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镇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2-05-27 14:03渠井泉孙延宾俞杨
河北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年龄阶段糖化心脑血管

渠井泉 孙延宾 俞杨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人口病死的首要死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1]。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病理基础[2],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早期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予以干预是减少脑卒中发生的主要措施[3]。本研究围绕上海远郊某镇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延缓或逆转颈动脉斑块进展,降低脑卒中发病概率,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脑卒中高危人员597人,年龄38~89岁;其中男256人,平均年龄(64.98±9.66)岁;女341人,平均年龄(66.04±8.35)岁。男女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危险因素及判断标准 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已确诊高血压患者;(2)符合血脂异常标准任何一项者:即总胆固醇≥5.18 mmol/L,三酰甘油≥1.7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4 mmol/L;(3)糖尿病:已确认的糖尿病患者;(4)吸烟:包括既往有吸烟史,现已戒烟者;(5)缺乏运动者:运动的合格标准是指每周锻炼≥3次、每次≥30 min、持续时间>1年或现从事农业、工业等体力劳动者,不符合上述标准即为缺乏运动;(6)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7)有房颤或明显心律不齐者。具备以上三项或有脑卒中家族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即视为脑卒中高危人员。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 病例均采用PHILIPS Clear Vue3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通过远程诊断系统传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远程诊断中心判读结果。判断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为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的垂直距离。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判断标准:局部IMT≥1.3 mm,局限性隆起凸入管腔≥2.5 mm或局部IMT增厚>周边IMT5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之间关系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比较 共检出颈动脉斑块患者279人,检出率为46.73%,其中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5.08%(141/256),女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40.47%(138/341),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6,P<0.01),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80岁年龄阶段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44,P<0.01)。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

2.2 不同年龄阶段实验室指标异常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阶段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情况比较 例(%)

2.3 颈动脉斑块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 以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以赋值表中颈动脉斑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是否运动、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等分别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性别、年龄、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缺乏运动和糖尿病等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显著关联,将上述各关联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男性、高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缺乏运动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5。

表3 颈动脉斑块相关危险因素赋值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最后发展为粥样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简单且具有无创性,常作为颈动脉血管检查的首选。

本研究发现,各年龄阶段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男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5.08%,明显高于女性(40.47%),和梅艳等[4,5]报告相似。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病率高于女性,提示性别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有更多的不健康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男性职场压力较大也是重要原因,女性有雌激素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也可减少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表4 颈动脉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5 颈动脉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临床诸多慢性疾病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特点,本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80岁人群斑块检出率最高,和梁君等[6]检出率相似。

颈动脉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性别、年龄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外,糖尿病、缺乏运动、吸烟、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血糖升高和高糖化血红蛋和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具有相关性,颈动脉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缺乏运动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资料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7],本研究结果和祝刚等[8]脑卒中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结论相吻合。和廖忠银等[9]对糖化血红蛋白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相关性的研究结论相似。

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久坐、缺乏运动、吸烟、不合理膳食等[10],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缺乏运动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有同等致病风险,甚至更强[11]。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运动,对减少各种慢性疾病,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过程缓慢且具有隐蔽性,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大多数患者早期无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颈动脉超声检查操作简单,重复性好,颈动脉位置表浅,通过了解颈动脉血管情况可间接了解全身动脉血管状况,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血管内是否有斑块,以及斑块大小、性质、数量以及进展变化[13-15]。家庭医生应利用签约居民依从性好的有利条件,加强颈动脉斑块危害性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同时,建议将颈动脉超声检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对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颈动脉超声筛查,早期发现斑块,早期干预,有效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猜你喜欢
年龄阶段糖化心脑血管
我的各路好友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常吃煎蛋有危害
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分析
少儿美术培养的年龄阶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