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 王伟
[摘要]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对传统公办高职院校组织形态的创新,也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产物,具有治理体系多元化、服务面向产业化、教育功能综合化等特征。推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应以校企共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互利共赢为追求,加快构建校企利益平衡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具体路径包括: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外部环境;面向产业链建设专业群,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产教资源共享,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增强产业服务能力,打造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优质品牌。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羽(1988- ),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王伟(1964- ),男,河南内黄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河南 南阳 47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宏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河南省高等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HGJY-121)、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军民融合'四融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育训体系研究与构建”(项目编号:2019SJGLX640)和2021—2022年度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行模式与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XHYZD20213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044-08
“产业学院是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依托自身的产业资源和教育优势,由‘学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办学,以企业的生产过程、技术工艺、管理运营服务为教学和科研对象,实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①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产业学院的重要构成,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明确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点和运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良性运行机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点
(一)以校企共建为基础
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面向特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立性教育载体,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由校企共同投资办学,参照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建设模式而产生的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通常是指公办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建立起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提供资金、生产场地、服务设施、物料、技术体系、经营体系、能工巧匠以及其他产业资源等参与举办高职教育,同时,由公办高职院校提供办学空间、部分实训设施、实验室、非财政资金、师资、校名校誉、知识产权等资源,与企业联合办学。校企双方主体共同拥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依据各自的出资额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市场价值,以平等协商、签订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所占的股份比例。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由校企共建共享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围绕这一目标,企业需要按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造自身所拥有的产业资源,以便为人才培养服务,高职院校同样需要改革自身的教学体系,使之与校企“双元”育人的新模式匹配。“校企双方整合自身资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的过程,就是校企共建教育资源的过程。”②校企合作通过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人才共享、文化融通,也有利于促进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无缝对接。
(二)以人才培养为目的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与常规的高职院校相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方面,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大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探索出了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等众多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精准培养人才最为典型的办学模式,堪称订单式培养的升级版。行业企业通过直接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凭借自身所掌握的产业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相当于把企业对于新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前培训直接送进课堂,高职院校学生一入学就几近成为行业企业的准员工,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学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接受了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的培训,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极大地增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也显著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满足产业、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面向产业发展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高职教育展现自身本质属性和承担时代使命的外在表现。
(三)以互利共赢为追求
学校和企业分别作为教育主体、产业主体的代表,双方主体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深度融合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根本在于合作办学能够为双方都带来相应的效益,这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以实现的内在逻辑。同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因为与常规性的校企合作相比,校企双方通过一体化办学,能够为自身带来更显著的利益,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追求。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有利于校企间的互利共赢。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建设发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有利于分摊办学成本,获得企业的实训资源,依托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等。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建设发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可以有效降低技术技能人才的招聘和培养成本,获得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和科研资源,帮助自身提升产业研发能力、技术升级能力等。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互补的优势和合作辦学的协同效应。以互利共赢为追求,是内植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根本特性,更是其长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还能够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除了学校和企业之外,政府、行业组织、学校师生等都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而以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实现,是建立在校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共同举办和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过程中,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民生政策的落实需求,行业组织的组织建设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需求,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等。
二、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构建
(一)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特点
1.治理体系多元化。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办学诉求的多样化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等特征,在治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内外兼顾,注重平衡与协调,其治理体系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具体体现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复杂化。高职院校和企业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直接办学主体,政府、行业组织等则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产权结构上,学校、企业、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在一定比例上拥有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产权,由此,各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具备参与产业學院治理的资格和权利。并且,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多主体联合办学的协同效应,需要在治理体系中纳入各利益相关者,充分听取多方参与主体的建议和意见。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必须走多元化治理的道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治理结构是为了保证产业学院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产权所有者对产业学院的管理、运作及绩效进行监督、激励、控制和协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目前全国各地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模式。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顶层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党委会,中层设立监事会、理事会、校长,基层设立各类职能部门,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治理的典型结构。与普通的办公和民办高职院校相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管理职权相对分散,管理层级更多,权力机构更多元,总体上更接近现代股份制企业的治理模式,这也充分反映出产业学院治理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2.服务面向产业化。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服务面向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其产业专属性和企业专属性。一方面,“产业学院的建立是基于特定的区域产业发展需求”③,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其产业专属性十分突出。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通常是直接面向区域内特定的产业或产业群开展人才培养、开发科研项目,而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企业通常是特定产业内或者与特定产业的上下游具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产业关联性与专业化使产业学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产生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使得校企之间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诉求,保证了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学院的服务面向是特定的产业、产业群或者产业链,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要素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除了与职业院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所能产生的外部效应之外,显然还有着更加实际的考量,即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搭建了一个便于获取高职院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平台,由此使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备了较高程度的企业专属性。在已有的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实践中,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是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规划完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实践类教学活动,也是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开展,产业学院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鲜明的企业“烙印”,充分体现出产业学院在育人和科研方面的企业专属性。
