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诚华 章琳
[摘要]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蕴。但是,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面临劳动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脫节、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相脱节、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劳动教育效果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相脱节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从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契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目标、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实需要、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多元化化成长、聚焦劳动教育成效以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
[作者简介]薛诚(1987- ),男,山东青岛人,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华章琳(1975- ),男,江西吉安人,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山东 青岛 266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青岛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时代儒商价值观融入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2020-04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9-0103-06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应用型高校面向地方行业需求,立足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更须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独特作用。
一、应用型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1.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劳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从劳动本质、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劳动创造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劳动素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劳动技艺,增强劳动创造力。应用型高校通过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渠道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应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高度重视并协力推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确立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应用型高校全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加快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具有重大战略价值与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开发智力、增强体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确立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社会职业观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真实劳动体验,了解不同行业领域生产劳动价值,促使学生领会专业劳动内涵、专业劳动理论,掌握专业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劳动的自觉意识、纪律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素质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进而树立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领域劳动,创造劳动价值。让学生在增长劳动才干的同时获得劳动价值体验,养成劳动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帮助学生达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业”的目的,为其毕业后终身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难题
1.劳动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缺乏对自身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育人目标“特殊性”的理念认知,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是缺乏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自觉。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学校、行企、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育人理念和运行机制。应用型高校缺乏结合办学方向和发展定位,有效整合各部门的系统性劳动教育设计,劳动教育方式存在阶段式、运动式和随意性、孤立性现象。劳动教育系统性、针对性和地方特色不足,存在脱离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风险。二是缺乏创新性开展劳动教育的理念自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负责部门在设计、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时代性劳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形式仍停留在“校园清扫”式的义务劳动、“站岗指路”式的志愿服务层次上,服务性劳动内容“含金量”偏低,致使“大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化”,学生创新思维缺乏、视野不够开阔,不利于地方第三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缺乏以劳动价值观引领劳动技能教育的理念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容易出现以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教育代替劳动教育本身的目标工具化现象,造成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缺位,劳动意识、劳动素养有待提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存在劳动观不端正、劳动素养不高的现象,突出体现在大学生片面地以“升学”“考公”“高收入”为荣,不愿参加专业生产劳动,造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缓就业、慢就业、不就业,不利于地方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2.劳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相脱节。劳动教育具有实践属性,应用型高校需要有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和力量,开展符合学校育人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劳动教育。然而,许多应用型高校囿于理念认知不足和实践操作难度,仍未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力量,劳动教育效度提升受限。一是劳动教育缺乏有效阶段衔接。低年级以宿舍整理等日常生活劳动和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服务性劳动为主,辅以专业实习等生产劳动,高年级则以专业实习等生产劳动为主,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数量、质量急速下降。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劳动教育的阶段性撕裂,无法形成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系统合力,既不利于大学生劳动习惯持续性养成,也不利于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沉浸式系统性”培育,劳动教育的体系化、持续性、科学化有待提升。二是劳动教育尚未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配合,融合目标、教材、教学、课时、考核的课程体系建设。第二课堂课程资源挖掘不足,尚未围绕专业对第一课堂劳动教育形成有效補充。三是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政府机关劳动教育平台搭建不够积极,工厂企业生产实践平台搭建效度不高,城乡社区、公益组织服务性劳动平台搭建形式陈旧,校地、校企资源整合互嵌不足,全社会尊重劳动价值、支持劳动教育氛围有待提升。
