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忻荻
内容摘要:对外汉语口语教师需以切实提升国际学生交际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为课程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往往面临着教材筛选、教学设计、考核评定上的挑战,以及国际学生发音不标准、措辞困难、发言积极性低的问题。为解决以上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选取相应教学对策:创设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开展互动性口语教学形式、标准化口语测试程序、细化教学步骤、为学生构建词汇和语法体系、采用鼓励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 口语教学 教学策略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促学理念的引导下,第二语言教学重视交际任务设计,通过刺激学生交际需求提高语言水平。对外汉语口语课型的交际功能占据重要位置,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然而真实课堂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进步,本文从教师教学和学生表达两个角度分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现状
1.教学难点
(1)教材
口语教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语课型的教学效果。有研究发现,留学生对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第一需求是教材中能够涵盖大量真实交际中会使用的口语词汇及惯用语[1]。然而目前主流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人为编辑痕迹较重,与实际日常交流并不贴合,带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2]。此外,在真实语言环境中,说话人的语流、语速、语调等都会产生变化,而教材音频收录的则是标准汉语,这也让学生感到口语教材不够贴近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容角度看,部分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尤其是高级阶段,以文字叙述为主,篇幅较长,更接近于阅读材料。以《高级汉语口语》提高篇(北大版)为例,教材单篇课文字数均在千字以上,为课程安排带来一定难度。
(2)教学
口语课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应用性,目的是帮助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技能,强调学生开口表达的重要性。在實际对外汉语口语课堂,由于课时和课程进度的限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生词、语法和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觉得口语课与综合课、精读课相差无几。口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更需要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因而语言训练是有必要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重复性口语训练是学生获得语感、建立汉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但它也具有局限性,例如“替换练习”这类常见口语练习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
(3)考核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班级规模大多在10-20人之间,因而汉语口语考试以直接式口语测试为主[3]。在直接式口语测试中,主试人与考生面对面,通过考生口头表达评定其口语能力,主试人通常是口语教师本人。直接式口语测试的优势是能够让主考教师直接考察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效率较高,在考试过程中即可得出成绩。与此同时,学生与主考教师也较为熟悉,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学生面对考试的焦虑心理。但直接式口语测试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主考教师对考生答案做出判断的时间有限,有误判的可能;其次主考教师的情绪、语气、语速、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再次学生成绩由各自班级口语教师评定,带有一定主观性,甚至出现某班级整体分数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最后直接式口语测试无法应对大规模口语水平测试。
2.学生口语表达难点
(1)语音语调
学生的发音问题是口语课堂最为直观的教学难点。初学者可能出现声韵母发音不准的情况:受母语影响,不同国籍的学生要突破的难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日本学生读不好“r”和“l”,俄罗斯学生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初学者也难以读准声调,在听辨声调时容易混淆阳平(35)和上声(214)。此外,由于现代汉语语调语气表达复杂多样,国际学生对于简单的语调如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还能掌握,但对于其他复杂的语调则较难理解,尤其是在不同语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调,如祈使语调和委婉语调的运用[4]。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会在语流重音、轻声、节奏、停顿等方面处理不当,连读时变调有误,或语调平直无起伏。
(2)措辞
国际学生汉语口语措辞困难有不同阶段。在初学阶段,由于词汇量的限制,学生在进行会话时不能为脑海中的想法找出对应词汇,导致无话可说。随着词汇量逐渐丰富,学生在表达时能够检索到所需词汇,但出于对语法句式的不熟悉,学生很难连词成句,会花费较长时间对词汇进行排列组合。也有很多词汇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陈述性知识,可以“读写”却无法“听说”,造成口语表达用词单一。例如,对于中级阶段学生来说,“宜人”和“舒适”是可以认读的汉语词汇却无法在口语表达时使用,反之倾向使用“好”和“不好”这类空泛的修饰词语。故而学生会说“风景好”而不是“风景宜人”,说“这双鞋不好”而不是“这双鞋不舒适”。过渡到高级汉语阶段后,学生词汇量较丰富,也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方言俗语。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措辞问题主要体现在用词累赘、词不达意、乱用成语等。
(3)发言积极性低
在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许多教师面临学生发言不积极的尴尬。有时是提问后无人理睬,有时是一整节课程只有个别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有时是学生只被动回答几个字。学生不爱开口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学生碍于面子,害怕因口语表达出现错误使自己面子受损;有的同学对老师布置的话题不感兴趣,故而不愿多说;有的同学由于没有表达思路、缺乏背景知识或口语水平不佳,导致答无可答。为了让不积极发言的同学也能有开口的机会,教师只能使用点名的方式。这对于那些面子薄、害怕犯错的同学来说反倒带来更大心理压力,而对于那些不想回答和不会回答的同学也起不到成效。口语教学应当以师生、生生对话为基础,以交际性为核心。在这种沉闷冷清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不愿开口发言,口语水平自然无法取得进步。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应对策略
1.创设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
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应筛选出紧跟时代步伐且切近生活实际的口语教材,剔除教材中陈旧的话题、晦涩的篇章和不切实际的内容。在课程的编排上加入更多真实交际中会使用的表达形式,如方言、俗话和一些趣味性内容,如歇后语、绕口令。除基本教材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挑选新颖、适当的语言材料作为补充,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教材上的标准汉语,也能够接触到交际性更强、更贴合实际的内容。比如在讲授“新奇事物”这一话题时为学生播放印度留学生发布在网络的视频——《印度人第一次到中国觉得新奇的事情》,这会引起学生共鸣,随之分享自己来到中国遇到的新鲜事,起到良好教学效果。
语言的意义来源于情境也作用于情境,语言学习须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因此教师提问时应以创设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细化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泛泛而谈。例如,如果教师提问学生“购买商品时要如何表达?”思维不够活跃的学生就容易回答得空洞。如果教师改为提问“如何向售货员询问服装的款式、价格和尺寸?”或者“如果觉得贵该如何划价?”这类更细致、更贴近生活场景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将更为具体,表达欲望也更强烈。
