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梅
(武威市凉州区新关小学,甘肃 武威 733000)
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主要建立在数学知识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形成具体的题目类型.应用题的语言描述形式多样,存在迷惑性数字及单位,逻辑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难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教师应正确认识应用题教学,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出发,采取针对性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应用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一般将其进行语言润色后呈现在学生眼前,需要学生利用数学运算手段实现求解,完成对相应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针对应用题求解,学生应充分分析题目背景,完成知识归纳,并总结数学模型,选取相应的数学知识,实现问题解答.强化高年级应用题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锻炼思维分析能力.新课程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强调应用题教学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展开,借助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形成,以数学视角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并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其他工科学习的基础,加强数学应用题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
数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有效的数学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性基础.特别是对于应用题学习而言,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明确题目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问题的解答,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进而优化解题能力.有学者在研究后发现,学生应用题学习困难的情况不仅存在于解题中未能及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分析能力不足也是学生应用题解题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应用题而言,重点是在未知条件中寻找关联,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效获取已知条件及隐藏条件,进而完成对题目的作答.因此,为有效提升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中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行为实现教学外显化,并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多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先安排学生朗读题干,再带领学生分析题目,然后提出相应的公式、概念,将公式、概念套入应用题数据,获取答案.而长期应用这种教学形式,将会导致应用题讲解及分析较为僵化,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同时,受枯燥的应用题练习影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对于应用题讲解,大部分教师更喜欢将应用题类型化,即利用将应用题集中分类、专项讲解、反复练习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形成训练模式,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同类型题的解决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却也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固化,对问题的解决形成思维定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易导致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受到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实现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讲解更多内容,往往会压缩一些自认为“无用”的环节,以保障课堂效率.而对于应用题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依据数学知识实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如果单纯以教材为依托,没有将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使用公式计算结果中,将会使应用题变成抽象性问题,与教学目的相偏离,不利于学生发展.
针对应用题教学,教师应丰富教学形式,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情境创设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秉承由简及繁的原则,通过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对题干进行理解,寻找解题思路.在完成题干分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取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并进一步确定未知条件,结合以往所学知识,探索其与该应用题的关联之处,对问题加以分析.教师通过加强引导,可削弱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强化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应用题解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并且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实现对相同类型题目的解决,触类旁通.
例如,某生鲜超市共进货西红柿5箱,黄瓜3箱,西红柿30千克/箱,8元/千克,黄瓜20千克/箱,10元/千克,当日结束后,该生鲜超市西红柿收入40元,黄瓜收入60元,请问:这两种蔬菜还剩多少千克?
针对这一应用题,某教师将白色粉笔盒作为西红柿,彩色粉笔盒作为黄瓜,在课堂中进行了情境模拟,并通过将题目转变为各项小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题目拆分,明确具体所求,即售卖后生鲜超市中蔬菜的质量,并通过有效指导,使学生明确“用总蔬菜量减去出售蔬菜量可得到剩余蔬菜量”的解题思路.根据题目可确定已知条件,即原有西红柿、黄瓜每箱质量及出售后西红柿、黄瓜收入钱数.首先,应计算总蔬菜量,分别计算5箱西红柿的质量及3箱黄瓜的质量,相加后得出总蔬菜量,计算过程为5×30+3×20,计算结果为210千克.其次,计算出售后水果量,出售总价除以单价等于出售量,则西红柿出售量为40÷8,结果为5千克,黄瓜出售量为60÷10,结果为6千克,售出总量为5+6=11(千克),得到蔬菜总量及出售量后,最终得出蔬菜剩余数量为210-11=199(千克).通过该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均能够实现对同类型应用题的解决,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应打破将应用题类型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每次完成应用题教学后,集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判断该应用题是否存在其他解法,并集中讨论最优解法,实现一题多解.
例如,某教师在完成“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路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后,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辆小汽车上午行驶150千米,花费3小时,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下午行驶2小时,求总行驶路程.教师先给予学生五分钟阅读题干及思考的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判断所学公式是否可应用到本题中,对问题进行解答.学生经过讨论,确定该公式可以应用到本题中.教师进一步协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先计算小汽车行驶的速度,即150÷3=50(千米/时),再计算总行驶时间,3+2=5(小时),最后计算总行驶距离,为50×5=250(千米).在学生掌握这道题的解决思路并完成作答后,教师另外设置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探索本题是否存在其他解法.经过有效思考,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种解法,因为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那么150×2=300(千米),为6小时路程,而总行驶时间为5小时,因此需要减去1小时路程,因此,计算出1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50÷3=50(千米/时),再用6小时路程减去1小时路程,得出最终5小时路程,即300-50=250(千米).一题多解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应用题主要取材于生活,但是因为学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也会存在应用题与学生具体生活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教师应以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将一些需要抽象理解的问题转化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购买问题,教师可在讲解过程中以购买零食进行替换,提升学生的代入感,使其能够顺利理解题干内容.针对公路修建问题,教师可以看书进度进行替换,促进学生理解题意.而针对城市距离计算,可替换为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同时,结合应用题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图表,借助这一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整个题目的含义,了解各项已知、未知条件,并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解题思路,完成答题.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筛选带有数字的成语,如十拿九稳等,通过成语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完成教学.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回顾的同时,可提问用百分数表示成语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提高百分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课堂参与度.
引入生活化问题对数学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其能够在有效拉近数学、生活之间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对数学的正确理解,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往往对生活化案例接受度较高,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这对应用题素材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教师在应用题选择时将学生的实际经历考虑在内,提升应用题素材与学生生活的接近度,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便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在学习内容结束后,教师应使学生能够顺利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呈现方式上着手,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应用题制作成视频或者图文,提升教学趣味性,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灵活性,为后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以长方体面积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数学教材为例,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教材封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具体计算.在面积计算完成后,教师可进一步询问学生一张桌子可以放下多少本平铺的教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灵活性,将教学与生活知识相连接,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以正确解答方法作为前提,可有效提升应用题计算结果的准确率,从而优化学生解题效率.因此,基于应用题教学,教师应充分结合应用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方法,实现对应用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解题思路培养十分关键,以具体应用题为例,教师要使学生充分感知解题方法,明确解题步骤,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力,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课,可设置应用题如下:在学校花园中有一个圆形花坛,周长为50.24米,如果想要在花坛中种满菊花,菊花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学生阅读题干后,帮助学生通过观察题型,明确其要使用的具体知识点,并通过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解决相同类型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小学生解应用题的困难之处在于解题思路,因此,强化思维训练对于学生解决应用题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应用题训练的开展,使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提高理解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同时有效提升解题效率.具体而言,在解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注意思考其中涉及的运算法则,并按照运算顺序、根据已知条件完成相应的计算,确保思维过程、运算顺序相一致.而不断地练习应用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提高理解题意的速度,有效缩短解答应用题的时间.如某教师在开展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训练方法的指导.其一为读题.在读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题目中蕴藏的直接条件及间接条件,明确题目的问题及考查的知识点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根据题目准确作答,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其二为做标记.教师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筛选出重点词、句,并予以标记,便于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明确每个数量条件存在的含义,明确解题思路,并完成作答.其三为画图.常见画图为线段图,线段图能够准确展示应用题目中各数量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快速寻找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捋清解题思路,完成解题.其四为说理.教师要求学生在解题完成后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深化自身解题思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解题效率.
数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对学生的逻辑能力要求较高.数学知识通常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高,而对于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做好知识点梳理工作,借助多种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加强思路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一题多解,通过将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顺利破解应用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