3.劳动教育内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应用型高校立足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地方需求,在强化学生专业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培育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开放性和持续性。然而,受制于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设计和落地落实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劳动技能发展相脱节。一是劳动教育内容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体现在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育实习场所尚未与当地优势产业、名优企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形成紧密关联,劳动教育内容时代表达尚不充分,专业劳动教育的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劳动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平衡性不足。突出体现在第一课堂缺少以二级学院或以专业为单位统筹安排的“专业性”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尚未以专业为依托设计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针对专业开展的“平衡性”劳动教育缺乏内容设计,如针对会计类、软件类等需长期伏案工作的专业,缺乏“平衡性”的体力劳动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不足。突出体现在劳动教育内容未能根据劳动形态更新换代而丰富、扩充,学生主动习得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能力不足,未形成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性影响。
4.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新时代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的时代,应用型高校所培养人才相较职业院校毕业生,需要具有更浓厚的“人文性”劳动素养;相较研究型高校毕业生,需要具有更浓厚的“实用性”劳动技能。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然而,受制于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性、系统性、针对性不足,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与应用技术型人才个性化发展相脱节。一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性不足,第一课堂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不够、劳动价值观教育缺位,第二课堂缺乏实践性、情景性,代入式的现身说法欠缺。二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系统性不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度不高。专业劳动教育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尚未形成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系统,第二课堂则存在形式化、碎片化、平庸化现象,创新性、丰富性、实践性有待提升。三是劳动教育方式方法针对性不足,多以学校层面统筹安排劳动教育课程为主,第一课堂“定制式”劳动教育选择少,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限制了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个性化发展。
5.劳动教育效果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相脱节。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受制于理念认知滞后等因素,学生劳动素养、技能教育成效不佳。一是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主动接受劳动教育意愿不高,存在怠于参加日常生活劳动,不屑、不愿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况,服务性劳动也大多是以体验为目的,尚未形成对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业”综合价值的全面系统认识,甚至出现羞于、耻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价值观错位问题。二是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程度不够,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缺乏能够有效衡量劳动技能提升的考核标准和“奖勤罚懒”的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融合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校地校企协同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大学生劳动情感淡漠,劳动实践自觉性不高,劳动技能提升效果欠佳。三是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的自觉性、持续性不佳。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劳动教育成效与就业质量的正相关性尚不明显,大学生对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不够重视,缺乏依托劳动教育自觉提升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的理念自觉和实践路径。
三、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对策
1.更新劳动教育理念以契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目标。应用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融合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教育,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以系统思维设计劳动教育体系。一是根据系统教育理念,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同推进,构建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融合提升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指出,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应用型高校要以系统教育理念为引导,一方面要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引领下构建劳动教育系统,以劳动价值观培育为核心,将劳动价值观培育融入劳动教育全过程,同时围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科学设计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规律科学设计不同年级劳动素养教育重点,依据知识技能学习规律科学设计不同年级劳动技能教育核心内容,实现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的系统性培育。二是根据实践教育理念,以实践教育为载体,把握劳动教育关键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关系。《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应用型高校一方面要在科学组织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设定劳动教育目标,完善劳动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在实践教育中浸润劳动素养、劳动技能教育,更有针对性、侧重性地开展价值引导、技能实操、项目实践、评价激励,促进学生个体劳动兴趣发展;另一方面要将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教育全部环节,实现劳动素养教育在劳动技能教育中的“沉浸式”培育,帮助学生在劳动技能实践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三是根据主体教育理念,设计灌输式劳动教育和沉浸式劳动体验互相支撑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指出,要“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一方面设计以普遍通识性劳动价值观培育为目标的探究式劳动教育范式,开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另一方面设计以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为目标的沉浸式劳动体验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
2.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实需要。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树立平台思维,在整合资源基础上提升教育效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全员劳动育人阵营。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劳动教育专班,综合协调教务部门、团学部门、教学院系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形成教务部门统一设计,二级学院统筹劳动课程,团学部门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学生骨干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尤其要注重劳动教育名师培养、宣传、荣誉塑造,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劳动教育课教师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优秀教师评选。二是充分考量学生特点,构建全过程劳动育人体系。大一阶段注重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开展以劳动素养培育为主的生产劳动;大二阶段侧重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同时开展融合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培育的生产劳动;大三阶段应更加注重开展将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平衡融通的生产劳动教育,第二课堂针对专业开展“平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侧重劳动素养提炼及与生产劳动的协调配合;大四及以上阶段以生产劳动为核心,注重劳动价值观引领作用和劳动技能评价考核。