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牛蒡翘荷汤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

2022-05-30 12:44于素平宋桂华孙萌萌张岩吕伟刚陈小松张冰雪
中医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牛蒡耳穴疱疹

于素平,宋桂华,孙萌萌,张岩,吕伟刚,陈小松,张冰雪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是小儿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1],临床表现主要为咽痛、发热,查体可见咽峡部大小不均、伴红晕黄色疱疹,部分可见拒食、恶寒等症状[2]。本病病原学多为柯萨奇A组病毒[3-4],病情进展可出现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5]。现代医学治疗HA尚无特异性方法,多以退热、抗病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6],但由于单纯西药治疗抗病毒效果不一,且家长过度担心药物不良反应会导致治疗依从性欠佳。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确切,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依从性好等优势。耳穴压豆是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之一,是通过王不留行籽对患者耳廓上的穴位和反应点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等效果[7]。笔者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在中药口服基础上,积极联合耳穴压豆疗法,临床疗效满意。故本研究旨在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牛蒡翘荷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本研究实际入组病例95例,脱落5例(总脱落率为5%),治疗组脱落2例(患儿自行服用其他药物);对照组脱落3例(1例因患儿服药困难中断治疗,1例服用其他药物,1例未按时服药)。治疗组48例中男24例,女24例;6个月<年龄≤2岁者1例,2岁<年龄≤5岁者34例,5岁<年龄≤7岁者13例。对照组47例中男26例,女21例;2岁<年龄≤5岁者31例,5岁<年龄≤7岁者1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8]中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①年龄6个月~7岁;②病程5~10 d;③突然发热,咽喉痛,流涎,拒食或呕吐;④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处黏膜可见大小为2~4 mm的疱疹,呈灰白色,周围有红晕,数个至数十个不等,易破溃而形成溃疡;⑤局部淋巴结无肿大;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无异常。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学“温病”及“喉痹病”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辨证属风热犯肺证。主症:发热、咽痛、咽部疱疹、吞咽困难;次症:纳呆、咳嗽、口渴、便秘、精神差。

1.3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自拟)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年龄为6个月~7岁患儿;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异常等原发病者;对试验药物或成分过敏者;治疗期间患儿不愿配合用药及随访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自拟牛蒡翘荷汤联合耳穴压豆进行治疗。牛蒡翘荷汤组成:牛蒡子10 g,桔梗6 g,射干6 g,玄参10 g,连翘10 g,牡丹皮6 g,板蓝根15 g,薄荷6 g,山楂10 g,枇杷叶6 g,赤芍 10 g,莱菔子10 g,甘草3 g。中药饮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并煎取药汁200 mL。用法用量:早、中、晚餐后30~60 min 温服,6个月~2岁,每3日1剂,3次·d-1;2~4岁,每两日1剂,3次·d-1;4~7岁,每日1剂,3次·d-1。耳穴压豆取咽喉、肺、神门、肾上腺。若夹痰剧咳者加气管、支气管,夹滞出现泄泻者加脾、大肠,腹痛加交感,纳呆、呕吐者加胃、枕。找出上述穴位的反应点或压痛点,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25 cm×0.25 cm大小的胶布上,再用镊子贴压于穴位。每日由成人帮助按压3~4次,每次各穴位按压30~40次,以痛为宜。隔2~3 d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压,疗程为6 d。

对照组给予自拟牛蒡翘荷汤口服,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儿治疗周期均为6 d。

1.5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包括发热、咽痛、吞咽困难、纳呆、咳嗽、口渴、便秘、咽部疱疹,根据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中疗效指数有关标准拟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3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好转,甚或加重,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30%。

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咽部疱疹积分及主症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咽部疱疹积分及主症总积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分)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饮食、咳嗽、口渴、便秘、精神差及次症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纳呆、咳嗽、口渴等次症积分及次症总积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古籍中无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名记载,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症状,与中医学“喉痹”“温病”“口疮”“喉疳”等病类似。本病病位在咽喉,与肺、胃功能失调相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咽喉总论》曰:“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性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著,则生其病。”《幼科折衷》言:“口疮者,小儿将养。”《重楼玉钥》亦记载:“风邪热毒,蕴积于内,传在经络,结于三焦,气凝血滞,不得舒畅,故令咽喉诸症种种而发。”以上均指出外感风热毒邪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起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加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为外邪所侵,且小儿“纯阳”之体,素体内热偏盛,内外合邪,郁于肌表则可见发热;咽喉为肺胃之门户,两热相合,搏结咽喉,热盛肉腐,则生疡疮;邪气犯胃,则可见纳差、恶心、呕吐、流涎等症状。故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风、热、毒等温热之邪为其起病的关键,外疏风热,内解热毒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温热之邪为患,治当清热解毒,消除致病之因,疏泄炽盛之风热毒邪,外疏内泄,因势利导,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自拟牛蒡翘荷汤由牛蒡子、桔梗、射干、玄参、连翘、牡丹皮、板蓝根、薄荷、山楂、枇杷叶、赤芍、莱菔子、甘草组成。方中牛蒡子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开泄肺气、利咽散结。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消除病因,解其郁热。研究证实,牛蒡子、板蓝根、连翘具有抗病毒、抑菌的作用[10-12]。温热之邪气壅于上肺系,气郁化火。中医认为“火郁发之”,当疏风散邪,开邪热外出之路,配伍薄荷、桔梗轻清宣散,即疏散上焦风热,透热于外;配伍射干解热毒、利咽喉,与牛蒡子配伍可开气分之痹阻;牡丹皮、赤芍、玄参既能凉血活血解毒,又可顾护热邪所伤之阴津;山楂、莱菔子消食化积,助胃气得复;枇杷叶味苦性寒,可清胃热,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甘草既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风热毒邪壅于上焦肺系,外因为主要矛盾,故清热解毒药在治疗中居主要地位,调理肺系功能居其次。本方遵循凉而不郁与清中寓疏的配方法度,同时注意顾护肺津,诸药配伍,共奏解热毒、疏风热之功。

《灵枢·素问》曰:“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耳与全身经脉相关。全息医学认为,耳相当于一个倒置的人体,人体各脏腑疾病可以表达为耳部某相应局部,可在耳内寻找到反映点[13]。当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时,会在其对应的耳穴出现反射点,通过按压反射点,可调节神经传导、促进气血运行等功效[14]。现代医学发现,耳郭下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且耳部皮下组织少、皮肤敏感性高、药物渗透性较好。耳穴压豆因其无须破皮针刺、依从性好、刺激保留持续性等优势,在儿科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咽喉、肺、神门及肾上腺耳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热、毒邪侵袭肺系,客于咽喉,可表现为咽部疱疹、红肿等病变,故耳穴压豆首选反应点为咽喉穴和肺穴,以清热解毒、泄肺利咽。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关键穴之一。“心主血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系有心络上通于肺,心肺不利,营血运行失调,瘀而化热可为疮疡。故本研究选神门耳穴调气活血,促进疱疹的愈合,且神门穴可镇静安神、消炎止痛。肾上腺取西医之名称,有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可用于各种原因的高热和低热患者[15]。

本研究显示,耳穴压豆联合牛蒡翘荷汤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儿发热、咽痛、咽腔疱疹等临床症状。后期可开展多中心研究,增加样本量,增加西医对照组,还可将临床症状及体征按轻重分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牛蒡耳穴疱疹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高血压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牛蒡的储藏
耳穴压豆功效多
牛蒡之心
每期一道养生菜:素炒牛蒡丝
牛蒡:被冤枉的牢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