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双 李婷玉 吴敏 杨春云
听力障碍是由于发育障碍、器质性结构受损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听觉困难,儿童听力障碍多属器质性功能障碍[1]。儿童期是言语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致使儿童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受阻,可产生言语及行为问题,甚至影响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因此,听力障碍的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人工耳蜗是一种由多种原件(接收器、言语处理器等)构成的电子装置[3],其绕过耳部受损部位(耳蜗)直接刺激神经细胞,引起听神经纤维兴奋,并将声音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人工耳蜗植入在低龄听障儿童中的有效性已得到证实,对于错过最佳植入年龄的大龄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的有效性需深入探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4~1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效果及规律,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4~16岁听障患儿130例。纳入标准:①重度听力损失,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标准[4];②智力发育正常;③在我院统一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④能完成植入后康复训练。排除标准:①确诊或疑似自闭症者;②严重心血管疾病者。患儿及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患儿入组时年龄14~16岁,平均15.58±0.26岁;男68人(52.31%),女62人(47.69%);既往有助听器配戴史119例(91.54%),助听器使用年龄3~11岁,平均6.31±1.38岁,助听器使用年限2~11年,平均7.22±1.65年。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接受统一方案康复训练,包括聆听技能培建(听感知训练、听理解训练、听记忆训练)与语言学习。
在标准隔声室内进行助听听阈测试,室内本底噪声低于25 dB(A),患儿与扬声器呈45°,间隔1 m,采用游戏测听方式测试扬声器在500、1000、2000、4000 Hz啭音信号下的听力损失程度。以正常听力言语香蕉图作为参照,患者一侧听力补偿能够判定进入言语香蕉图,提示助听效果良好。测试由有资质且进行研究前培训的听力师在固定时间(上午8:30~11:30)进行。所有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12个月进行3次助听听阈测试。
分别于人工耳蜗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12个月依据《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5]中听觉能力评估及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对患儿进行听觉能力测试。听觉能力评估涉及声母、韵母、单音节词、声调、自然声等10项。本研究分析患者不同时期对韵母、声母、短句的正确识别率和CAP分级。测试时室内本底噪声低于45 dB(A),主试在距离患者优势耳约5 m处采用口述方式给声,声强70~75 dB SPL。患者进行复述。CAP测试主要包含个体对言语声及自然环境声的感知及识别能力,此测试由患者生活环境中的密切接触亲属对其对于言语声和自然环境声的反应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分为1~8级。
依据《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5]中语言能力评估部分及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ityrating,SIR)对患儿进行语言能力测试。语言能力评估涉及词汇量、主题对话、语音清晰度、看题说话等6项内容,本研究分析患者不同时期听话识图(理解能力)和主题对话(交往能力)与同龄健听儿童相当的言语年龄和SIR分级。
测试主要由患者密切接触的亲属对其自发言语进行理解,言语理解可懂度分为1~5级。
数据录入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描述,不同测试时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进一步两两分析采用SNK-q检验。统计值P<0.05为有显著差异。
与植入前不同频率的听阈比较,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对应频率的重建听阈显著降低(P<0.05)。与植入后6个月不同频率的重建听阈比较,植入后12个月对应频率的重建听阈更低(P<0.05),见表1。
表1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各频率的听阈分析(±s,dB)
表1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各频率的听阈分析(±s,dB)
a:与植入前比较,P<0.05;b:与植入后6个月比较,P<0.05,下表同
频率(Hz)测试时间 500 1000 2000 4000植入前 66.32±12.44 71.08±13.81 77.75±14.56 86.34±11.43植入后6个月 37.37±9.55a 39.96±10.02a44.58±9.37a 49.28±11.85a植入后12个月 30.93±5.11ab32.32±6.57ab 34.05±6.24ab 36.56±7.26ab F 23.35 26.78 29.36 35.68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与植入前比较,人工耳蜗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短句识别率及CAP分级均显著提高(P<0.05)。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12个月的声母、韵母、短句识别率及CAP分级均比植入后6个月更高(P<0.05),见表2。
