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雷,王玲玲,肖志娇,王鸿章
(邯郸市中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主要表现为颈主动脉某一部位形成白色或黄色斑块,可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目眩、思维迟缓、末端麻木等。现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尽早预防并及时治疗显得尤为必要[1-2]。目前临床上主要给予降脂、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情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且长时间用药会产生诸如消化道不适、皮下出血、肝脏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依从性。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防止斑块形成等途径起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6]。笔者结合临床经验,观察了降脂化栓方加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以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参考《超声医学》[7],经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颈部动脉血管内膜-中层组织厚度(IMT)≥1.2 mm;②患者意识清醒,可对自身行为负责;③年龄40~75周岁;④能定期随访。
1.2排除标准 ①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者;②恶性肿瘤及急慢性肝、肾损伤者;③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无自主意识等);④伴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者。
1.3剔除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因不良反应需终止治疗者;②不能规律服药、长期坚持治疗者;③治疗过程中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需更改治疗方案者。
1.4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学要求的前提下,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邯郸市中医院治疗且符合上述标准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9,规格:0.3 g/粒)口服,每次3粒,每日1次;辛伐他汀分散片(广州南新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50,规格:20 m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降脂化栓方加减治疗。基本方:石菖蒲15 g、茯苓15 g、清半夏12 g、石斛15 g、当归15 g、黄芪30 g、赤芍15 g、胆南星10 g、生地黄15 g、水蛭10 g、浙贝母15 g、土鳖虫10 g、黄连8 g、葛根25 g;随症加减:气虚甚者加党参20 g,痰湿痰热甚者加白术15 g。1剂/d,由邯郸市中医院中药房统一煎煮,早晚餐后半小时各服1次,每次温服150 mL。2组疗程均为6个月。
1.6观察指标 ①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治疗前后采用HD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频率7.5 MHz)沿颈动脉走向,自下向上扫查,记录2组患者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②血脂、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指标:取2组患者治疗前后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F1α(6-Reto-PGF1α)]和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③症状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关于临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评定2组疗效。头晕、头痛、耳鸣、健忘等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以上症状明显好转为显效,以上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以上症状明显无变化或有新的症状出现为无效。临床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不良反应:每月检测1次2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2组患者研究完成情况 2组中均无剔除者,均完成6个月的治疗。
2.22组患者颈动脉IMT与局部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IMT与局部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小(P均<0.05),且观察组患者IMT、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超声指标比较
2.32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TC、TG、LD-CL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HDL-C水平显均著增高(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2组患者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ET-1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NO、6-Reto-PGF1α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52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6、TNF-α、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表5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比较
2.62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6个月后症状疗效比较 例(%)
2.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且无不良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是外周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病理基础,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然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疾病发生早期并无明显临床体征,往往不被重视而耽误了最佳临床治疗时间。随着疾病进展会引起颈部血管内膜壁增厚,腔道间隙变狭窄,局部血流量逐渐变少,易发生心、脑血管供血量不足,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产生多种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9]。目前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脂蛋白滞留在动脉内膜引起的胆固醇储存疾病,血浆TC、LDL-C和载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度相关[10]。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以降脂为主,常用的药物为他汀类,但该类药物长期服用会损伤肝肾功能,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因此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中医学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属“有形之邪”,多因痰浊、瘀血而致。脾虚运化失常,瘀血和痰浊之邪瘀积于脉道,则发生斑块,因此应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化浊为治疗原则。降脂化栓方中黄芪、茯苓利湿健脾益气;石菖蒲、半夏、赤芍祛湿化浊;当归补血活血;石斛可滋胃阴、生津液;赤芍、生地黄凉血生津、活血;葛根、黄连清热燥湿;土鳖虫、水蛭解毒化浊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改善血液微循环,预防恶性血栓形成[11];动物研究显示,黄连中有效成分黄连素可能通过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12];当归活血力强,可防止血栓形成;浙贝母、胆南星清热化痰力强。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MT与局部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增加不良反应。提示常规降脂治疗基础上联合降脂化栓方治疗更有利于缩小斑块、调节血脂水平、减轻症状,且安全。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炎症因子是否激活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13-14]。相关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及斑块组织中 IL-6表达水平均较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成负相关[15];TNF-α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其可通过激活P38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16];MMP-9在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降脂化栓方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稳定甚至逆转斑块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由主动脉壁内脂质的大量积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壁损伤亦可引起。NO、6-Reto-PGF1α为血管舒张因子,ET-1为血管收缩因子,研究发现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舒张因子的合成减少,而血管收缩因子ET-1会大量分泌,引起血管异常收缩,内皮损伤进一步加重[18-20]。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O及6-Reto-PGF1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ET-1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降脂化栓可保护血管内皮系统功能,减轻血管内皮破损,可能是其缓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机制之一。
综上所述,降脂化栓方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明显调节IMT,缩小斑块,减轻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