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莫瑞斯》中主人公心理变化探析

2022-05-27 23:10吴怡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福斯特

吴怡

内容摘要:福斯特的《莫瑞斯》是一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在二十世纪异性恋霸权的社会背景下,小说主人公莫瑞斯随着受到不同人与事的影响而经历了从困惑到自由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本文试解读莫瑞斯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变化并深入分析造成此变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福斯特 《莫瑞斯》 同性恋小说 心理变化

E·M·福斯特是被誉为与D·H·劳伦斯齐名的二十世纪著名英国作家。他一生共写过六本小说,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指责英国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虚伪与局限。他主张用更接近自然状态的人代替被虚伪的道德观念束缚的人。在他的小说《莫瑞斯》中,福斯特塑造了莫瑞斯这一男同性恋的形象。小说从主人公莫瑞斯的年轻时代开始,描述了他在剑桥遇到并爱上他的同学克莱夫,他们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后来克莱夫抛弃了莫瑞斯,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人,这把莫瑞斯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他试图自杀,并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期间他的内心一直在挣扎一直在自我怀疑,直到他遇上了深爱自己的猎场看守亚历克。最终莫瑞斯勇敢地直视自己,放弃了自己看似光明的未来,与亚历克一起遁入山林。

《莫瑞斯》写于1913年,但却直到1971年才得以出版。因为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任何同性恋活动无论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空间发生,都会面临坐监。福斯特完全没想过此书有出版的可能。并在生前认为“直到我本人去世,英国消亡”,这部作品都是出版不了的。大卫·莱维特(2005)认为,“莫瑞斯所处的时代对我们今天所说的‘同性恋小说’几乎一无所知;据马格纳斯·希斯菲尔德估计,在这个时代,四分之三的同性恋男女从未读过一本关于同性恋的书。”

在《莫瑞斯》中,福斯特描写了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的心路历程,他意图表达对身处异性恋霸权的社会同性恋者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厌恶。本文通过对莫瑞斯的心理变化的解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引起读者对当今异性恋主流社会同性恋者困境的关注,这对我们理解同性恋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莫瑞斯的困惑和逃避

根据莫瑞斯不同的心理状态,笔者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小说开始到莫瑞斯进入剑桥之前。莫瑞斯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之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同性恋身份冲突。本节将重点分析莫瑞斯初期的心理状态以及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

1.对同性恋身份的模糊逃避

在第一阶段,莫瑞斯对同性恋的概念知之甚少,他只是有一些无法解释的言行,他自己也很困扰。同时,他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性格,假装成一个满足所有人期望的普通男孩。小说开头,莫瑞斯所在的预备学校的教师杜西先生告诉莫瑞斯,“爱一个高贵的女人,保护和服务她”是“生命的王冠”,而莫瑞斯只是简单地说:“我想我不会结婚”。这无意识的话语是莫瑞斯性取向的第一个暗示。当莫瑞斯回家时,他的母亲告诉他花园帮工乔治离开了他們,莫瑞斯突然哭了。上床睡觉后,他恐惧地躺在床上,家里人都在身边,他睁开眼睛时想起了乔治。他不断地说服自己乔治是无名小卒,而他的家庭成员——女人们更重要。很明显,在莫瑞斯的内心深处,他更喜欢接近乔治,乔治是男性的代表。但他太小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利用阶级观点和他爱的家庭来抑制这些奇怪的想法。

莫瑞斯在他的新学校桑宁顿有两个梦想,这可以象征他现阶段的状态。莫瑞斯在他的第一个梦中梦见了乔治。他认为自己会生病,然后认为这是某种程度上对某事的惩罚。在他的第二个梦中,他听到一个很微小的声音在说,“那是你的朋友”,这使莫瑞斯充满了幸福。当莫瑞斯意识到这位朋友更可能是一个男人时,莫瑞斯忍住了进一步解读他的梦。这两个梦和莫瑞斯的反应显示了他心中模糊的冲突。一方面,在莫瑞斯的内心深处,正如他的梦所示,他一直渴望拥有一个愿意为对方牺牲的同性恋人。另一方面,他拒绝承认这一点,换句话说,他正在这个异性恋霸权社会中逃避这一问题。

2.影响因素:成长环境

莫瑞斯成长在一个没有父亲的中产阶级家庭,这塑造了他矛盾的性格。在第二章中,莫瑞斯直言感谢她的母亲做的一切。他和姐妹们的关系也很好。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莫瑞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追随他死去的父亲的脚步,对家里的女人负责。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莫瑞斯隐藏了自己的本性,假装成了这个世界所期望的样子。在他母亲的眼中,他是一个可爱、听话的男孩,但实际上莫瑞斯害怕黑暗,不像他看上去那样与世界和谐相处,这一点他的家人是没有人注意到的。当恐惧来临时,莫瑞斯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来抑制恐惧,并试图保持原生活的和谐。