表2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听觉能力分析(±s,%)
表2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听觉能力分析(±s,%)
测试时间 声母 韵母 短句 CAP分级植入前 13.06±3.09 17.14±4.28 4.13±1.05 0.96±0.22植入后6月 19.24±4.86a 26.99±5.63a 22.46±5.42a 1.93±0.36a植入后12月 53.99±16.58ab 60.43±16.26ab 51.13±10.19ab 3.66±1.02ab F 53.45 42.66 69.41 11.28 P 0.000 0.000 0.000 0.000
与植入前相比较,植入后6个月、12个月听障儿童的听话识图、主题对话与同龄健听儿童言语年龄更高,SIR分级也更高(P<0.05)。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12个月的听话识图、主题对话及SIR分级均比植入后6个月更高(P<0.05),见表3。
表3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语言能力分析(±s,岁)
表3 听障儿童不同时期语言能力分析(±s,岁)
测试时间 听话识图 主题对话 SIR分级植入前 1.57±0.12 1.31±0.06 1.01±0.23植入后6个月 2.36±0.29a 2.39±0.11a 1.84±0.31a植入后12个月 4.72±0.83ab 4.65±0.44ab 3.12±0.45ab F 27.12 22.58 18.09 P 0.000 0.000 0.000
听力障碍是言语功能发育迟缓的独立危险因素,听障儿童不仅面临言语发育迟缓问题,更面临认知功能发育迟缓(工作记忆、执行功能等)难题,对其教育和成年后的工作产生长期影响[5]。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人工耳蜗植入的有效性。使用助听器的双侧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获得口语技能的比率约为同龄健听儿童的一半,人工耳蜗的出现使许多双侧重度至极重度听障儿童达到与同龄相适应的言语感知、言语产生,以及表达和接受语言的技能[6]。有学者强调了人工耳蜗植入年龄的关键作用,表明这一因素可以预测儿童的语言表现[7]。在12月龄前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具有较好的语言发育,在语言任务中取得的成绩明显优于后期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8]。在对468名澳大利亚儿童进行的纵向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对一组听障儿童随访至12岁,发现在1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在语音识别和语言发展方面优于12月龄后植入儿童,随着植入年龄从6个月推迟到12个月,语音识别和语言发展的益处降低0.3个标准差[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人工耳蜗植入前的助听听阈值作为参照,在植入人工耳蜗后6个月和12个月,听障儿童重建听阈值均明显减低,且随着康复时间延长,重建听阈值逐渐降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重建听阈值显著降低,学业成绩显著提高[10]。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重度至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听力重建,患儿通过重建听力促进交流,并获得接近正常的言语和语言功能。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积极影响在早期言语功能和听觉发育方面较为明显[11]。对比不同时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数据,发现被试在人工耳蜗植入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韵母、声母、短句辨识明显提高,且呈现逐渐增长趋势,CAP分级亦不断提高,提示植入人工耳蜗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逐渐改善。一项关于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感知功能的系统评价表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植入早期,其言语感知功能得到明显改善[12]。本研究发现,130例听障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听话识图和主题对话模块(与同龄健听儿童相当的言语年龄)明显增加,提示植入人工耳蜗后,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改善。通过人工耳蜗植入进行早期听力障碍干预有利于儿童的语言功能发展[13];另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第1年,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提高,其相对语言年龄平均增加5.5个月[14],这些研究结果均支持了植入人工耳蜗的有效性。对于大龄听障儿童,虽然错过了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期,但仍应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借助人工耳蜗获得最大程度的听觉,以达到更好的听觉及言语能力需对其植入效果进行长期随访。本研究重点在于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对大龄听障儿童的影响,未选择低龄儿童为对照,未对植入术后康复干预深入分析,关于上述有待日后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