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
内容摘要: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需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上。教学模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应包含语文才能、社会应用、现代思维、文化传承及精神修养,这五大方面的语文素养,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应全面、均衡、交融而持续地发展;其中,语文才能是基础,社会应用是关键,现代思维是主线,文化传承、精神修养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结构很清晰地勾勒出了现代学生在面对历史传承、人文素养、中外视野以及实用需求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语文 教学模式
当代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近期,“十四五”规划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强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都强调了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这是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最新精神。职业教育被喻为“使社会走向博雅的杠杆”,职业教育应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先,职业教育要有生本理念,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终身化,这些教育理念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翻新。五中全会将“创新”提到战略地位,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想,当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落实好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问题,就必须以创新发展的理念破解面临的深层次教育教学问题。
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通用职业能力课程。其作用有三: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个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的首要条件,是个人贡献社会的基础。通过高职语文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升华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高职语文学习,培养职业道德、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员工。二是夯实从业能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条件。高职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三是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语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为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能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需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上。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高职语文教学模式为:语文才能、社会应用、现代思维、文化传承及精神修养。這五大方面的语文素养,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应全面、均衡、交融而持续地发展;其中,语文才能是基础,社会应用是关键,现代思维是主线,文化传承是使命,精神修养是主旨。这种结构很清晰地勾勒出了现代学生在面对历史传承、人文素养、中外视野以及实用需求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方面。
一.语言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基础
语文教育的“大语文”“全息性”理念,能将知识、能力、素养统合起来。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其自身具有文化思维。汉字的文字思维特质是兼具形象思维信息和演绎思维信息。大语文就是从识字、思维、阅读理解、古诗文、作文训练到人文思想及自然百科,全息无缝链接,使认知超越学科成为完整的认知体系。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于汉字认知过程,学习中国文化经典著作、诗词歌赋或将变得容易;将百科知识贯穿于语文学习过程,理解天文、地理、数学或将变得容易。语文教育目的是阅读、理解及表达。而语文的基础,归根结底是字词句的理解与应用,核心是对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既能达到语文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可达到认知人文历史、自然百科通识的素质教育目的。
奠定语文才能的基础,第一,需要储备足够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不可设想,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会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高职学生对于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都有一定的储备,但在高职学习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不断寻求更加广博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第二,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第三,要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需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写作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有能力把自己的独特思维结果用规范语言进行表述,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不同语境适当使用语言技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勤于写作,富于独立思考。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高职语文的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独立思考才有质疑和进步的能力。
二.社会应用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
语文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曾说:“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在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个才华出众、谈吐文雅、措辞得体,善于与人沟通的人,无疑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所谓才能,指才智和能力,它是一个人备而未用的知识、经验、智力等。如果给有才能的人提供一个平台,他就能展示他的知识、经验、智慧,就能在奉献社会与社会回馈中获得双赢。
高职语文是中学语文的自然延伸,承载着母语教育功能,重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高职语文课程所选篇目,往往是汉语运用的典范,从应用层面看,其目的是提高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性不仅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表现,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高职语文必须重视应用性,我们不仅要保持语文的人文特色,更要立足社会实际需要,侧重提升语文的母语交际能力、表达能力。高职语文的教材编排多重视阅读欣赏而轻视应用训练,如果把高职语文讲成文学欣赏课,则会偏离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特点,使其成为没有实效可言的无用之学。高职语文能够通过阅读,领略丰富汉字文化、民俗风情、历史史料、圣贤思想,获得价值认同、人文精神、智慧修养等方面的熏染,但这不代表可以超越母语教育地位,成为人文审美教育课,否则就脱离了它的工具性应用性这些原本属性。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最后还是要把语文能力具体落实到写作与表达能力上。不是让学生成为作家或写手,而是要满足毕业之后一般工作、社会生活写作的需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是对语文社会应用的一种“预演”和训练,能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达到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拓展视野、锻炼能力的目的。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学生走进工厂车间体验劳动生产、走进社区进行公益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延伸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心灵体验,锻炼语言应用能力。
三.现代思维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主线
當下的世界正处于一个伟大历史变革时代,处在由传统稳态社会向复杂严谨的现代化社会演进的历史进程,这必然引起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现代思维方式产生于新时代社会背景之下,植根于实践基础之上,它是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延伸。相较于近代思维方式的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现代思维方式则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和自觉创新性。