2.开展互动性口语教学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意义可以通过学习者同他人的沟通构建,而“互动性是交际的全部”[5]。通过互动,学生将学会有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倡导沟通的互动性口语教学形式为依据,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积极性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课程设计上,教师可以使用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模拟辩论、影视配音、演讲比赛、即兴会话等互动丰富的口语教学形式。在讲解方式上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顺利将课上所学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学生一方面在互动和沟通中收获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在参与课程的过程里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们共同探讨、通力合作、博采众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标准化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和口语能力的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外汉语口语测试标准化于师生有益,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考试过程录音,以便分数拿捏不准时再次复核,避免误判发生。第二,主考教师应保持情绪稳定、有耐心,提问时语速均匀、吐字清晰,并适当对考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如微笑或点头示意,以此稳定学生情绪。第三,统一平行班级评分标准并细化分项评分等级,考虑词汇、语法、语音、语调、连贯性等多重因素,做出综合性评分。考前组织主试人培训,确保共同使用统一评分标准。第四,当国际学生数量增多,不再适合使用直接式口语测试时,教师可借助各类教学平台逐步推广上机考试等新形式。
4.细化教学步骤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习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而口语学习则是“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统一:只有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转化为能输出的知识结构,才构成有效的口语学习。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可以由三个阶段组成:输入(教师提供范例)、训练(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应用(学生自主表达)。这三步骤对于学生发音准确性和语调连贯性的提升至关重要。
知识输入阶段也是学生认知阶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口语教师不仅要提供准确的发音样板,也要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如发声部位图解等。建立初步认知后,课程进入训练阶段: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机械模仿。模仿的根本目的是将别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口语模仿是综合性的,将“视听说”相结合。教师组织如跟读、听说、转述、复述等口语练习,让学生在“模仿——纠正——再模仿”的过程中加强音准度和熟练程度。当学生无需纠正即可准确、流利的表达时,语感便形成了,课程也随之进入应用阶段:学生成为课堂中心,在交際意愿的驱动下自主创造表达内容,实现口语的自由运用和“输出”。这三阶段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度过发音难关。
5.构建词汇、语法体系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国际学生使用汉语进行口语表达时首先会在脑海中检索词汇并尝试运用语法结构连词成句,因此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熟悉是交际的基础,这点对于初级阶段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在生词讲解时做适当扩展,补充如构词法、反义词、近义词、常见搭配等内容,以便学生做到词汇的对比、归纳和串联,搭建词汇体系的同时也能在交际时快速有效地提取所需词汇。口语教师也应增加每位学生会话练习机会并及时纠正不当之处,以此协助学生不断熟悉语法结构。此外,教师进行词汇拓展时应满足学生对于语言输入的需求,即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为其提供能够理解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新知识。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知识难度跨度大而迷惑,也不会因为过于容易而失去开口兴趣。
在词汇拓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也将提高语言应用水平,特别针对拥有一定词汇量却无法连词成句的学生,教师需要将词汇放置在情境中加以解释说明。语言表达离不开语境,语境可以为词汇的记忆提供线索支持:教师讲解实物类生词时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素材,如图片或视频,词义便无需赘述令学生一目了然;讲解动作类生词时利用身边实物做出相应行为,并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举一反三,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除了讲解词汇在课本语境中的应用,教师也可以将重点生词放在多样的语境里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不仅学会课文情境下如何使用该词语,也能够在其他类型的情境下合理运用。
6.采取鼓励式教学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运用鼓励式教学,即通过赞赏、肯定的话语来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从而强化学生开口表达的积极性。教师尽可能减少批评、贬损学生的机率,尤其是面子薄、怕犯错的学生。当受到教师鼓励时,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更愿意主动思考、主动开口表达。在讨论话题的选择上,教师应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以及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背景知识。像养老措施、婚姻问题这类脱离学生年龄层的话题,或者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这类带有独特文化背景的话题,都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加入讨论。除此之外,由于对外汉语课程的学生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涉及宗教、历史等文化类话题的讨论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总之教师应在挑选具有吸引力话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国际学生使用汉语作为工具来沟通表达。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教材不够贴合实际、教学形式单一、考核不规范的挑战,学生也有发音和措辞的困难,而或发言积极性不高,这些是口语教学的主要难点。对此,教师可以从创设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开展互动性口语教学形式、标准化测试体系、细化教学步骤、为学生构建词汇和语法体系、采用鼓励式教学几方面入手,有效提升国际学生汉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思娜.外国留学生口语课堂活动与教材需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3(5):17-25.
[2]孙雁雁.谈留学生中级阶段口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4):28- 33.
[3]王晓君.对外汉语口语成绩测试形式试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06-109.
[4]常敬宇.赵元任语调研究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J].汉字文化,2011(6):89-91.
[5]张东波.口语教学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