可以选择在空旷、开阔、接近大自然的地方进行呼吸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实现自我心理调节。

1.3 观察指标

1.3.1 术前焦虑情绪变化 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为工具,评估患者术前焦虑情况,标准差临界值为50分,即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分值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1.3.2 治疗依从性 选择该院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调查表》为工具,评价患者治疗依从性状况,总分100分,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未依从,总依从性为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比。

1.3.3 术后并发症 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包括感染、高眼压。

1.3.4 生活质量 以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 (the quality of life scale which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QOL-DV1)[6]为工具,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涵盖20个条目,总分2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变化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变化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变化比较[(±s),分]

组别SAS评分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53.33±2.19 48.23±1.15 14.284<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SQOL-DV1总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SQOL-DV1总评分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103.29±10.11 172.33±15.19 26.214<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也是一种重症疾病,如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将会导致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进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减弱血管扩张增强血管收缩,AngⅡ、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指标增加,进而造成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彻底丧失,促进血管外TGF-β的生成,管外基质蛋白的沉积,毛细血管的闭塞,另外加上局部组织水肿、缺血、缺氧等影响,则会导致相关眼病,影响视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7-8]。外科手术是治疗糖尿病性眼病的首选,然而患者伴有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会产生负性情绪,使治疗依从性降低,继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增加并发症风险[9-10]。所以,如何改善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对其后续治疗及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周意等[11]学者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手术护理情况展开研究,发现基于“一病一品”项目框架的护理措施整体效果较高,可提高DR相关知识知晓率,减少术后高眼压、玻璃体再出血等并发症。梁丽芬等[12]人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术期患者开展研究,比较分析常规护理与护理专案的效果差异,包括自我管理水平、生活质量等,发现护理专案较常规护理的效果更高,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优化生活质量。因此,认为积极做好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护理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前SAS评分较对照组低,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对性护理对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治疗依从性,原因在于通过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组织相关培训,可改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强化自身综合素养,在工作中确认护理主体及目的,以指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心理支持、同伴教育、自我心理调适指导(倾听、呼吸调节、听音乐),可纠正患者不良心理状况,使其逐渐克服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进而配合各项诊疗操作,以治愈疾病[13]。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SQOL-DV1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让其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原因如下:在实践工作中,重视患者自身状态,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我情绪调节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以配合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如优化环境管理,可通过减少温度、湿度、光线等因此的不良刺激,促进患者生理舒适[14]。心理支持干预,可促使患者重新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未来生活。同伴教育,是指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及建议。研究期间,重视开展同伴教育工作,可促进患者与患者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鼓励羞涩的患者主动参与和与人共享,进而增强患者自我健康保护意识,积极采取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眼部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环节,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心理状态存在直接联系。研究期间,重点做好患者的眼部护理工作,可让患者眼部处于舒适状态,以缓解眼部高压,降低感染风险,进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状态。对于糖尿病性眼病患者,针对性护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对其病情恢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性眼病患者辅以针对性护理,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情绪,促进治疗进展,进而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回归社会。介于相关报道较少,再加上该次研究样本量不全、观察指标不全面等方面的局限性,今后仍需继续探究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护理,重点分析其术前心理改善情况,为后续各项诊疗操作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为其他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进而提升我国糖尿病性眼病患者护理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眼病病患者依从性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