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工程大学 苏娜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高校要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党建+”协同育人模式,更好实现党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带动及示范引领作用。西安工程大学作为纺织行业特色型高校,也是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纺织学院)是其特色二级学院,2021年学院特色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党委在此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党建+”协同育人模式。
学界目前关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党建+”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这里只选取重点文献进行评述,2021年,赵国峰、李桂荣、范家明提出构建“党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冀玉敏、李爱玲等人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介绍了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的探索路径;刘风长、李凤英提出“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育人”工程;贾寒、吕开河提出,立足“党建+教学”“党建+社会实践”“党建+学科”三个维度,探索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工作新模式;王林、胡吉芬等人认为,结合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增强高校“党建+”模式的实效性。2020年,莫再英、许德胜提出,将党支部建设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等联系起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五位一体新模式”。2019年,张成龙、李永伟认为,要把握“党建+”理念高校管党治党实践中的丰富内涵、重点任务;池晶认为,要探索出“党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2018年,刘林枫提出,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相融合、创新教育方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等方式,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吴景龙、李爱国提出,建立“党建+”模式的领导机制、共议机制、责任机制、培训机制、宣传引导机制。总体来讲,目前关于“党建+”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拓宽。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任务主要通过教学、科研等环节,而这些环节与高校特色学科息息相关。纺织学院在其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集纤维材料、纺织、轻化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办学层次齐全的学院,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纺织学院发挥特色学科的“先天优势”,学校现与柯桥、南山、洁丽雅等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研究院,并且有省部共建“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和“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本文以学校与陕西眉县建立的“一院两中心”(西安工程大学眉县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技术转移眉县分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眉县分中心)为依托,开展基于纺织学院特色学科的“党建+”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究,旨在促进科技、产业、人才相结合。
纺织学院发挥二级学院党委的引领作用,利用特色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整合科研、教学等资源,聚集校企地三方资源,提出“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建+社会实践”三大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具体举措,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一)“党建+科研”:创新支部建设,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纺织学院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科研资源,创新支部建设,已实现将支部建在学院科研创新团队上,后期探索将支部建在特色社团上,和企业成立联合党支部,推动党建与科研相融合。
1.把支部建在科研创新团队上。纺织学院现有功能纺织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功能纺织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智能化针织设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三支科研团队。2019年7月,学院在智能-功能纺织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上建立了智能-功能纺织复合材料创新团队党支部,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7人,目前从事纳米功能复合材料、智能纤维与智能可穿戴设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为眉县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研支持。后期,学院还可在另外两支科研团队上分别建立党支部,支部书记可带领支部师生党员深入眉县企业,将“党建+科研”的成果运用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助力眉县企业转型升级。
2.把支部建在社团上。党建工作与社团有效融合、互相促进的有效途径是把支部建在社团上。目前,纺织学院有1个轻化工程学科特色的社团,即手工印染社。作为学术科技类社团,社团目前共84名社员,其中纺织学院学生49人,社团指导教师为学院副教授,其主要从事印染前沿技术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团覆盖学院纺织工程专业、轻化工程专业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3个本科专业,人数较多,且社团指导教师符合“双高”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要求。综上,社团具备建立党支部的条件。社团建立支部后,继续开展社团特有的基础活动印染学堂,以及特色的传统植物染料仿制、旧衣创意染整等活动,使更多党员乃至全院学生参与其中。
3.成立联合党支部。纺织学院可与眉县纺织企业探索成立联合党支部,实现协同育人,大力提升育人效果。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分别选拔学院优秀教师和企业优秀代表担任支部书记、支部副书记,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通过规范的党员教育与管理、党员培养与发展,将学院表现优异的师生代表和工作能力突出的企业代表吸纳到支部当中。探索形成校企联合党支部特色活动,定期开展座谈研讨、党日活动、党建课题研究等活动。
(二)“党建+教学”: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纺织学院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教学的新方式,运用合作企业资源,邀请企业代表进校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1.企业代表进校开展实践教学。眉县常兴纺织工业园区现有企业97户,其中纺织企业56户,规模以上企业30户,外贸出口企业11户;共有织布机6000余台套,纺纱能力40万锭,年产棉纱3.9万吨,年产坯布4.6亿米、印染布5000万米,是印染、服装加工、家纺的原料生产地之一,也是优质的带料加工基地之一,同时具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新型节能印染生产线。眉县纺织企业众多,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学校与眉县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后,可邀请纺织企业代表到校开展实践教学并作相关专题讲座和报告,学生了解纺织一线的生产情况。
2.加强产教融合,精准对接需求。纺织学院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组织专家教授及研究生代表深入宝鸡市眉县纺织印染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产业、人才相结合,建立本科生的实习培养基地、研究生科研创新教育教学基地,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学校人才培养,推进政产学研。
学校作为供给端,企业作为需求端,要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对接。一方面,学校选派优秀学生党员到企业实习,企业指派资深工人担任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教授学生生产操作要点,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完善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真正将学生培养为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出台引才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工作,并等本校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再邀请企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专题报告,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生产实践。
(三)“党建+社会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育人理念落地。社会实践是育人的有效手段之一,纺织学院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和纺织行业先进典型资源,让纺织人学习传承“梦桃精神”和“姚穆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和工作当中。
1.成立西安工程大学“梦桃精神”“姚穆精神”党员宣讲团。位于陕西咸阳的原西北国棉一厂,出了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梦桃精神”是“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姚穆,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姚穆是我国少有的纺织全产业链专家,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姚穆院士说:“我活着,就要为中国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赵梦桃、姚穆等人是纺织行业的楷模,更是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说:“希望大家继续以赵梦桃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上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争做新时代的最美奋斗者,把梦桃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西安工程大学师生和纺织人有义务大力弘扬“梦桃精神”“姚穆精神”,他们的精神就是纺织人的精神。通过成立西工程大梦桃精神、姚穆精神党员宣讲团,让专业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师生党员进入宣讲团。通过宣讲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等方式,在校内形成学习“梦桃精神”和“姚穆精神”的良好氛围。另外,宣讲团要走出学校,走进眉县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梦桃精神”和“姚穆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还要走进其他院校,扩大宣传范围,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师生党员共同学习、传承“梦桃精神”和“姚穆精神”。
2.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眉县红色资源丰富,可将扶眉战役纪念馆、李达故居、杨文洲纪念馆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学校可与眉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的红色教育实践合作。后期,学校各二级学院党委可组织全体师生党员干部分批赴眉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在眉县红色场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史百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眉县的红色资源,让学校师生党员重温红色历史,激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情怀,进而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学院基于特色学科的优势,提出“党建+科研”“党建+教学”“党建+社会实践”三大模式,通过将支部建在科研创新团队上、社团上,成立联合党支部;邀请企业代表进校开展实践教学,加强产教融合;成立西工程大“梦桃精神”“姚穆精神”党员宣讲团,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学习教育等具体举措,推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及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的合理调整。