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颖
(鞍山市长大医院,辽宁 鞍山 114011)
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常由非外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主要是因为创伤性脑实质血管破裂所致,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约25%。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很高[1-2]。通过对脑出血病因的分析发现,脑出血不仅与脑血管疾病有关,还与血管老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相关研究表明,脑出血患者在情绪激动或过度使用武力的状态下,发病突然,在发病早期病死率很高,幸存者还会伴有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3-4]。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脑血管病,居我国三大死亡病之首。本病发生迅速,病情进展迅速。脑出血在高血压并发症中出现概率较多。目前,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多采取手术切除和保守治疗。考虑到中老年人机体耐受性较差,故应提升后续护理质量[5-6]。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由于身体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对手术造成的创伤往往不能耐受,因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7-8]。本研究旨在探析脑出血术后在ICU观察护理心得,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手术后在ICU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男性23例,年龄(58.35±3.21)岁,女性17例,年龄(54.02±2.46)岁;病程(6.47±3.26)年。试验组组男性21例,年龄(55.87±2.72)岁,女性19例,年龄(56.43±2.59)岁;病程(5.16±1.7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ICU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全方位ICU护理。①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掌握患者脑部疾病的具体表现。一般情况下,由于脑出血患者年龄较大,个别患者出现脑萎缩,会直接延缓部分临床症状的出现。如果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准确和客观的评估,就可有效的避免延误疾病的问题[9-10]。②在术后,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并分析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重点检查血氧饱和度,据此合理调整呼吸参数。同时,还应观察患者的体温浮动情况,对于体温<38.5 ℃的患者予以擦拭降温,对于重度高热患者给予冰毯降温。在降温过程中要重视基础护理,为了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床位进行合理调整,加速患者颅内静脉回流。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产生意识障碍且瞳孔变化异常时,应及时用药,通常为20%辛醇静脉注射。为了进一步降低患者颅内压,可采取第二次手术。③监测患者颅内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定期记录患者瞳孔形状、大小,并观察瞳孔的对光反应,特别是术后24 h内,如果血压升高、脉搏减慢、深呼吸减慢,则可能是颅内压升高。④预防并发症。基础护理应调整体位,术后血压稳定时取侧卧位,为静脉反流提供一定的帮助,提升颅内压。同时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注意观察输液管是否通畅。在引流拔管护理后,需将引流管常规放置,尽量使引流袋与床面一致。保证引流带位置合理,降低由于反流或逆流过高而导致颅内感染影响颅内压,甚至出现再次出血的症状,在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感染。预防和护理并发症,对不易咳痰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确保患者能够顺畅呼吸。术后48 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再次出血的可能。脑出血患者经常伴有褥疮及肺部感染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始终保证清洁护理,定期为患者翻身和按摩,清理各种呼吸管道,避免肺部感染。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分泌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实施科学饮食护理,确保患者排便时间合理,对于严重便秘者可以采取按摩护理。⑤营养支持。脑出血发作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伴随躯体系统等方面的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体质量下降,免疫力降低等情况。此时,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患者营养补助,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加速神经突处再生[11-1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水平、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昏迷情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护理家属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s)
2.2 两组护理家属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出血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高发疾病,具有发病危重、危险性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13-14]。主要发病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微血管瘤破裂引起的脑血管破裂。患者在发病后会导致恶心呕吐、头痛、嗜睡、昏迷等症状,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导致肢体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手术是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通过治疗能及时清除脑血肿,减轻脑神经功能损害程度。但术后患者仍需配合更好的护理,才能保证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15-16]。
脑出血症状较为严重,一旦发病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病情严重,即便治疗结束也会提升其致残率,对于手术后期护理过程要求较高。因此,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强化对于患者的病程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始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护理意识加速患者病情恢复,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7-18]。作为一种急危重症疾病,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在脑出血后极易出现肢体瘫痪、语言能力丧失、心理障碍等后遗症,这也属于脑出血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20]。脑出血病情危急,出血类型主要分为基底节区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目前,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部分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情不稳定,因此需及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神经系统评估,保证患者心、肺功能处于监护状态,必要时需给予吸氧保证血氧饱和度,还需进行体温、血压、血糖管理。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延长患者生命周期,同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ICU护理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保证患者后续康复质量[21-22]。综合护理干预是通过建立护理管理团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临床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3-24]。同时,注重对患者进行认知教育和心理干预,既能提高患者意识,缓解患者焦虑,又能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通过加强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护理管理,增强患者对创伤和疼痛的耐受性和自控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终使患者的身体得到良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2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GC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术后在ICU观察患者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效果确切,可降低血压水平,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意识状态、家属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