3.教育功能综合化。产业学院通常是一个综合型的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集教育、培训、科研、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其教育功能综合化的特征更为突出。首先,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教师培养功能。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直接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其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一线教师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双师”素养。为适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企业通常会对来自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或者提供专门岗位供教师挂职锻炼,产业学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其次,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企业员工培训功能。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与高职院校办学一脉相承,继承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拥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上有着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除了培养“科班”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外,往往还承担着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职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协助自身开展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最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挥着社会性职业培训功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职业教育机构,同样承担着开展社会性职业培训的职能。与常规的高职院校相比,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层次上更加深入,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更强,也具有相对较强的职业培训能力和优越的职业培训条件,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性职业培训功能。
(二)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
1.校企利益平衡机制。利益平衡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也是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所谓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基于合作双方义务履行与权益获取之间的对等关系,来确定双方利益分配的规则和比例,并将此分配规则和比例制度化。在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运行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利益既有共同点,也有矛盾点,校企利益平衡机制的构建,重点是把握好“放大共同点,减少矛盾点”的原则。在具体措施上,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一是要坚决实施规范化管理,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创建之前,校企双方就应充分考虑合作办学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依据双方需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来确立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的方案,形成联合办学的合同条款,作为后续进行利益分配的依据;二是要根据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阶段性的利益分配动态化调整,弥补合同条款规定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职业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企业投入的资金资源成本较高,而在产业学院运行初期,企业能获得的经济价值则相对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构建起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对于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要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强化监督和管理,保障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能有效落地。同时,高职院校和社会应当给予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企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如高职院校要着力强化自身的科研实力和专业服务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和更直接的价值;社会各界也应加快形成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共识和文化氛围。
2.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是实现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與行业企业要联合构建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构建校企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方式改革,创建教学资源校企联合建设与管理工作机制,由在校专家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成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一体规划产业学院的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材编订、培训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校企双方还可以依托信息化建设,搭建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和线上学习平台,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讲义、试题库、课件、教学培训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时空共建共享。其次,构建校企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在校企共同投资的基础上,要实现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最佳的途径是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前期,学校和企业就应综合考虑,注重实训基地生产环境的真实性、实践教学项目的真实性和产品生产的真实性,集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于一体,使实训基地的应用和运行能够产生实在的经济价值。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上,要遵循市场机制,满足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要求,形成稳定的生产计划和合理的用工需求,建立规范的人员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促使实训基地生产运营适应市场化竞争。最后,构建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双方基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构建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核心在于共建科研队伍和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工作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抽调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建科研工作联合领导小组,明确产业学院重大科研攻关的课题和方向,并协调组织科研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应建立校企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工作机制,由企业提出科研需求并提供部分科研资源、技术资源,由高职院校进行理论研究、技术论证,交由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实操检验,形成科研项目从开发、立项到实施、验证的完整闭环。
3.校企“双元”育人机制。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现代学徒制推进较为缓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份界定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由于无法将在校期间的学生界定为企业职工,使得学生入企实训时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学生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身份界定上的逻辑矛盾,即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下,企业成为产业学院的直接创办主体,产业学院自建立之初就具备了人才定向培养的特征,其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教育,消解了学生在身份界定上的逻辑矛盾,为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扫清了障碍。在此前提下,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严格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贯彻落实文件中的重点工作,形成以现代学徒制为核心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同时,“科学管理是实现校企‘双元’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④。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基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双元”育人管理体系,要高度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结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制订并逐步完善管理计划,依法依规实施科学化管理。高职院校和企业要联合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的生产过程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严格依照专业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依据企业生产中的新技术、新理念和发展趋势等,及时调整育人策略;教育行政部门、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入企实训时的监督,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学生入企实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注重收集和听取学生入企实训的信息反馈,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管理,同时维护好学生入企实训时的合法权益。
三、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外部环境