三是破除观念壁垒、路径壁垒、平台壁垒、机制壁垒,构建全方位劳动育人体系。一方面以专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桥梁,结合专业内容和关键节点,增强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属性和实践指向,以第一课堂为核心,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科学设置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与第一课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和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开展校企、校地联动式劳动教育,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共同体,通过建立政府政策支持和物资条件保障机制、校地校企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行政法规和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探索高校、地方、家庭贯穿机制和大中小学贯通机制,持续开拓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3.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劳动技能发展。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地方需求的應用技术型人才。一是突出劳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地区性。要立足地方发展,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性劳动教育资源,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名优企业或优先发展产业,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育实习场所,邀请企业HR、劳动模范等来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要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摆脱专业劳动教育的“课本局限”,增强适应时代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二是提高劳动教育内容的专业性和平衡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要增加二级学院或专业主导性,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统筹安排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将消费教育、闲暇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等内容纳入劳动教育范畴,科学设计专业的“平衡性”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拓展劳动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增强劳动教育自觉性和主体性,加强专业技能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将劳动教育成效应用于生涯规划,到国家和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领域建功立业。
4.丰富劳动教育方式以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多元化成长。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立足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增强学生“人文性”劳动素养和“实用性”劳动技能。一是增强劳动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性。一方面,深挖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内涵,丰富开展渠道和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体会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另一方面,充实完善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围绕生产劳动科学设计第二课堂配套课程,实现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情景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二是挖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劳动属性、劳动价值、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工程训练、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增强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系统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劳动技能,挖掘自身技能优势和劳动专长,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培养。三是在全员育人工作格局中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独特灵活作用。既要有学校教务部门统一设计的全校性质劳动教育课程,也要有二级学院统筹的“专业性”劳动教育内容。二级学院教学部门要和团委统筹协调,依托专业,增强第二课堂的创新性、丰富性、实践性,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技能优势和劳动专长,个性化选择劳动教育课程和内容,实现“定制式”劳动教育。
5.聚焦劳动教育成效以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发展预期。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以育人成效为导向,发挥学生劳动教育主体性。一是强调劳动教育专业特色和智力因素,围绕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既要依托学校专业、地方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培养学生依托专业技能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要重视新劳动知识、新劳动技能、新劳动方法培育,增强学生创新性劳动能力,让学生在感受劳动智慧的同时体悟劳动价值。二是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评体系,激发教育者、受教育者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首先,既要依据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融合培育的基本原则,将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等进行量化系统考核,也要依据“四年一贯制”劳动教育体系,采取自评、他评、第三方劳动素养监测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平时表现、劳动成果、学段评价和就业质量,最终构建以育人效果为导向,整合劳动教育真实记录和等级式考核量化分数的考评体系。其次,要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升学毕业的“考核必选”项,应用于学生学业考核和综合考核,同时注重发挥考核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建立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制度、劳动竞赛制度,树立劳动典型,让学生更有参与乐趣和劳动获得感、成就感。最后,劳动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教育者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从授课时长、授课成效、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角度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三是在加强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提升自觉性、持续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热爱、发展专业,协调学生专业发展与就业方向的匹配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持续影响大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工匠精神的提升。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理念,聚焦劳动教育成效,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劳动技能培养价值和综合素质提升价值,构建以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内容支撑,理念先进、载体丰富、层次分明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苗国强.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下的劳动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4):12-15.
[3]王红霞,徐兴林,汤冬冬.OBE理念视角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4):69-73.
[4]陈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旨趣与逻辑转向[J].大学教育科学,2021(4):62-69.
[5]罗生全,杨柳.中国劳动教育发展100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4):129-141+229.
[6]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7]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8]张岩,李新纲,齐文彬.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2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