同时,在莫瑞斯所处的时代,即爱德华时代,同性恋是非法的。莫瑞斯童年的环境教导他只有异性恋是正常的,因此当他内心有一种模糊的同性恋倾向时,他从小接受的社会影响,会在莫瑞斯的潜意识中与这种倾向作斗争。

除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影响莫瑞斯精神状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莫瑞斯大约15岁时,他所在预备学校的校长杜西先生向莫瑞斯传授性知识,并就异性婚姻的自然性发表长篇大论。然而,当一些穿着得体的女士走过杜西先生给莫瑞斯绘画性器官的沙滩时,杜西先生却吓得满头大汗。小莫瑞斯突然就看不起他,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杜西先生口中所说的“高贵的东西”会如此令人尴尬。这次谈话并没有让莫瑞斯在性方面有所启发,但让莫瑞斯知道在公共场合表达性与尴尬有关。即使莫瑞斯进入剑桥,一个充满自由的世界,同性恋仍然是一个大家闭口不谈的话题。在希腊语翻译课上,院长康沃利斯先生要求他的一名学生用平淡的语调省略“对希腊人不可言喻的恶习的提及”,即同性恋。

从莫瑞斯的精神状态可以得出结论,他的周围环境实际上充满了冷漠和沮丧。整个社会不断向莫瑞斯传播异性恋霸权的思想。出于世俗的这些观念和期望,莫瑞斯拒绝并压制同性恋倾向,生活在矛盾中。

二.莫瑞斯的大喜和大悲

莫瑞斯心理变化的第二阶段是从莫瑞斯在剑桥初遇克莱夫到克莱夫订婚这个时期。这个阶段在克莱夫的影响下,莫瑞斯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但后来也是因为克莱夫,莫瑞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想要自杀。本节将重点分析莫瑞斯中期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从自我觉醒到自我怀疑

莫瑞斯是在一个晚上对克莱夫一见钟情的,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第二天早上,莫瑞斯感冒睡过头了,错过了一个礼拜和两个讲座。福斯特也知道“不可能让他的生活变得正常”。在和克莱夫的接触中,一方面,莫瑞斯感到快乐和自由。另一方面,在克莱夫的影响下,莫瑞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中产阶级的一些惯性。他逐渐开始挑战传统,承认自己,并且不再害怕黑暗,拒绝去教堂。

最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他们从家回到剑桥的时候。周围都是人,克莱夫低声对莫瑞斯说:“我爱你”。虽然莫瑞斯最初的反应是十分震惊的,他说,“这是唯一一个绝对超出限制的话题,正如你所知,这是最严重的罪行”。此时此刻,莫瑞斯第一次直接面对同性恋的概念。因此,他立即提出了一套世俗公认的关于同性恋的言论来反驳克莱夫,并告訴他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事实上,这些话不仅是对克莱夫说的,也是对他另一个渴望同性的自我说的。莫瑞斯生性迟钝,但这一次,痛苦触及了他的身体和灵魂。在内心挣扎之后,莫瑞斯渐渐意识到他其实爱的是男人,并且一直都是同性恋。终于在一天晚上,他勇敢地闯入克莱夫的房间,表达了他对克莱夫的爱。莫瑞斯真正的自我意识觉醒了。

莫瑞斯一承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就释放真我,放弃自我约束了。他开着一辆私家车逃课,而且对院长很粗鲁。即使院长让他下台,他觉得自己仍然是英雄。然而,莫瑞斯和克莱夫本质上是不同的人。当莫瑞斯问“你会吻我吗?”克莱夫摇摇头。此外,莫瑞斯也无法理解克莱夫的一些想法。这为下文他们关系的破碎埋下了伏笔。

在莫瑞斯和克莱夫从剑桥毕业踏入社会后,克莱夫在某次发烧后突然改变了他的性取向。当他们单独在一起时,克莱夫也不和莫瑞斯说话。他独自去了希腊,给莫瑞斯写了一封信,告诉莫瑞斯他自己已经变得正常不再爱莫瑞斯了。更糟糕的是,克莱夫即将迎娶一个他在希腊遇到的女孩。莫瑞斯崩溃了。一片死寂包围着这个年轻人,他甚至想开枪自杀。被克莱夫抛弃后,莫瑞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2.影响因素:克莱夫

克莱夫是影响莫瑞斯中期心理状态的最大因素。福斯特说,“如果莫瑞斯是郊区,克莱夫就是剑桥”。他赋予克莱夫冷静、观点优越、清晰和智慧的、可靠的道德标准以及他的“希腊气质”。一旦他和莫瑞斯确定了他们的关系,他就掌握了主导权。克莱夫让莫瑞斯意识到了他的同性恋倾向,但他将莫瑞斯带入的却是一个没有肉体欲望的纯粹精神世界,这表明克莱夫和莫瑞斯实际上对同性恋有不同的看法,这为他们的分手做了铺垫。