1.优化政策供给,营造优越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环境。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拉开了职业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的序幕。随后,在我国颁布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更是多次提及和强调要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不过,纵观我国近年来有关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策,在可操作性方面仍有待提高。对此,我国应加快优化政策供给,在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框架下,各省级政府应针对区域性职业教育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制定省级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专门性政策。“各省应结合本省范围内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遇到的特殊矛盾和困难,提出既具有地方性政策特点又具有底线和容错思维的解决思路和方案”⑤,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政策体系。同时,教育部应牵头成立全国统筹性的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机构,组织学界专家学者、产业界资深人士等,建立起研究团队,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典型范例和成功经验,筛选其中有价值、可复制的部分,形成系统化的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由教育部以“指导意见”的形式印发,增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可操作性。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友好的混合所有制办学社会环境。混合所有制办学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创新,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然而,当前不论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可能带来的后果仍持有诸多疑虑,如损害职业教育的公益属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对此,我国应加强舆论的宣传和引导,为混合所有制办学营造友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充分动员党内外的主流媒体,利用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内容的宣传和普及,使社会各方主体对国家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策意图具有清晰的认知,深刻理解我国推广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价值所在”⑥。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了“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社会作用,鼓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回馈社会”,包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在内的各类非公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是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方式。在中央倡导三次分配的背景下,广大媒体更应加强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举办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推广的社会共识和舆论氛围。
(二)面向产业链建设专业群,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坚持围绕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推动专业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产业学院面向产业链规划、布局和建设专业群创造了有利条件。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可以依托行业组织的专业优势,借助企业掌握的产业信息和市场信息,全面梳理、详细分析涉及生产前端、物流中端、消费后端的整个产业链结构布局与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以此作为专业规划与布局的依据,进而构建起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除此以外,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区域产业链的结构调整态势,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还可以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业务重点和未来趋势,进而对专业群结构、专业群建设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前瞻性调整,使专业群、人才链与产业链保持同步发展,实现无缝对接。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密集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产业生产的典型特征。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以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针对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变化,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⑦。首先,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坚决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在教学资源建设、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上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与企业共同构建实践教育体系,通过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其次,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紧跟现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时代趋势,在充分了解区域产业链生产工艺、生产技术集成化态势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专业布局关联性专业,注重打通已有关联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形成以核心专业为引领,关联专业集群式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打造多模块嵌套融合、专业知识丰富立体的专业课程系统,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广阔专业视野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促进产教资源共享,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
“产教资源共享是推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的重要动能。”⑧“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创新创业,是基于当前“双创”社会环境、新常态经济、“互联网+”等多元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模式,也是利用新技术进行创新、提供创新产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实践。现代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的上下游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界经营、多元化发展,日渐成为大型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链(群)发展,要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建立区域性产教联盟,促进产教资源共享。
首先,各省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政策制定、统筹协调和资源配置职能,出台地方性的产教联盟支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强产教联盟制度建设和规范化指引,做好相关引导和服务工作,为建立以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主体的区域性产教联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建立开放化办学思维,树立教育生态圈构建意识,依托科研项目、人才培养项目、职业培训项目等载体和途径,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把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科研资源的模式扩展到更大范围,促进区域产教资源共享。最后,还要强化校企融合,共建“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践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要在共同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和强化实训基地的功能,推动实训基地成为与学校实验室、企业研发部门一体协同的科研和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应拓宽“产—学—研—创”一体化建设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新的协同工作方法,如建立“导师+项目+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协同开发模式,打造“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发“三新孵化项目”等,丰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产—学—研—创”一体化建设的形式。
(四)增强产业服务能力,打造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优质品牌
建设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增强产业服务能力,打造具有行業高认可度、社会高美誉度、高识别度的教育品牌,提升教育附加值,形成广泛的品牌效应,可以为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和业内环境。具体而言,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树立特色化办学理念和品牌化经营思维。在市场营销领域,产品品牌本身就意味着鲜明的差异化个性特征,突显了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独树一帜的特色。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要建立教育品牌,首要任务就是树立特色化办学理念,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建立起学院品牌的辨识度。产业学院的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学院的资源禀赋、优势及短板,综合考量学院的办学实力和客观条件,洞察教育行业竞争对手的办学定位以及育人特色,甄选出优势专业和特色化的育人方向,通过优势专业进行差异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建设等方法,形成品牌特色。产业学院还要注重打造特色化的品牌文化,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吸收企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二者取长补短,在融合中提炼升华,建立起内涵丰富、别具一格的学院文化品牌。
除此以外,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还要不断强化产业服务能力建设,确立优质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优质的品牌往往意味着其产品为自己带来了物超所值的卓越使用体验,从而让自己成为该品牌的忠实拥趸。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树立教育品牌,需要用卓越的产业服务贡献彰显自身的品牌价值,而这种品牌价值的实现,又依赖于学院的产业服务能力。因此,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应持续强化自身的产业服务能力建设。产业学院要强化自身的科研攻关能力建设,优化科研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群体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建设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持续向产业输出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学院还要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整合多专业、多技能的资源优势,设立职业培训中心,设计与开发相关行业、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课程教学包”⑨,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培训活动,提升学校所在地区人口就业率,彰显自身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形成职业培训品牌效应。
[注释]
①鲍计国.建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5):34.
②朱艳峰,贺佐成,叶雯,等.基于产业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59.
③肖化移,李新生.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内容体系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2):22.
④柳臻,张大凯.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0):30.
⑤雷世平.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10):29.
⑥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5.
⑦高鸿,赵昕.基于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4):36
⑧赵东明,赵景晖.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6):45.
⑨燕艳,吴勇.关于产业学院若干问题的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