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现代思维品质,用新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启迪学生心智,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这些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第一,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能看到事物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疑难问题。思维的广阔性指博学多才、思维开阔,能多维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语文课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作品赏析、写作训练指导,都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思路、理清逻辑关系、深刻领会课文情感蕴含主旨思想。第二,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过程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要教会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应变能力强,能迅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要在教学过程注重学生默读、思考、答问、解题等速度训练,使学生能迅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并迅速发散延伸以提高思维品质。第三,思维的创造性是思维具有的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精神,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能坚持正确观点、抛弃错误想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状况和教学内容新发展,进行取舍与更新,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教给学生。从“教”的方面,既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又要敢于质疑权威观点,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案,勇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学”的方面,就要组织学生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以培养他们克服思维定势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文化传承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使命
当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在高职学生中流行甚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正在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致使他们的价值观出现偏离。运用传统优秀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改进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高职语文教育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高职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载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人,满足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晚清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方思潮致使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高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欣赏和写作练习,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文学趣味,还涉及到文化立场、意识形态、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精神修养等等。准确使用母语,顺畅优雅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对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藏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对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经典作品进行广泛阅读,深入发掘这些作品的传统文化精髓,利用儒释道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开发这些文化中最具创造力和人生价值的东西,全面展现传统文化精华所在。对深层民族文化进行渗透,扩展学生文化知识。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关注其中人的生存问题,探寻当时社会环境中,古人如何求得生存的本领,如何突破生存的困境,如何寻得有价值的生存方式,培养学生利用古代思想文化思考当下的人生,将知识内化为精神动力。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引导审美,感受历史大家的人生真谛,吸收他们的人格精华,感受传统文化巨大力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五.提高精神修养是高职语文教育的主旨
精神修养是通过调节人的情绪及心理活动,以使身心健康的方法。精神的修炼是反复地把生命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各种正确的理念深入到我们的精神参照系中去,从而使精神世界变得清明、纯正、全面、客观。
《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墨家说:“生,刑(形)与知处也”(《墨子·经上》),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知觉结合的产物,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肯定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人的精神称为“神”,将人的肉体称作“形”,认为“神是形之主宰,形是神之寓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生存繁衍,人们能从中汲取可贵的精华,铸造完美的心灵世界,使生命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八目”之中,修身是整个儒家学说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核心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功夫,而“齊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成就。修身就是要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养是精神世界里具有生命能动性的一种思维本质。圣人并非无所不能的神人,而是其生命发展过程中能够彰显精神本质的人。语文是一种与世界、生命、生活接触最紧密、最广泛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精神范畴的内涵,甚而至于,它就是生命精神世界的哲学诠释。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可能我们缺失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精神的正义能量。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证明它必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优秀的精神实质,也有与时俱进的智慧和能力。从这个意义说,作为母语的“语文”就是这个民族精神展现的坐标。
讲修养是为真正提升精神健康水平,获得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身心的愉悦,这是精神的真正作用。高职语文教学要自觉地将精神修养的提升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以此提升青年学生的人生境界,引导其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具备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社会等民族精神的人。
大学生个体修养是其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通过阅读、体验、写作、思考,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学习历史先进人物,学习现实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时代楷模,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汲取他们高尚的精神精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调查报告、寒暑假社区服务、影评书评、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感受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既能展现语文才能,又能通过实践内化提升精神修养。
参考文献
[1]王瑞君.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皮江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职教通讯,2016.
[3]冯文娟.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4]殷如昕.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8).
本文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PZXJ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