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彩红,赖爱华,王惠萍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内分泌风湿科,福建漳州 363000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现代临床研究证实胰岛素分泌、利用缺陷是引发该疾病的直接原因,而遗传、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则与该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1-2]。目前,临床上主要将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发作后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导致病情不断发展恶化,会进一步累及肾、血管、神经等器官组织,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3-4]。而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对患者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可合理制订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往诸多研究指出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关键在于强化血糖监测,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而在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患者血糖水平期间,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化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进一步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发挥,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更好的控制[5-6]。基于此,该文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对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92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中,男女比例为25∶21,年龄45~82岁,平均(59.48±5.34)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4.42±0.79)年;体质指数(BMI):22.91~28.61 kg/m2,平均(24.78±0.67)kg/m2。对照组46例中,男女比例:24∶22,年龄46~83岁,平均(59.65±5.40)岁;病程8个月~14年,平均(4.51±0.83)年;BMI:22.85~28.70 kg/m2,平均(24.84±0.71)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7];②可正常交流沟通;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视听功能障碍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无法交流者;⑤合并肺结核等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者;⑥中途退出该次研究者。
两组患者均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探头常温保存,植入前检查配件是否完整,确保无误后植入患者皮下,完成后妥善固定,避免意外脱落。对照组干预方法采用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服用降糖药物,对患者血糖水平及生命体征变化定期进行测量,指导患者合理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研究组干预方法采用针对性护理:①健康教育。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作用、使用方法及使用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使患者充分知晓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优势,消除其心中对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疑虑,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提高患者在之后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另外,护理人员要明确告知患者,植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不会对其平常生活产生影响,日常饮食及运动习惯无需刻意改变,从而充分保证血糖监测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护士站台面上设有一台公用的动态血糖仪,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使用方法,使患者在常规测血糖时间点以外的时间能主动测血糖,从而增加患者参与感,增强其测血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嘱咐患者沐浴前使用封闭袋包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避免淋湿损坏。②生活指导。以患者血糖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患者日常饮食及运动进行科学指导。日常饮食应合理搭配各种食物,确保各种营养物质摄入均衡,但需要特别注意严格限制糖分摄入量,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平时饮用足够的温开水,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均禁止食用,确保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同时,指导患者通过快走、慢跑、太极拳、跳广场舞等方式进行有氧运动锻炼,使体内多余血糖加速消耗,促进血糖水平下降,提高患者体质。需要注意的是应对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加以限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可随身携带糖果于发生低血糖时补充糖分。③心理护理。由于绝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因此使用时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疑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同时患者睡觉或者换衣服时怕蹭到损坏、洗澡时怕淋湿损坏探头等因素也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就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安全性及重要作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告知其只要按照要求使用不会引发感染等不良事件,同时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固定到位,避免其佩戴过程中晃动产生疼痛感,从而有效缓解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④感染预防护理。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很容易使机体内滋生大量细菌,从而引发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使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要注意对感染等并发症积极加以预防。在患者皮下植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后要对相应部位皮肤是否出现压痛、红肿等不良现象进行观察,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持置入部位皮肤干燥清洁,衣物及床单、被褥等贴身物品要勤洗勤换,避免滋生大量细菌。另外,禁止抓挠置入部位皮肤,防止损伤皮肤引发感染。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血糖监测认知程度、动态血糖监测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干预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评估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作为判定指标;②干预前后患者血糖监测认知程度均使用该院自制的血糖监测认知程度量表(信度:0.776,效度:0.779)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括4个维度:血糖监测控制目标、血糖监测时间及频率、血糖监测注意事项及血糖监测意义,各维度均为25分,患者血糖监测认知程度与各维度总分为正相关关系;③动态血糖监测指标评估以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及报警处理次数作为判定指标;④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以低血糖、皮肤感染及探头脱落作为判定指标。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PG、2 hPG水平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mmol/L]
组别FPG护理前 护理后2 hPG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9.47±0.91 9.39±0.93 0.417 0.678 5.21±0.24 6.15±0.39 13.178<0.001 15.22±2.18 15.19±2.20 0.066 0.948 6.40±0.41 7.30±0.58 8.594<0.001
护理前两组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监测认知程度量表各指标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监测认知程度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血糖监测认知程度对比[(±s),分]
组别血糖监测控制目标护理前 护理后血糖监测时间及频率护理前 护理后血糖监测注意事项护理前 护理后血糖监测意义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14.36±3.35 14.43±3.30 0.101 0.920 22.86±1.29 20.62±1.74 7.014<0.001 13.10±2.12 13.15±2.09 0.114 0.910 21.52±1.22 20.19±1.80 4.148<0.001 15.41±3.46 14.38±3.50 1.419 0.159 23.02±1.05 22.36±1.45 2.500 0.014 13.71±2.63 13.66±2.68 0.090 0.928 21.95±1.44 20.43±1.86 4.383<0.00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低血糖次数及报警处理次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指标对比(±s)
组别 血糖达标时间(d)低血糖次数(次)报警处理次数(次)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值P值8.42±1.02 10.11±1.35 6.774<0.001 2.39±0.40 6.62±0.76 33.405<0.001 12.64±2.81 20.17±3.75 10.899<0.00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在糖尿病患者皮下植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能够对其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为临床医师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不仅能够对患者各时段血糖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并且还能够利用动态血糖仪实时扫描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发生的低血糖或者高血糖,医务人员可以据此对降糖治疗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降糖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稳定[8-10]。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相比于常规血糖监测方法,所提供的血糖谱数据更加完整和全面,可有效弥补常规监测方法治疗期间全天监控不足的缺陷,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剂量及降糖治疗方案的调整,从而有效控制使患者血糖水平,并使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但是以往诸多研究显示仅单纯依靠临床治疗很难长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关键是需要提高患者认知水平,使其自我血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这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及其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11-15]。在糖尿病患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期间给予其针对性护理,一方面能够使患者更加全面、充分地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作用、构造等基本信息,提高其对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知,另一方面还能够消除患者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疑虑,缓解其负面情绪,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各项工作予以主动配合,从而促进临床降糖治疗效果的充分发挥,改善患者预后[16-19]。
在该次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FPG、2 hPG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后观察组血糖监测认知程度量表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血糖监测的认知程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低血糖次数及报警处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降糖效果,降低患者低血糖发生风险。分析原因主要是给予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生活指导等措施,能够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习惯,从而减少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20-24]。同时,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糖尿病监测及防控知识,还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其心中的疑虑与困惑,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促进降糖治疗效果的发挥,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血糖监测认知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