克莱夫出身于一个英国乡绅家庭。与莫瑞斯不同,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他没有向外界表现出一点这种倾向。他只承认柏拉图式的同性恋,可以说,克莱夫痛恨基于肉体欲望的同性恋。同时,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考虑莫瑞斯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换句话说,克莱夫是同性恋,但他也希望能在不同意同性恋的社会中过安稳的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排斥。

三.莫瑞斯勇敢追求幸福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莫瑞斯遇见亚历克到他们携手进入绿林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莫瑞斯变得更加成熟,并最终坚定地承认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在亚历克的影响和莫瑞斯本身对虚伪中产阶级的厌恶下,莫瑞斯放弃了中产阶级的稳定生活,与深爱他的亚历克一起进入了绿林。

1.肉体与精神的结合

这个阶段的莫瑞斯在经历了克莱夫带给他的巨大打击后,选择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如果没有亚历克,莫瑞斯可能会像克莱夫一样,接受异性恋并娶一个女人。但是与亚历克的那一夜改变了莫瑞斯的一生。肉体的欲望再次唤醒了莫瑞斯内心的同性恋倾向。在板球比赛中,亚历克自然、无拘无束的比赛状态感染了莫瑞斯。然而,莫瑞斯仍然在意阶级问题。他认为亚历克只是一个仆人,自己所处的阶级是不应该和他有过多纠缠的。莫瑞斯第二次去看医生。他非常想摆脱亚历克带给他的影响。但治疗结果并没有达到莫瑞斯的预期。他面临着在世人眼中是一个“正常人”还是追随自己真正的诉求之间的选择。

最后,莫瑞斯还是勇敢地挣脱了阶级的枷锁,把亚历克追了回来。他知道一旦他们在一起,他们就必须脱离阶级,脱离社会关系。但此时的莫瑞斯并不害怕,他和亚历克遁入山林,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自此,莫瑞斯完成了选择,真正拥抱了自己,完成了灵肉合一的最终契合。

2.影响因素:亚历克和中产阶级的虚伪

如果说克莱夫是唤醒莫瑞斯的人,那么亚历克是救他的人。亚历克是彭格的猎场看守。起初,莫瑞斯虽然喜欢亚历克,但他想远离亚历克,因为亚历克来自下层阶级。莫瑞斯反对“他的工作、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社会地位”。然而,这个阶段的莫瑞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在一次宴会上,他突然发现多年来他所尊重的“精致”是如此荒谬。当他抚摸自己衬衫的领子时,“一种耻辱感”涌上心头,他觉得自己无权批评任何生活在户外的人。当莫瑞斯在原公司工作时,他从他的同事和合伙人的脸上看到,他们永远都不知道真正的快乐。社会已经“完全迎合了他们”。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员,莫瑞斯逐渐发现了中产阶级的虚伪。他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

与此同时,亚历克也带给莫瑞斯巨大的勇气。与克莱夫不同,亚历克对莫瑞斯的爱是完整而坚定的,他尊重莫瑞斯内心的同性恋欲望。亚历克不仅让莫瑞斯看到了他将要面对的社会形势,也给了他反抗自己所处阶级的力量和勇气。

在亚历克和对虚伪的中产阶级的厌恶的影响下,莫瑞斯不再困惑或怀疑自己。最后,他放弃了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莫瑞斯承载了太多福斯特的内心想法。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在同性恋非法的时代,福斯特写了这部半自传体小说。通过福斯特对同性恋的积极描述,小说反映了他对世俗世界的大胆挑战。莫瑞斯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同性恋者痛苦的身份认同过程,期间莫瑞斯经历了困惑、自我觉醒、自我怀疑和自我认同。《莫瑞斯》反映了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者的压迫,展示了同性恋者在爱德华时代的困境。文章通过对莫瑞斯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解读,希望引起读者对同性恋者在异性恋主流社会中所处困境的关注。这对了解当代同性恋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eavitt, David, and P.N.Furbank, eds. Maurice. By Edward Morgan Forster.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5.

[2]Forster, Edward Morgan. Maurice. Ed. P.N.Furbank.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5.

[3]陈静梅. 反叛与规训:解读E.M.福斯特《莫瑞斯》中的同性恋再现[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3(3): 339-355.

[4]骆文琳. E.M.福斯特小说《莫瑞斯》同性恋身份认同过程解读[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1): 24-26.

[5]聂珍钊, 杜娟等. 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区林, 何昌邑. 《莫瑞斯》: 福斯特艰难的同性恋探索[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7(4): 131- 135.

[7]朱姝. 《莫瑞斯》中的同性恋话语权力分析[J].南方论刊,2014,(1): 60-62.

猜你喜欢
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福斯特:我是哈佛校长,而不是哈佛女校长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启示
妻子的反抗
餐厅冒险记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
特德·福斯特曼的“点金”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